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子之“德”及其现实意义

2015-04-1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修德品性不争

赵 玉 玲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论老子之“德”及其现实意义

赵 玉 玲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老子之“德”依“道”为存在依据,指具体事物从“道”所秉承的特性,自然无为是其内在本质,亦可引申为人的本性或品德。老子以“上善若水”和“上德若谷”为至“德”的表征。老子“重积德”,把俭啬作为“积德”的重要方式,以节俭作为治国修身的基本原则。老子之“德”所意指的无私品格和谦下之风以及以俭啬为积德之本的修德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德”;“道”;修德;积德

“德”是《老子》一书的重要范畴。在《老子》中,“道”指万物的本体和宇宙的本原,具有形而上的属性;“德”同“得”,得道为德,指具体事物从“道”所秉承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万物之性之谓“德”。正是由于“德”的存在,形而上不可触摸的“道”下落于物界,与万物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就“道”作为世界之本源、万物之根本的哲学意义而言,“德”意指由此而产生的万物之本性;就“道”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之伦理学意义而言,“德”意指人的本性或品德[1]142。“道”所具有的自然无为、致虚守静、居下、不争、慈、俭、朴、不敢为天下先等特点,都可以具化为“德”的特性。老子非常重视“德”,以“德”为人生价值典范,对“德”作了不同层面的论述,强调修德,指出“重积德则无不克”,提倡以德修身、以德治国、以德化人。

一、“德”之本质

在《老子》思想中,“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发展规律。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延伸作用于人生,其总的准则、运行规律,可以称之为“德”。《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天地万物由“道”所生,“道”内化于万物,成为万物的内在属性,“道”在万物所显现出来的本性即为“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以下引《老子》,只注明章数)“德”是“道”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形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以说是“德”的活动范围[2]12。“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21章),“德”以“道”为内在依据。“何以为德?由乎道也。”[3]93“德”的存在以“道”为形上依据,因而具有先天性的内涵,由此决定了老子之“德”不同于世俗性的道德,但这种特性却并不妨碍老子之“德”的伦理性意蕴。相反,借着道生万物的超越性和“道”内在于万物的普遍性,“德”有了超越性的存在依据和普遍性的内涵。

老子非常重视“德”,用“广德”、“常德”、“上德”、“玄德”等来阐释“德”的特性和表现形态。“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第41章)“广德”具有德性普遍的含义,说明“德”与“道”一样,无处不在,与万物浑然一体,内在于万物,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另外,《老子》第28章里还提到了“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反复强调了“常德”的重要性,“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中“常德”作“恒德”;《韩非·解老篇》说:“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也就是说,“常德”是与天地并始终、不变之品德。在老子看来,“常德”所处的理想状态是“婴儿”、“无极”、“朴”的状态,即是一种纯真质朴、自然无为的状态。老子认为,“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则“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因而也就能“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老子以婴儿蓬勃的生命力喻指“道”的充盈之势,“无极”和“朴”亦是“道”特性的表达。可见,老子之“德”是“道”在万物的体现,禀赋“道”之超越性和遍在性的特点。

老子还将“德”分成“上德”和“下德”。《老子》第38章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德不德”,指具有“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在这里,“上德”体现了“道”的自然本性。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仁义”是从“下德”产生的,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不是自然地流露了。到了“礼”,就注入了勉强的成分,人的自在精神全然被断伤[2]217。可见,老子所谓的“上德”是自然的、内在的真性展现,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束缚的本心流露,不以德为德,才是真正的有德。“上德无欲无求,所以有德;下德唯恐有失,所以无德。”[4]128老子把“无为”与“为之”作为区分“德”不同境界的标准,以“无为”之德为“上德”,这也是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体现。“上德”的这种特性在《老子》一书的其他章节用“玄德”作了表述。

