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

2015-04-08蔡若佳曾雅丽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学校

易 钢,蔡若佳,曾雅丽

(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528041)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加强了辅导员工作建设和改革,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文件的形式,首次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功能和角色定位,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5年、2006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将辅导员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首次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双重身份要求辅导员不仅是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系列阐述在总结我国辅导员工作独特实践的同时,也指出了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改革的目标,特别是新的功能和角色转变的要求。改革的任务是多方位的,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不同的途径。本文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是推动这种功能拓展和角色重塑的新尝试。

一、学校社会工作及其本土化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是在学校领域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也称为教育社会工作(educational social work)。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尊重学生的权益和价值为理念,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成长需要,并提供适当的服务,以帮助学生完成教育任务,更好地适应现在及未来生活世界的专业助人活动。[1]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指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而准备他们自己。”[2]《中国工作大百科全书》指出:“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对教育体系中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协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3]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由个人、组织的自发服务,到社会认识和接受的过程。服务对象也从服务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家庭关怀、学校教育、社区环境等。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理论和实务体系,成为一项专业化的社会事业,是社会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安排。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一开始并没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经历了嵌入原有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方式和系统,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对于这样的过程,我国学者王思斌结合我国的情况作了通俗化的解释和运用。他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应该是先“嵌入”后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他还对“嵌入”一词作了系统说明,他说“嵌入”一词是对建筑学、艺术设计概念的一个借用。在建筑学、艺术设计那里,嵌入指的是一个东西镶嵌到另一个东西之中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工作进入我国社会,进入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纳入解决问题的体系,成为解决问题方法的组成部分,就是嵌入的过程。[4]在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开拓阶段,在高校开展独立完整的专业活动甚至设立独立机构、专业人员开展活动,短期内是困难的。比较现实的途径就是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嵌入学校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首先嵌入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系中,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以获得双赢结果。既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进入所需要的特殊领域开展学生工作服务,也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改革,尤其在实现辅导员工作功能拓展和角色重塑方面具有创新动力功能,并能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5]

二、嵌入与辅导员功能拓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读书,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作为大学生管理主体的辅导员,其工作职能有不断拓展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做德育工作和思想教育之外,还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职能,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都需要辅导员的介入,辅导员职责无边界,成为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大管家。这就需要工作职能的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拓展、工作效果的提升。[6]这当然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而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嵌入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我们以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比较的视角中认识嵌入的意义和途径。

从价值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价值取向为主,强调为现实政治目标服务。就是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政治形势和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学校社会工作主要侧重于专业目标,强调尊重人的价值,推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潜能释放,提倡平等、友爱、尊重和责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具有强制功能的外在灌输、宣传、教育、管理来实现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则主要是通过挖掘对象的潜能,帮助服务对象自我认识、自我更新,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即“助人自助”,是通过自我发现来实现的。然而,无论是政治导向、思想教育,还是人文关怀、助人自助,都是为了充分激活人的思想意识和内在情感,最大限度满足健全人格发展需要。通过以外在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内在潜能挖掘为主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工作对象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培育先进,鞭策中间,转化后进,在实现全面教育中造就更多的先进分子。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功能缺失的人,是那些由于社会、家庭、个人原因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有困难的弱势学生。虽然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在扩大,从特殊困难大学生扩展到一般大学生,但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始终是主要关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政治,通过政治觉悟、政治思想、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学校社会工作就个人层面而言,是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通过物质和精神帮助,使人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学校社会工作虽然强调提供物质帮助,组织社会资源,最终还是要通过服务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提升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从原则方法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系统正面灌输、核心价值观引导、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等等,多是借用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是用自身特有的专业理论与方法去帮助他人的活动,主要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活动的主要原则有:服务对象的接纳、尊重、个别化、保密、不批判、自决权和知情同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更加强调工作的服务性,更加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开展个性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都强调针对性开展工作,有的放矢,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为长远发展提供条件;既发挥个人潜能,又要动员一切可能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资源。

