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长军:从“外乡人”到“领头雁”

2015-04-09牛泽群

共产党员·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乡人大棚村庄

牛泽群

眼前的李长军,个头不高,健壮敦实,说话高门大嗓,把记者的手握得生疼——这个曾在商海拼搏了20多年的汉子,自信而坚强。

然而,2010年春天,他被盘山县甜水镇党委派到九间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时,村庄的境况却让他这个“外乡人”少有地感到了不自信——

村民穷,耕地大都是盐碱地,除了几十栋种植香瓜的低矮冷棚,其余全是稻米地,品种单一,产量低;

环境差,村里的土道坑洼不平,垃圾沿街扔,塑料袋满天飞,废弃的水坑臭气熏天;

村子乱,吵架的、上访的时有出现,村组织软弱涣散,村民对村干部不拥护,不信任……

“要让村民把我当成自家人”

怎么做才能改变九间村的面貌?李长军走街串巷,到处问计,发展思路在他心中渐渐清晰:只有让村民富起来,让村庄美起来,大家才能乐起来!

谈何容易!李长军到附近富裕村镇调研取经后,提出的第一个致富思路——推倒标准低、效益差的冷棚,推广无支柱、全钢架、温度高、效益好的暖棚,却受到了棚户们的反对和其他村民的怀疑:投入太大、缺少技术、没有销路。李长军“见招拆招”:他租来大客车,拉着村民到附近设施农业发达的乡镇参观;到各个部门争取资金和贷款,以个人名义为村民提供担保,还让村“两委”成员全体抵押了全年的工资;成立合作社,四处聘请专家、拉客商,为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民的眼睛亮了,心思活了。

2010年6月4日,新型大棚开工建设,已经20多年没干体力活儿的李长军仅穿着一条大短裤,汗流浃背地奋战在工地上。大棚建好后,剩下16栋大棚无人“认领”,李长军就与村“两委”成员每人承包了两栋大棚。

寒冷的冬天,李长军牵挂着大棚的防风、防火,每天都早早到棚区巡查。一天清晨,凛冽的北风掀开了村民张继辉的棚顶,当张继辉和妻子来到自家大棚时,老远就看到李长军和村报账员张超正趴在棚顶上,奋力压着草苫子,冻得直打哆嗦。张继辉的妻子被感动哭了。

真正“征服”村民的,是新型大棚的收益——平均获纯利4万多元,当年建成,当年回本,当年创效。观望的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建大棚。李长军因势利导,带头转让了自己刚回本的大棚,带领村民进行土地置换,将大棚总量扩大到300栋;推广种植生长期长、口感好的碱地圣女果,扶持村民马玉书等人种植玉兰花等花卉。如今,九间村的大棚果蔬已经打入沈阳和北京的大型批发市场,花卉卖到了吉林,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8000元跃升到如今的1.8万元。

“我要为自己的‘家多干实事”

2011年起,曾担任村支书20多年的郑明礼老人牵头成立了老年协会,义务承担了调解村民纠纷、打扫村道卫生、管理文化广场等工作。他说:“我当村支书时,没把村子搞好。李书记来了,我们村一天一个新面貌,我也要为村庄的发展出一点力。”看着村庄几年来的变化,郑明礼喜在心头——

昔日坑洼不平的村路变成了平坦笔直的柏油路,路两边砌上了U形槽,铺设了彩砖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4个监控摄像头覆盖全村;每户村民家里都通了自来水,配置了环保垃圾箱和灰仓,改建了环保厕所,红瓦白墙的住宅外面,是绿色的院墙或红绿相间的石棉瓦板杖;昔日臭气熏天的水坑被填平,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LED显示屏、健身设施、球场、凉亭、喷泉应有尽有;广场东侧是黄瓦红柱、白钢结构的文化宣传栏,北侧和西侧十几间贴着红色瓷砖的“北京平”,分别是老年协会办公室、文化书屋、健身房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3000多册图书、几十种玩具、多种乐器和投影仪等设备,充实着村民的头脑,愉悦着村民的身心。郑明礼告诉记者,儿子要给他在镇上买楼,他一口拒绝了:“咱们村比哪里都好!”

采访中,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村庄的变化:李长军多方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领着大家把脏乱差的落后村建成了“辽宁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村里成立了秧歌队和舞蹈队,逢年过节还组织拔河比赛、扑克比赛、趣味运动会……村民富了,村庄美了,大伙儿乐了。

说起李长军获得的辽宁省2014年第三季度“服务群众好党员”“盘锦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退休教师郑明省说出了大伙儿的心声:“这些荣誉实至名归。在我们眼里,李书记不是‘外乡人,而是带领咱九间村腾飞的‘领头雁!”

猜你喜欢

外乡人大棚村庄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我的小村庄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孝 猴
孝猴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