“玄德”是指具有深远意义的德,是“德”的最高境界。《老子》第51章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也就是说,“道”产生天地万物,“德”畜养天地万物。万物之所以存在,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并以“德”为贵。“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就在于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使万物生长却不主宰万物。由此看来,“玄德”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使其发育成长却不居功自傲,这种没有任何占有性的自然无为之德,才是最深远的“德”。《老子》第65章说:“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大顺即自然也。”[2]314深远的“玄德”可以使万物返回到真朴,达至顺应“大顺”的状态。可见,这里“玄德”的含义仍是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道”的本质是自然,依从于“道”的“德”因而也具有自然的本质特征。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天地万物之本,万物 “尊道而贵德” 并非谁的命令,而是本性如此,犹如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第32章)一样。天地万物运行有序,完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规律,这种自然主义的观点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就是要求人类的行为要合乎“道”,顺应万物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之道就是最大的“德”。

二、“德”之表现形态

“德”的本质与“道”的本质一样,都体现了自然无为的特性。陈鼓应指出,“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2]12。落实到人生层面,可以为我们生活准则所效法的“道”体现了“德”的特性。在老子思想中,虚静、柔弱、不争,居下、寡欲、取后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特性与精神,同时也属于“德”之品性。对于这些品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格,老子用“上善若水”和“上德若谷”来概括。

(一)上善若水

《老子》第8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就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具有能够滋润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的无私德性,其他事物争上,水却独甘于居下,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品质,正符合老子之道“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的特征,最接近于“道”的特性。因而,老子提倡效法水,以水之谦卑、宽容、不争的品性来喻指至善的品行。

水的品性也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第78章)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却又是攻克坚强者的最大力量,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老子还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水处下、不争、柔弱的品性可以成就远大的抱负。

“上善若水”体现了老子理想人格的道德内涵。

(二)上德若谷

老子除了用水来比喻上善的品德外,还提到了“谷”。“谷”的本义是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处于低洼之处;另外,“谷”还有旷达的意思。“上德若谷”是说上德之圣人,虚心若谷,胸怀天下,无所不容,无所不应,气度恢宏,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圆通性[5]。“上德若谷”源自于《老子》第41章对体道之士品性的描述: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一书充满辩证的思想,因而他对体道之士情态的描述也是异于常人认知的。大道深邃难现,玄妙的道不易被察觉,不可以外在的表现形态来决定“道”的特质,因而明似暗、进似退、平坦似不平,崇高的道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反而好似不足。除此之外,《老子》第15章在描述“古之善为道者”的人格修养和精神风貌时还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体道之士敦厚、旷达、浑朴的人格形态跃然纸上,体现出了“上德若谷”的品性特征。

《老子》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的“谷”形容空虚,意指道体的虚状。苏辙《老子解》说:“谓之‘谷神’,言其德也。谓之‘玄牝’,言其功也。牝生万物,而谓之玄焉,言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也。”[2]85-86“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指的是“道”虽为天地万物的始源,化生天地万物,却虚而不现,具有无上的道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5章)虚状的“谷”是“常德”的体现,以“朴”的形式复归了道的本性。

综上,老子以“谷”喻“德”,体现了上德之人处下、不争的品格和包容万物、虚怀若谷的宽广胸怀。河上公对此解释说:“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6]164“谷”在地形上永远居于低下的位置,“譬道之在天下,犹川之于江海”(第32章)。水往低处流,“谷”往往也是水居之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河流,是由于它总是处在低下的地方,因此才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而,拥有“上德若谷”的品格可以成就大的事业。

“上德若谷”与“上善若水”,是老子对至上人格的形象表达。

三、“德”之实现方式

老子非常崇尚“德”,为此明确提倡修德。《老子》第54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反复强调“修”,修身、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以修身为基点延伸至家、乡、国和天下,从而就可以使个体所修本真之“德”,成为天下普遍性的“德”。通过不断的修德,可以成就“上德”,从而使德性普照于天下。

