APP下载

上海铁路西站南广场景观工程绿化设计分析

2015-04-17吴小燕

绿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西站香樟绿化

吴小燕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0125)

1 引言

上海西站位于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北区,是长三角直接进入上海的西大门。根据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上海铁路西站将与轨道交通11号线、15号线、21号线形成换乘枢纽,铁路西站地区将成为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重要的转换枢纽,同时依据真如城市副中心绿色建设要求,定位为“以人为本、以流为本”的首个城市“绿色枢纽”典范。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门户,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因而景观设计是综合交通枢纽整个规划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现今很多交通枢纽的植物种植设计都为规则式或者见缝插绿、见缝插景等方式,如以分枝点高的乔木作行列式配植,或以低矮的绿篱、花境、花池、花坛等,以满足公共空间的绿量要求。这种早期绿化存在种植形式简单、品种少、季相景观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生活环境的观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共空间绿化已经不能作为单纯的生态绿化,更要满足市民的观赏需求。因此,设计要有效利用交通枢纽的绿地,将其营造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乘客和周边居民提供更方便和更利于休憩交流的广场空间。

2 项目概述

“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南广场”景观工程,用地位于真如城市副中心北部核心——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用地内,地块属城市公共绿地性质。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2657m2,其中:公共绿化用地5642.5m2,上海西站广场铁路用地5337.09m2,上海轨道交通申嘉线发展有限公司用地452.1m2,桃浦路规划红线内布置临时绿化用地1225m2。

本方案将服务于交通作为空间构思首要因素,妥善组织各类交通流线,厘清梳理主次路线,做到空间视线动向明确与通行效率最大化,可满足在中远期规划中峰值状态下的人流密度舒适性使用要求,并留出必要的发展余地。以绿化景观作为空间主体,形成结合城市空间标识与民众休憩两大功能的城市公园。

3 绿化设计原则

生态原则:贯彻以乔木为主体,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的思想,在有限的绿化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为乘客服务:不影响人流集散,选择冠大荫浓的植物,且广场内的绿化不能影响乘客通行顺畅;以人为本:景观性与功能性协同考虑,满足人性化环境建设要求,与西侧已建景观带融为一体;因地制宜:种植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植物,并优先选择抗污染,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品种。绿化种植与构筑物和地下管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特色性:当地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建立区域环境特色树种。

4 绿化设计内容

整个绿化区域又分为两个分区:临时绿化区和广场绿化区。

4.1 临时绿化

入口绿化通过强调不同季节的主题树种,增强季相变化,将每一个季节最美好的面貌展现给游客,同时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印象。

三角形绿地为路口视线焦点,采用一株多头香樟为主景树,落于微地形坡顶,拉伸出挺拔大气的林冠线,视觉效果震撼,结合秋季榉树锈红的色叶,桂花浓烈的芳香,形成浓烈、多彩的第一印象(图1)。春景树采用二乔玉兰、红叶石楠为主要品种,前者先花后叶,花开满树,其下以鲜红的红叶石楠新叶映衬。夏季,三株丛生赤焰紫薇与毛鹃搭配的小块组团,在整个浓绿的背景下盛放。冬季则以香樟和常绿花灌木及球类保证绿量(图2)。

带状绿带中,入口端头一侧一株香樟与香橼等花灌木组景点缀,与三角绿带呼应。其后,采用香樟三组成组,自然式布置,形成整个带状绿带的骨架和流畅的林冠线。其间穿插二乔玉兰与垂丝海棠,两者相映成趣。下层灌木外缘较多运用色彩品种,如金森女贞、红花继木、水果兰等,形成自然流畅、色彩变化丰富的林缘线(图3)。

图1 三角形绿地(一)

图2 三角形绿地(二)

图3 带状绿带

4.2 广场绿化

广场树阵品种采用设计地栽苗悬铃木,叶大浓荫。针对大气开敞的入口广场,广场绿化在设计上从功能实际出发,以高大的大叶黄杨柱色块,将风井的不良视线紧密包围。采用点植香樟和桂花球等常绿树种,形成绿地的骨架,保证四季景观效果的均好性,下层外缘的灌木色块勾勒出线流畅的林缘线(图4)。在整块绿地外缘视线焦点处采用组景式做法,运用苏铁、香橼、鸡爪槭、红花继木球、细叶芒等结合微地形设计,形成多姿多彩的绿化组景。而在南端绿化设计上采用与一期相同的嫁接银杏为主体树种,与一期作更良好的衔接。