三、嵌入与辅导员角色重塑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说明演员在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影响。按照社会工作理论对角色的理解,就是组织对履行不同职务的个人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而且这种期待和要求不是固定的,会随着组织发展的不同需要而发生变化。按照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学校社会工作者基本角色包括三方面。第一,提供者。学校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第二,支持者。学校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对服务对象的授权和增能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支持者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倡导者。倡导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合理行为,以便于他们能走出困境。这三者是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直接服务扮演的基本角色。大学辅导员角色与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虽然各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定位,但是在许多方面又是互相交叉、渗透、兼容的。以下从辅导员的基本角色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最常见而又最困难的三类工作,即新生适应工作、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认识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对辅导员角色重塑的意义以及对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影响。

大学生新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围绕“新”做工作。对于什么是“新”,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理论提供了思考视角。新生生活之新首先在于其所在的环境之新,环境的变化将带来人的意识、心理、生理以及生活态度、生活目标乃至人生价值观的一系列变化。环境有自然和社会两大类,如从中学校园到大学校园,从家庭独居到学校集体生活等,这些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从熟悉的老师、同学到新组成的班集体,从由老师、家长监督的读书生活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属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事实上都构成了一个行动的场域,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都在其中展开,人与情景的统一,为辅导员开展新生工作架构了一个基本行动方向。[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对象一直以来强调的是大学生个体,也就是某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了问题时,对这部分同学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帮助恢复到正常状态。目标主要在三个层次。第一,以治疗为目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以适应学校生活;第二,以预防为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发生或者加重的目的;第三,以提高为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健康的心理迎接可能发生的各种挑战和困难。[8]

学校社会工作认为,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将学生家长、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乃至社区人员都列为服务对象。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就必须了解家庭方面的情况、学生成长环境、学校教育情况、社区发展情况等。通过推动家长、学校、社区参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争取有利资源,改善大学生成长环境。

由于大学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将成为困扰大学教育的一个长期问题,因此对辅导员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者角色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社会工作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它更加强调增权充能的意义,从个体主动适应社会变化来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做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增能(empowerment)理论认为,人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增强权能,鼓励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促进对资源和机会的把握运用能力。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权能的状况普遍存在。一是对自身位置的迷惘。由于就业市场信息缺乏和不对称,就业机会的稀缺,就业竞争激烈,毕业生们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找准自己的位置,被动适应市场。二是自我权能的怀疑。由于就业环境的压力,或者就业岗位与自己的期待差距较大,或者屡次择业应聘失败,形成自己的行动很少能产生有效结果的烦恼,进而认为自己就业能力欠缺,对自己的潜能乃至现实能力失去信心。三是发展欲望的减退。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对未来产生迷茫,在择业面前屡遭挫折,对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产生怀疑,从就业压力到厌学甚至厌世,导致发展欲望的减退。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增强权能的两大模式嵌入,为辅导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者角色重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首先,个体主动模式的增能。个体增能是个人心理的增能及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使大学生对自身的正面评价增加,并加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通过改变自我评价,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才能积极开展能力锻炼,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过程中的技巧、知识和能力,并积极主动参与对社会资源、机会的把握。其次,外部推动模式的增能。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层面。积极向社会有关部门建议改革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度之间的壁垒和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体制阻碍,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平环境。二是学校层面。积极推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这既包括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也包括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嵌入到高校现有辅导员工作体制和机制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既有利于辅导员功能拓展和角色重塑,推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也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进程,使学校社会工作与我国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

[1]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1):94—102.

[2]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服务[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7.

[3]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389.

[4]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6—222.

[5]彭翠峰,钟智,马世栋,等.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现状调查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39.

[6]王德广,刘望洲,鲍援戎,等.地方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1—25.

[7]臧其胜.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新生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66—68.

[8]王海萍.从社会支持理论谈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211—212,217.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学生学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