对于如何修德,老子也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67章) 所谓“慈”,就是与人为善,兼有慈爱之意,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2]320。老子将慈爱作为修德过程中的第一宝,并将这种慈爱之心推及开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第49章)是故,“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27章)。只有具有这种博大的慈爱之心,才能同等善待善人和不善的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也唯其如此才可以使更多的人引以为鉴,走向善之路。而“俭”,与《老子》第59章所提到的“治人事天,莫若啬”中的“啬”同义,意为节俭,不浪费,不奢靡。以“俭”为宝,是修德的重要方式。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要求圣人要做到“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即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不敢为天下先”,则有“谦让”、“不争”、“居下”之意,如“大邦者下流”(第61章)、江海“以其善下之”(第66章)等,都包含有“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

在“三宝”之中,老子最推崇“慈”,将之作为人生修德过程中的第一宝。“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因为有慈爱之心,进攻可以胜,退守则可以固。如果天意将要救护什么,就用“慈”来保护它。“慈”就其广泛意义而言,体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高贵品性。将这种博大的慈爱之心推及天下,就能使整个社会达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境界,因而也是最高德的体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老子提倡俭朴的生活。“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私欲是祸患的根源,人生在世,诱惑很多,如果没有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身心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老子提倡摒弃私欲,过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为“腹”,即节俭恬淡的生活;为“目”,则是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52章)塞住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受烦扰的事情,打开嗜欲的孔窍,终身都无法救治。去除私欲,能够保全自身,成就自身的德性。“不敢为天下先”,是要人们贵柔、谦退。 从先和后的辩证关系说,处后反而能领先,“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圣人之所以能处在众人之前,是因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置自身于利益之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正是由于其大公无私,反而成全了自己,正所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老子用赤子来比喻有深厚道德修养的人。慈爱、节俭、谦下是老子修德的具体方式,以此可以成就自然无为、致虚守静、居下、不争的道德品性。这样的“德”也就是所谓的“孔德”、“含德”、“常德”、“建德”、“广德”。

四、重积德则无不克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2]1。作为一个思想深邃的哲人,老子对社会世事的洞察深刻敏锐,并把由此体悟的经验法则应用于修身治国。《老子》第59章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指的是治理国家,修养身心。“啬”指俭啬,老子把俭啬作为修德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治国修身最基本的原则,既可用于治国,又可用于养身。以俭啬为处事之本,就叫“重积德”,以此治国则国可以长久,以此养身则身可以长生。老子不仅把“重积德”作为个人的一种美德,还在全社会提倡俭朴的风尚,“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3章)。由此可见,俭啬是治理国家社会并使之达到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说的“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吝啬”,也不是教导世人都来做吝啬鬼、守财奴,而是提倡一种顺任自然、取其所需的生活方式。“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人生在世,所需是有限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44章)。过度的欲望不仅会招致自身的祸患,也会给国家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老子以俭啬为积德之本,在当今时代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廉政的对立面是贪污腐败,贪污腐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欲望的无限膨胀。老子以“俭”为宝的思想与现阶段中央政府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举措是一致的,可以从根源上杜绝腐败的产生。

“重积德则无不克”,必须指出的是,老子“德”的内容,决不仅仅滞留于俭啬。其“德”还意涵着海纳百川、博大慈爱的胸怀,“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品格,“功成而不居”的无私情操和“致虚守静”的远大抱负。老子之“德”对我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造就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李零.老子[M].北京:三联书店,2008.

[5]葛荣晋.“上德若谷”与和谐人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

[6]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责任编辑:高建立】

Laozi’s “De”and Its Current Significance

ZHAO Yuli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4)

Laozi’s “De”on the basis of “Dao”for existence,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things from “Dao”.Natural inaction is its intrinsic nature.It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human nature or moral character.Laozi’s standard of virtue is the morality as noble as water.Laozi pays attention to accumulating virtue by encouraging frugality, and regards frugality a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uling the country and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The selfless character and modest conduct and frugality of Laozi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oday’s era of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Laozi; “De”; “Dao”; cultivating virtue; accumulating virtue

2015-04-2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老庄廉政思想研究” (编号:2014-QN-099)。

赵玉玲(1975—),女,河南渑池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家、道教研究。

B223.1

A

1672-3600(2015)07-0016-04

猜你喜欢

修德品性不争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重塑狼王品性(二)
不争的函谷古道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不 争
做官与“修德”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