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凸显学生主体性探微

2015-04-16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2154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6期
关键词:小S应用题案例

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215400) 赵 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下面结合两个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案例1]相信学生

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一课时,我把书上的例题重新组合,出示问题。如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3×15×2 125×(7×8) 25×7×4×3 35×18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创造”出了许多不同的算法,特别是第4题“35×18”,算法更是多样。

反思本课成功的关键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

1.相信学生,真正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应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得到带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由于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印象特别深刻,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获得成功、满足、快乐等情绪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更多的数学知识的愿望。

2.合作学习,实现算法多样。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尊重学生思维个性,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但算法多样化必须有小组或全班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上面案例中,学生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像算法6、7的学生就是受了算法4、5的启发而得出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案例2]让教案搁浅

教学了归总应用题之后,我联系实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三年级现在有3个班,每班56人,由于每班人数过多,学校决定下学期把我们年级拆成4个班。你知道拆班后,每班有多少学生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

生1:先求总人数 56×3=168(人),再用 168÷4=42(人)。

师:为什么要先求出总人数?

生1:拆班后总人数不变,要求每班人数,必须先求人数。

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看来学生对归总应用题已掌握得不错。于是,我又归纳了一下归总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方法:这类题总量不变,所以要先求出总量。我正想继续下面的教学,突然,小S举手要求发言。

小S:老师,我不先求出总量,也能求出每班42人,用 56÷4×3=42。

(她的发言马上引起了大家的争论。)

生1:你这样做,得数是凑巧一样,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小S一时无言以对。)

生2:我觉得你这样做是错的。这道题,总人数不变,要求每班人数,必须先求出总人数,求总人数应先用乘法算。你怎么用除法呀?

生3:你能说出56÷4表示什么意思吗?

对于同学们的质问,小S都无法回答,她尴尬地伸了伸舌头,似乎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做法了。见到这种情形,我马上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并微笑着说:“小S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真了不起!大家能主动向她提问、质疑也很了不起!那么,她的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意义?刚才几个小朋友提的问题,你们能否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呢?”我的一席话,马上又让学生们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之中。一会儿,讨论就有了新的结论。

生4:56÷4可以理解为:先把每一个班56人拆成4份,每份14人,然后每班拿出14人,3个班就有3个14人,组成一个班就是42人。

生5:我也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刚才56×3÷4是先把3个班的人并起来,再重新把总人数分成4个班;这样做是先把每个班56人分成了4份,再把每个班中的一份并起来就是拆班后每班人数。

(听了大家的发言,小S又信心十足了,她又举起了手。)

小S: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让我来分,我就从我们班里拿出14个人,从三(2)班拿出14人,三(3)班也拿出14人,拼成一个班;再从我们班拿出14人,三(2)班也拿出14人,三(3)班也拿出14人,又拼成一个班,这样分下去,正好可以分成4个班。

(听了学生们的发言,我禁不住为他们鼓起了掌。)

虽然我预定的课堂计划没能完成,但我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独特想法,庆幸当学生面临疑惑时,能及时让教案搁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更庆幸自己与学生有着融洽的师生关系,令他们敢于畅所欲言。

[课后反思]

1.要营造宽松、自由、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众多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教学中,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才能互相启发,信息多向交流。所以教师应多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孕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使学生不但爱问、敢问,而且会问。课堂上,学生们由于有了提问的自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的提问就都问在了点子上。长期这样,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

3.应用题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在本案例中,学生之所以会打破常规,有不同的方法,正是由于这个例子就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学生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学生思考时可联系“分班”的实际操作办法,也就是说有了思维的依托。因此,应用题教学只有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说、想、做的机会,允许“胡思乱想”,鼓励“异想天开”,因为创新之花往往蕴藏在里面。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要学会尊重,不要因为违背常规而轻易否定,更不要追求形式而让质疑走过场;我们要学会留白,当学生有疑问,当学生有异意,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们不妨将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讨论、争辩,填补空白。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小S应用题案例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