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2015-04-06赵晨凯杨笑男

山西建筑 2015年21期
关键词:国土灾害预警

赵晨凯 陈 晖 杨笑男

(天津市勘察院,天津 300191)

1 我国地质灾害现状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近20年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仅在1998年,我国共计有18万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发生,包括了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其中447处规模较大,共造成27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从我国最近十多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总体的特点如下:在我国受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有1万多个,县级城镇有400多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到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以及防治水平,但是地质灾害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风险性进行区划,并对此进行预防性的研究,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以便于国土规划、灾害管理以及减灾防灾工作的展开,从而达到综合的防灾减灾的目的。从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势必会加重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2.1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原理

地质灾害风险与一般的风险相比是不同的,除了引发灾害的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了灾害发生之后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风险。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如下:地质灾害各灾种在给定区域内致灾因子发生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致灾因子强度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各种破坏的可能性基础上,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将两个环节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给出损失风险。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基本思路

对于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要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特征以及地质单元组合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而对于区域地质灾害诱发的规律以及时间活动规律,则要通过气象以及人类活动条件等内容进行研究。从地质灾害的因素上来看,稳定型的控制因素包括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特征以及地质单元组合等三方面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极少受到时间变化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布规律,因此,这三方面因素是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的背景决定因素组合。而气象以及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它们受到时间变化影响较大,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就是由气象、人类活动以及基础条件组合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区划变量,是通过对诱发因素以及基础因素进行分类,并对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以及基础因素与区域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确定的。

2.3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区划结果

对于人口: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所辖的三峡库区各县及四川、云南等省份的83个县,占国土总面积的2.01%;高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份426个县,占国土总面积的12.27%;中等风险区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占国土总面积45.51%;风险低和极低区占国土总面积40.21%。对于土地资源: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交界地区及贵州、湖北等省份的78个县,占国土面积的2.18%;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等省份的588个县,占国土总面积的15.36%;中等风险区占国土总面积41.30%;低和极低风险区占国土总面积41.18%。对于物质财富: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及其所辖的主要县区和四川、湖南等省份的91个县,占国土总面积的1.55%;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483个县,占国土总面积10.02%;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东南沿海等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6.18%;低和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部、西藏、整个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占国土面积72.24%。

3 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3.1 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在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把握之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防范工作中的监测预警环节。从总体上来看,在没有彻底将隐患点消除之前,所有威胁尚存的地区必须全部纳入监测预警的范围之内,其中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1)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我国已经建设起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因此,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的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的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

2)利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较为先进的预警手段,需要在城镇地区进行全面的推广覆盖。对于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广播、鸣锣、有线电话等传统手段予以灾害预警,确保及时的将预警信息发布并传递出去。

3)提高群防群测水平,加强基层干部群众的联动。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群防群测,在很多地区的监测预警任务都是人民群众以及基层干部所自发义务承担的。

因此,在各个地区,尤其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群防群测的手段,及时领导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自发担任灾害预警的群防群测人员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并为其配备简便有效的监测预警设备。

3.2 要综合采取防治措施

我国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地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几乎遍布全区,除了戈壁以及沙漠外。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地面塌陷、沉降以及地裂缝是经常出现的地质灾害。因此,面对我国复杂的地质灾害,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对工程展开科学的治理。在经过工程治理方案的论证以及比选之后,要重点加强难以实施搬迁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2)加快防治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据专家预计,我国四川汶川以及玉树地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恢复时间。因此,要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以地震影响区详细调查评价为基础,全面开展工程治理以及搬迁等防治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避免次生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3)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的综合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加固病险水库,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4)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地面塌陷、沉降以及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它具有区域相关性。因此,要对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防范,务必要做好地面沉降联防联控的机制。以我国联防联控取得显著效果的长三角地区为例,华北地区等地面沉降易发地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加强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除了预防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裂缝的出现,还要加强对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管理办法规定的制定,将审批程序严格化,避免因为地下水开采、矿产开发以及其他地下工程建设施工而引起的更加严重的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裂缝灾害的发生。

3.3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1)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将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不断建设提高,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4 结语

在我国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地质灾害前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地质灾害后的治理工作。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实验设备与技术的开发,将先进的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运用到地质灾害的防治中去,以便于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出预警工作,减少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努力将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化建新,张苏民,黄润秋,等.城市环境与地质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6):77-78.

[2]刘云山,刘 敏,段元清.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0(18):113-114.

[3]陈铁男.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3(1):69-70.

[4]郭守权.浅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策略[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2(5):72-73.

[5]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6]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周 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浅谈[J].深圳土木与建筑,2009(3):50-51.

[8]钟永辉.论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及主要类型[J].科技资讯,2009(2):96.

猜你喜欢

国土灾害预警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鲜花盛开的国土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