图4 广场绿化

5 设计中的关键要点

(1)摒弃传统的交通枢纽绿化规则式的设计方法,采用更具观赏性的自然式组团种植,不仅满足绿化的生态性原则,更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城市交通枢纽广场绿地不应仅满足于大色块绿篱、花境、花池、花坛等形式配植,作为公共绿地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上海地处江南,植物应以自然组团式设计以体现江南特色,也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悠闲、休憩的场所。

(2)地形在景观设计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直接联系着众多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外貌。地形是景观设计各个要素的载体,为其余各个要素的存在提供一个依附的平台[1]。没有理想的景观地形,其他景观设计要素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针对西站枢纽区域内土方的现状,遵循就地平衡、资源利用、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用堆丘的办法,增加起伏感,增加高差,建造了高度差为0.4~1.3m,5%~15%的坡度,丰富了视觉效果和景观空间。起伏的地形搭配自然组景的植物,才能做到移步异景,虚实得当的造景效果。除了景观的美观性,起伏的地形还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放,避免绿化积水,降低植物排水的成本。

(3)通过植物的种植来划分景观空间并丰富空间的层次与效果,临时绿化和广场绿化将西站南广场包围,浓密的组团式绿化围合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尽管周围车水马龙,但在这个被绿化包围的小广场,居民们放风筝,聊天,散步,怡然自得。旅客们也可以在悬铃木树荫下休息,中转车辆。环抱在南广场周边的、具有丰富天际轮廓线的乔木林带,强化了空间视觉重点,形成了丰富的园林空间感受,并与项目整体的交通与城市特征形成了良好呼应。

(4)植物配置通过强调不同季节的主题树种,增强季相变化,将每一个季节最美好的面貌展现给游客,同时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印象。乔木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地域性。围绕防风、降噪、防尘的功能,除了选用常绿的骨架树种香樟之外,还选用四季色彩变化明显、具有观赏性的榉树、二乔玉兰、鸡爪槭、桂花、茶梅等,两者结合应用,构建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2]。树种规划时,从整体上考虑,在统一中追求变化。通过合理配置,构建疏密有致、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控制在1∶2。下木以小灌木为主,层次清晰,在配置上注重花期的控制,重点考虑5~11月的观花效果和色彩。观赏草坪没有选用常用的百慕大加播黑麦草,而是选用马尼拉草,一是延续了普陀区的整体绿化风格;二是紧扣植物配置的主题,返璞归真,四季明显,马尼拉草坪三季常绿,冬季枯黄也别有一番韵味;三是节源生态,降低后期养护成本,不需要每年冬季加播草籽。

(5)绿地功能上应能够指引交通集散,满足地面人流安全、便捷疏散,东西向主干通行通道,以快速通达为主,并注意转弯节点的视觉要求。南广场悬铃木树阵设计满足人车分流,不得有社会机动车通行,但需考虑消防车、环卫车等特种车辆的进出路线。充分考虑用地西侧地铁风井的景观处理,风井口需要遮挡,但要综合考虑植物对风井的影响,所以使用大叶黄杨柱色块距离风井2m距离外包围,仅点植少量香樟作为骨架树种,其他使用桂花、香泡、石楠、黄杨等低矮的常绿球类植物,以球类组景为主要的视觉焦点,保证植物造景的美观性。

6 结语

绿化设计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地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化配置植物不仅可减少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能更好地美化城市环境。因此科学的、艺术的种植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植物景观的层次效果与季相变化,使其具备丰富多样的整体统一的观赏特色,还要结合城市的特点和地域特点,以体现出城市的特色。

[1]石宏义.园林设计初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胡长龙,戴 洪,胡桂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西站香樟绿化
朱屺瞻《绿化都市》
湾区新门户,广佛未来城 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崛起!
江南的香樟
第5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西安)征文通知
青岛西站正式开通运营
香樟树,樟树香
青岛西站的空间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我爱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