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6例患儿麻疹并发症的临床分析研究

2015-04-12储开枫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麻疹继发性血常规

储开枫

(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木渎人民医院感染科 江苏 苏州 215101)

麻疹是人类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没有麻疹免疫力的人群接触麻疹发病机会几乎为100%。通常情况下,儿童在8月龄接种首剂麻疹疫苗后,只有85%左右的人免疫成功;在18月龄打完第2 针后,约99%的人对麻疹病毒有抵抗力,但仍存在免疫不成功的人群。免疫不成功的人群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麻疹局部暴发。因而,在儿童中,麻疹爆发的概率很高。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对患儿出现的麻疹并发症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接治儿童麻疹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儿52例,占60.47%,女性患儿34例,占39.53%。患儿平均年龄为9.3 ±3.7 岁,年龄<12月的患儿有12例,男性患儿8例,女性患儿4例。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参照《传染病学》[1]的标准。

症状分析:①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的发热现状,体温在38.5℃左右,发热时间在一周左右。②患儿都有一定程度的皮疹现象,始发于头部,然后颜面部,最后像躯干四肢蔓延。大多数的患儿是充血性斑丘疹。③Koplik'斑:有典型黏膜斑者186例占62.21% ,其中成人麻疹167例,儿童麻疹19例。④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畏光、跟结膜充血、流泪、食欲减退等症状。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3~12 d。

检查项目:血常规、麻疹抗体IgM

统计学软件:SPSS 21.0

2.结果

表1 血常规以及麻疹抗体IgM 统计结果

由表1 可以发现,麻疹抗体IgM 呈现阴性的患儿占74.42%,阴性患儿占25.58%,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麻疹患儿血常规正常的占53.49%,升高的占11.63%,降低的占34.88%,后两项与血常规正常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

表2 患儿麻疹并发症统结果分析

由表2 可以发现,常见的患儿麻疹并发症蛀牙有原发性肺炎以及继发性肺炎两种,各占62.79%、17.44%;心肌炎出现的概率较小,仅占3.49%。发生概率从高到低为原发性肺炎>继发性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扁桃体炎>心肌炎。

3.讨论

从本文的研究成果来看,患儿麻疹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原发性肺炎以及继发性肺炎,一共占80.23%。原发性肺炎主要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多发生在前驱期及出疹期。患者可有轻度气促,肺部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点片状浸润。疹退后上述症状也渐消失。细胞免疫缺陷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性肺炎。继发性肺炎易发生于营养不良,体弱儿童,病原菌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多见,也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常为皮疹出齐后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复升,咳嗽加剧,呼吸急促紫绀,肺部罗音增多。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心力衰竭或循环衰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易致脓胸、脓气胸、肺脓肿、心包炎,病死率较高。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3]。

治疗患儿麻疹并发症时,肺炎按一般肺炎处理,继发细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重症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食少适当补液及支持疗法。扁桃体炎要保持居室内一定湿度,并用蒸气吸入,一日数次,以稀释痰液。选用1~2 种抗菌药物,重症可口服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保持安静。喉梗阻进展迅速者,应及早考虑气管插管或行切开术。对于心血管功能不全者,应及早应用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强心丙治疗,可同时应用速尿利尿。控制补液总量和速度,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用能量合剂(辅酶A、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及维生素C 静脉滴注,以保护心肌,循环衰竭按休克处理[4]。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79.

[2] 陈秀良,司马贯忠,彭小丽.深圳市宝安区麻疹及并发症153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6,(5):51-52.

[3] 田群,左维泽,季榕,等.麻疹及并发症64例临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4):254.

[4] 薛文荣,李晓娟,李香玉,等.92例成人麻疹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7,(4):246-247.

猜你喜欢

麻疹继发性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ICU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