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15-04-16张鸿富宁旺云林娜娜张天顺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案例生产

张鸿富, 商 茹,宁旺云, 果 霖, 林娜娜, 张天顺

(云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0 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工程类与管理类学科相互交叉的课程,它不仅是管理类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机械工程类专业企业信息化方向的主要课程之一[1]。主要研究企业在生产及运营管理过程中,从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入手,以达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成品等诸多生产环节过程中以最小投入获得到最大回报的目标。近年来从毕业生的反馈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得知,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制造型企业倾向于招收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工作。这是因为与纯管理类专业学生相比,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更加熟悉 “产品” 的制造流程及制造工艺,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并投入工作。因此,从提高毕业生质量及用人单位意愿考虑,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在 “工业工程” 专业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开设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为此,针对本课程的开设对象,在该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等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

1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工科专业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其他先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够分析制造企业在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所以,本门课程应在系统学习管理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一系列课程后再进行学习。为此,我们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的开设时间定在系统学习完上述课程及完成相关实习后的大学三年级开设。

由于该课程涉及生产活动的每一环节,内容多,范围广泛,为了适应现行专业课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安排课程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课程组以学科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毕业生工作中所学知识应用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优化提炼,制定了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为主线,重点讲解学生在工作中运用较多的内容,如:在生产设施选址与布置部分,重点介绍制造业设备布置决策及装配线平衡,并通过情景模拟,撰写调研报告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需求管理与生产计划部分,重点介绍生产能力确定,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生产作业控制等内容的同时,通过安排一次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对生产计划体系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对于产品设计和技术选择及无库存生产方式等部分,则通过布置案例学习或自由辩论等任务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2~4 学时进行案例分析或自由辩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多年来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优化,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及处理信息,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高校对教学条件及质量的重视,在高校中课堂教学多媒体利用率已高达90%以上。多年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证明,运用得当的多媒体课程,可以以更快捷、更大量、更灵活的教学内容来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反之,运用不当的多媒体课程,则会变成幻灯片的简单播放,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还会使课堂教学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提高多媒体课程教学效果,本课程组教师在备课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录像、电影等资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如生产线流水作业、车间设备布置和库存控制与物流等等。教师在制作优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演示运用简单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需求预测时可利用Excel 或SPSS 软件做向学生介绍简单的线性回归和线性规划的处理方法,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

2.2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提升学习兴趣

案例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元素,广泛运用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案例的使用,是欧美教材的最大特色[3]。有的教师选择案例时往往直接从欧美经典教材中选取,而选用国内企业的较少,这些案例与中国企业生产管理问题脱节,其中的理论也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4],难免会导致学生对所选案例感到枯燥,有些案例所涉及内容甚至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畴,还有一些篇幅过长,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课程组发现,由于服务业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学生往往对有关于服务业的案例较为感兴趣,虽然该门课程重点介绍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但是每一个制造企业的都离不开服务,而且服务的好坏直接决定制造业企业的兴衰,所以课程组老师在案例选择时就从制造业的服务入手,再延伸到产品,生产环节,同时将篇幅控制在2000 字以内,在引入案例时为体现出案例教学法的启发性与实践性,我们鼓励学生以决策者的身分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分析及评估,得到自己认为正确的各种可行方案并与他人分享,最后通过讨论而制定最优实施计划,这样就可避免将案例教学做成仅仅是对案例所体现出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的总结,或将案例教学弄成像做简答题一样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在于身临其境的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2.3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模式,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效如何,虽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及教学条件等,但也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的 “感情” 有着重要的联系。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为此,在 《生产运作管理》 课程教学中,我们专门安排了2~4 学时的情景模拟或自由辩论环节,特别是在产品(服务)设计和技术选择部分与生产(服务)设施选址部分,对照预先设定的产品(服务),让学生扮演生产者(服务)者和消费者(被服务者);就某一选址策略,设备布置策略展开辩论,教师再引导分析课堂知识点和改善策略,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组织时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的安排时间及分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

2.4 完善及更新课程网站建设,提高课程学习的灵活性

为了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组在学校课程建设网上对课程网页进行了建设,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案例、录像、习题及实践教学等教学资源放在网上,并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加以更新和完善,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学生还可以通过网页跟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网页上布置作业,远程答疑等。课程网站的建设,加大了课程的辅导力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3 增加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及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纽带,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将课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 《生产运作管理》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 “工科” 专业的学生来说,前期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为该课程打下了基础,该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现场有的可能是故地重游,但是却对学生有了新要求,观察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产品加工工艺的同时记录工厂的车间(设备)布局和工作地工人数目,测算流水线的节拍,向相关人员了解设备利用率及工人工作情况等。待所有实践教学现场参观完毕后举行实践教学答辩会,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企业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或改进方案。

课程设计环节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理论体系串联起来,通过具体的练习,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产运用管理课程结束后,我们专门时间1~2 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按分组的方式进行,每组5~6 人为宜,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本组的分工与协作工作。设计过程采取课堂集中辅导,分散设计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开始后由指导教师向各组发放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背景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课程设计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组内成员的充分讨论、各司其职及相互协作形成最终设计方案,并提交设计说明书或方案报告。必要时举行答辩环节,要求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对本小组设计进行说明和演示。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以给定资料的某企业为对象,以该企业的生产资料为设计依据,根据该企业生产条件、产能、所接订单任务、交货期要求、产品工艺流程及工时定额等制定出可行的生产计划,再由具体产品的物料清单、库存信息和产能计划平衡等编制产品物料需求计划,最后编制具体生产某一零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及零件加工工序进度表。这种基于生产计划体系的课程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系统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认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其管理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5]。

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深度是有限的,将毕业设计作为课程的延伸,课程组教师对大四毕业生开设了 “普洱茶加工厂房的规划设计与关键设备的优化配置” 和 “龙团山茶厂清洁车间自动生产线设计” 等与 《生产运作管理》 课程相关的设计题目,不仅为对课程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平台,也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供一次实战锻炼的机会,同时还能扩宽学生就业面。

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组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期末考试复习的压力,还是部分学生养成了突击复习、考试作弊的不良习惯。有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了考试,但是却对课程到底学到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一窍不通,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的目的及意义,考试的结果也不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核中,我们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口试,具体做法是学生在考试前随机抽取一套题目,题目内容包括本课程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案例分析及计算,在抽完题目后给学生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准备好后一对一向教师答题,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回答流畅性综合当场给出分数。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则按照出勤情况、参与情景模拟和自由辩论表现、工厂实践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和口试成绩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 “备考” 压力,杜绝学生在考试中不诚信事件,还能加强学生对课程整个进程的关注度,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 “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从单一的知识层面拓宽到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5 总结

通过对工科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专业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课程改革后教学效果来看,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修学课程,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学生互动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及课程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从毕业生的工作及反馈看,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得到扩大,同时能运用 《生产运作管理》 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生产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贾强法,王红梅.《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1,8.

[2] 赵浩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资讯,2013,10.

[3] 李海源,王升,刘伟,等.欧美国家《运营管理》课程分析与借鉴[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4] 李芳,等.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2009,4.

[5] 商茹,傅再军,张天顺,等.基于生产计划体系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方案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1.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案例生产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