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体会

2015-04-12曹春贵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保肛括约肌直肠

曹春贵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出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和手术方法,从而更好的辅助治疗患者的各种疾病。在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前会阴直肠癌切除术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保留患者的肛门的括约肌功能,本文就对经前会阴直肠癌切除保肛手术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中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患者27例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在50-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6 ±1.4)岁,肿瘤直径在1.8-4.4cm之间,平均直径为(2.5 ±0.8)cm,与齿状线的距离范围在1.0-2.3cm 之间,平均距离为(1.4 ±0.1)cm,术前进行诊断,低分化癌者7例,中分化癌者9例,高分化癌者10例;观察组患者27例采用经前会阴入路直肠癌切除术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在52-7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 ±1.2)岁,肿瘤直径在1.7-4.1cm 之间,平均直径为(2.2 ±0.3)cm,与齿状线的距离范围在0.8-2.4cm 之间,平均距离为(1.6 ±0.2)cm,术前进行诊断,低分化癌者8例,中分化癌者7例,高分化癌者12例,两组患者行肠腔内B 超检查显示肿瘤没有扩散到肛门括约肌内。

1.2 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1)患者行全身麻醉,然后再下腹部进行切口,采用腹腔镜直达直肠癌病灶,将肠系膜下动脉进行结扎处理,将脾曲达游离至结肠中部;(2)采用TME 的方法将直肠进行分离至低位,分离的过程中保持系膜的完整性;(3)在直肠阴道、直肠前列腺的空隙中央部位处切开弧形切口;(4)沿着肛管外围的会阴肌和括约肌之间进行分离,在腹腔镜的监视下直肠两侧壁分离直到直肠结合肛管的交界部位,使用医用钳将直肠夹拉,最终将直肠远端和侧壁组织充分暴露出来;(5)游离完成之后将肿瘤从下端1-2cm 的地方向上将癌组织连同部分直肠全部切除,切除完毕之后在腹腔镜的监视下采用环形吻合器将肛管和结肠各自吻合,手术完毕。

对照组患者:(1)患者性全身麻醉,在左下腹部旁切2-4cm 的切口,明确肿瘤的范围和位置,然后使用纱布将肿瘤近端的肠管进行结扎,提拉乙状结肠向右牵拉,然后将结肠系膜分离之腹动脉分叉部位;(2)采用同样的方式将系膜右侧根部切开,在分离的过程中认清输尿管的走向;(3)使用止血钳将肠系膜下端的动脉血管夹闭结扎,在结扎时应该避免损伤输尿管。(4)在监视的情况下友爱直肠至盆底并超越尾骨尘,谨慎不可损伤骶前静脉丛。将直肠和膀胱等完全分离。(5)沿着肌纤维的方向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分离,切开腹膜最后将止血钳入腹腔内,从两端将肿瘤和直肠全部切除,最后使用吻合器将其吻合,手术完毕[1]。

1.3 观察指标:手术之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控制排便的能力;生活质量的评分状况,以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标准差采用±s,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P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通过不同手术治疗之后,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的3月、6月、12月间排便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详见表1;手术之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QLQ-30 评分)情况,症状评分、功能评分、总体评分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后随访1年内,排便情况对比

表2 表示两组患者的生活评分对比

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吻合口阴瘘症状,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随后经及时处理症状缓解。

3.讨论

直肠癌是位于乙状结账、齿状线、直肠交界部位的癌变直肠癌的发病率非常高,该病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特有的便血也会被误认为是痔疮而被忽视,所以很难引起患者和医生的注意[2,3]。到晚期之后肿瘤会扩散到肛门和肛管位置,造成患者的肛门疼痛,并感觉有异物突出的情况,很多患者出现排便不尽便血的情况。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肿瘤未扩散到肛管括约肌,所以治疗的时候多考虑保留肛门治疗[4]。目前在医学研究中,超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的治疗手段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经前会阴入路直肠癌切除术(简称)治疗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该种手术由于在腹腔镜等监视下,手术视野相对开阔,能够将直肠下端游离科大3cm 左右,而传统保肛手术无法将覆盖在盆底肌下的直肠进行分离;手术能够使用吻合器将肛管和直肠进行吻合,因而能够保证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能够更好的进行排便控制。

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的随访1年的时间内,排便的控制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好转,而对照组患者在随访1年后排便控制评分达到优良的患者仅为13例,而观察组患者为24例,其中优的患者为14例;同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虽然 手术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是在行使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癌症病灶没有扩散到括约肌部位,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为吻合口阴瘘,因此在手术结束后应该适当的延长引流时间,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手术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时能够彻底清除肿瘤细胞组织,并尽可能保留患者括约肌,帮助患者在术后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

[1] 王道荣.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

[2] 邓新生.应用PPH 器械完成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3] 郑照正.末端回肠造瘘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13

[4] 樊竞生.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ISR)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

猜你喜欢

保肛括约肌直肠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直肠癌手术,保肛和造瘘应该如何选择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
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肛的危险因素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