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探究

2015-04-16刘波周子霁

建材与装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土城镇化

刘波 周子霁

(1.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 2.长春经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0031)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探究

刘波1,2周子霁1

(1.吉林建筑大学1301182.长春经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30031)

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既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继承了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挑战,这给人们带来了相关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本文首先探讨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景观起源,然后针对其面临的挑战探讨相关的对策,以期为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建议。

城镇化视角;乡土;地域文化景观

乡村城镇化并非就是将乡村变成城市,而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乡村地域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然而事实上,城镇化让乡村尤其是传统乡土文化景观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很多人因为短期利益以及形式主义而对乡土地域的文化景观进行破坏,乡村地区的空间格局、人们的生活、居住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打造的作品,联系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这其中涵盖了联想性文化景观、人类有意设计、建筑景观等等。乡土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概念的最终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乡土地域景观衍生出文化景观类别。[1]人类基本需求的沃土来自乡村,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化,人类最终在乡土地域形成了聚居,由此演变出了类型丰富的乡土地域文化经过。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涉及了自然、社会、文化要素,而且是一种自然社会的综合体,还有着特殊的景观行为、形态,是自然和文化的优秀结合。

1 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源起分析

我国一直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土面积在整个国土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地貌丰富,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土地域文化经过,不同的地方特色也各异。比如,南方皖南地区的古村落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为代表,西南地区以哈尼族梯田为代表,中原地区以农耕平原文化为代表等等,这些地方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极具特色。最初,人类只是在自然中进行单纯的耕作,后来逐渐开始改造自然,最终不自觉地利用自然,由此孕育形成了上述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点的乡土景观。比如,以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为例,比较著名的有四川都江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文化景观等等;又比如,以山地梯田利用为例,比较著名的有福建安溪乌龙茶基地等等;这些乡土地域文化景观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农耕中不自觉进行设计规划的。实际上,人类最为自然的景观规划就是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人和自然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和谐自然观和价值观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我国的农耕活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乡土地域的自然环境作为人和人的耕作对象,两者之间的联系很密切,由此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地域文化格局。在这种文化格局的影响下,“耕读”被文化学者当成了乡土文化。在农业生产活动的间歇之间,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也构成了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换言之,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正源于外部的干扰不多,不少传统地域文化在乡村被保留、传承着。比如皮影戏、剪纸、地方戏种等传统民间文化在乡村地域的发展根基十分深厚。

2 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景观面对的挑战

虽然我国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有着十分璀璨的农耕文明,而且乡土地域文化景观发展的历史悠久,不过因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别的乡土地域景观要素的影响,乡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具体来说:①乡土地域文化景观因城镇化浪潮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乡村发展,而后为了解决生产问题又开始城镇化,不断树立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水平。不少乡村地区出现了整齐规划的现代洋房,农田也变得更加集中了,不管是从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从文化景观发展来看,都是对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严重威胁。那些千篇一律的、单调的现代文明模式轻而易举地让存在了千百年的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慢慢小时,农村那特别的乡土地域气息正渐渐散去,个性化、特殊的村落、建筑持续消亡,过去的乡土斑块城镇化进程变得缓慢,部分甚至只以单个建筑或者村落存在,以残迹表明曾经的灿烂文化。[2]尤其重要的是,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城市景观大部分都变得雷同,毫无特色,而这种浪潮也蔓延到乡村,不少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同质化十分严重,乡土地域文化景观面貌被模糊化了。另外,文化的产业化使得各地之间激烈地争夺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甚至别的国家都在想方设法抢夺、占有稀缺的文化资源。有的本来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一再被某些国家别有用心地“争夺”,比如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越南申遗“雅乐”、印尼与柬埔寨申遗“皮影戏”,而且都还成功了。这对我国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是巨大的。②由于现代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村民不注重保护传统乡土地域文化,这是乡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的最大内部挑战。因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数量庞大的农业人群急切地摆脱农民身份。也就是说,创造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主体正在长期地、持续地离开乡土地域,不想在生活在农村,各地到处都是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村。尽管有的农民没有离开农村,但是因为物质、精神文化中的难以调节的直接矛盾,使得他们没有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几近消失,人们在情感上对传统文化景观一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传承。在另一些经济落后的乡村,人民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如何尽快致富很关注,却没有认真保护极具价值的文化景观或者传统技艺,甚至还故意进行破坏。随着人们的保护意识日益淡薄,就算乡土地域文化景观没有被改变或者消失,但也再难以被有效地传承下去了。

3 城镇化过程中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对策

3.1加强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原味保护

应该通过原地、原型保护的方式去保存、保护乡土地域文化景观,尽量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也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将新的文化景观融入进去,既加强保护,又深挖其中的文化意义。如果乡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消逝或者灭绝,就应该积极制定措施去进行恢复或者补救,尽最大努力让乡土地域文化景观能够被继续传承下去。比如羌族村落在汶川地震中被摧毁,在重建中要将起独特的文化地域特色保留下来,以便于传承传统文化。

3.2加强村民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意识

作为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创造者,村民以及他们的先辈们创造了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然后通过父辈代代相传,他们对其进行保护。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能够坚持保护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人日渐稀少。所以,当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村民加强乡土地域人居环境建设,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加强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建设,提高文化保护意识。

3.3以旅游发展保护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做得好就会对传统乡土地域文化景观起到保护、恢复作用,做得不好就可能严重冲击原始文化景观。所以,应该全面地、多角度地介入十分关键,必须要充分利用景观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考量这些学科因素对文化景观空间结构形态、文化遗产保护、村落建筑治理等问题,以便于制定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4制定差异化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对策

要根据乡土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让乡土地域文化景观不因为城镇化而被同质化。从这点上来讲,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做法。日本为了让农村有足够的人员从事农业,对本国农业进行倾向性补偿,尤其是通过几十年的跨度来计划实施“一村一品”,这种指导带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农产品,由此衍生出的特色文化产品、文化景观也促进了日本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这种好的做法所带来的示范效果对韩国、台湾的农村改革影响甚大。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千百年的农耕活动中,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和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以及对其的改造,这是自然赠予人类的巨大财富。追求现代文明并非就是要彻底摒弃传统文化,怎样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协调,恰当处理城镇化与乡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问题。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理念。

我国的乡村文化景观只有保持自身的差异性与地方性,才能在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等多重背景之下获得其独有的文化地位。只有完成“保留”与“改革”的双重使命,传承和发展其内在蕴含的文脉,才能使我国数千年的乡土地域文化景观在危机中保存、在传统中更新,展示出全新的生命力。

[1]李德芳.浅谈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规划和开发利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8):57.

[2]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95.

TU982.29

A

1673-0038(2015)12-0114-02

2015-3-2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乡土城镇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芬芳乡土行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读《乡土中国》后感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