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点石斋画报》的清末婚嫁服饰研究

2015-04-06张竞琼

关键词:婚嫁婚俗画报

高 蓉, 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基于《点石斋画报》的清末婚嫁服饰研究

高 蓉, 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本文依托中国最早画报之一的《点石斋画报》及其他相关史料,对清末婚嫁服饰现象进行考察、统计与分析。研究从区域划分和地区差的角度总结清末婚嫁服饰形制及其特征,按服饰“等级说”对清末婚嫁服饰进行了层次划分和特征分析,同时对清末婚姻缔结中最为典型的陋俗现象进行了论述,进而研究了清末婚嫁服饰与婚俗的关系。认为清末婚嫁习俗的不同导致婚礼服的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地方婚俗决定了婚服的选择;处于文明过渡时期的清末婚嫁服饰与婚俗呈现着亦中亦西、中西杂糅的特点。

点石斋画报;清末;婚嫁服饰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是清末我国创办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且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印画报,由“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部分构成。相比同时期其他画报而言,《点石斋画报》所反映社会现象的真实性虽然具有一定争议性,但其对于民间市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及民间婚嫁服饰现象的真实写照,来自于市民阶层的民间画家更能够以准确的画笔来展现其现象的真实性。同时,作为反映大众城市生活的新闻刊物,《点石斋画报》较为忠实地记录了清末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及我国其他地区的社会生活现状和历史变迁,同时也涵盖了西方殖民统治者的部分生活记载,对于研究清末时期的服饰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内容的覆盖面亦包含了婚嫁服饰。本文基于《点石斋画报》而不局限于研究画报本身,并结合同时期《妇女时报》等其他相关史料给予辅证,以更准确地还原清末婚嫁服饰特征。

《点石斋画报》涉及的时间段在1884年至1898年前后,属于清朝末期。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历史转型期和嬗变期,除了国内格局的转型以及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交织之外,该时期我国民众的婚嫁生活受“西风东渐”以及西方殖民者的影响颇大,婚嫁服饰亦受影响。

作为中国服饰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婚嫁服饰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变迁和转折过程是一部活动的服饰史。国内相关论著中,对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中的婚嫁习俗研究较多,但单独研究婚嫁服饰的论著相对较少,且对处在重要历史转型期的清末婚嫁服饰的研究更是不多。创办于“开风气之先”的《点石斋画报》作为窥探清末以上海地区为主的民间服饰和社会风俗的窗口,以其重要历史价值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清末服饰的历史变迁。本文从研究清末重要历史画报为出发点,基于而不局限于画报本身,以文本研究的独特的视角对清末婚嫁服饰的特征及变革等作论述。

一、清末婚嫁服饰特征

清末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更新的特殊历史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婚俗与婚嫁服饰也具有新旧交替的特征。就《点石斋画报》来看,这一时期(1884—1898年)的婚嫁服饰并没有完全颠覆传统,其整体仍然沿袭前期形制。但由于受国内格局和“西风东渐”的影响,流行于西方的婚嫁服饰此时相继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个别商埠和大都市,并开始对中国传统婚嫁服饰产生影响,清末已处于即将出现颠覆性变革的前夜。

(一) 清末不同地区婚嫁服饰形制特征

根据笔者统计得出,《点石斋画报》初集、二集、三集、四集和五集中直接描绘婚嫁服饰的文章共70篇,其中包含60篇中国婚嫁服饰和10篇外国婚嫁服饰。按照画报中婚嫁服饰出现的地区和频数,将其划分为以上海为轴心的江南地区、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地区、华中地区和其他地区。

表1 对应地区婚嫁服饰篇幅统计表

总体看来,《点石斋画报》在婚嫁篇中主要以记录传统中国式结婚为主,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最为详尽,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其他地区亦有记录,所记录内容涉及婚嫁服饰与婚俗两个方面,其中婚嫁服饰形制详情如下:

表2 对应地区的传统婚嫁服饰

根据表2得出:清末时期,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婚礼服形制差异不大,男性婚礼服多以状元及第红袍和一般长袍为主,大多数地区配饰有领衣、官帽、布袜、布鞋等,服装工艺主要以织绣和镶滚为主;女性婚礼服主要以凤冠霞帔、大襟袄裙与马面裙为主(京津地区女性亦有穿长袍者),其中广东地区的对襟团花满绣袄裙较为特殊(图1(a)),不同地区的凤冠霞帔形状略显差异,制作工艺多以织绣和手工刺绣彩绣为主并加以镶滚等表现手法。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国外婚嫁部分的描写。首先,《点石斋画报》中对部分欧洲国家及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的婚嫁服饰均有描述,其中西方国家男性婚礼服饰多以黑色燕尾大礼服与白色衬衫为主,搭配高筒礼帽、黑色领花、白手套和黑色皮鞋;女性婚礼服以软缎拖裾礼服长裙(相当于同时期欧洲礼服裙“普林赛斯·多莱斯”)为主,搭配各类领式(类似于同时期欧洲领式“拉夫领”)、珠冠花环、白色罩纱和高跟鞋。这些国外婚嫁形式对于清末的国人而言,施加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构成清末婚嫁服饰和婚俗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画报中有其他国家(主要指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婚嫁服饰比如白色头纱与西式礼服等与下文表3中的部分传统婚嫁服饰相匹配的记录。但清末我国婚嫁服饰并未完全反映当时西方婚嫁的服饰全貌,只是给予了部分借鉴与结合。

表3 《点石斋画报》中婚嫁服饰的变革特征

此处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点石斋画报》记录下的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来定义的。清末,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地区婚嫁习俗变革的差异化,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教育和社会风气等的开化直接冲击了传统旧式的婚嫁习俗,婚嫁习俗的改变带来服饰上的变革,而落后地区的婚嫁服饰则依然保持传统形态亦或背道而驰,使得区域划分下服饰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清末发达地区的富有家庭婚姻,男女婚礼服饰的获得多以购买、订做为主,其中仍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家庭手工制作。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婚嫁服饰多自制或者租借而来。发达地区男女婚礼服除了保留传统元素之外还出现了西式的婚嫁服装,如男性的西式大礼服和领结,女性中西合璧式的婚礼服和西式白色头纱,婚礼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地受到了西方婚嫁服饰的影响,呈现出亦中亦西、中西杂糅的特点(图1(b))。另有1907年上海《女子世界》一则新式婚礼记载:丙五闰四月初五日,王君雅先生与吴君震在锡金学务处,举行婚礼。摒除一切旧俗,参用文明规则,新郎新娘,皆服西装,首行结婚礼,次见家族,次受贺。”[1]其摒弃旧俗,采用西方文明结婚的新思想,婚礼服也皆采用西式。落后地区的男女婚礼服多以对襟红袍或大襟袄裙和马面裙为主,条件更差或婚嫁当日出现异常现象的家庭则有穿常服嫁娶的。

(a) 清末广东地区传统婚嫁服饰

(b) 清末西式婚嫁服饰[3]

(二) 婚服“等级说”

中国历代服饰始终贯穿着“分等级、定尊卑”的原则,这同样也体现在婚嫁服饰上面。

1. “高层次”的贵族婚服

笔者对“高层次”贵族婚服的界定是建立在对《点石斋画报》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其包含两个概念:(1)指清末婚嫁中绅官贵族等的奢侈婚嫁服饰;(2)指清末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户人家以及进步人士的“文明婚服”。晚清时期,婚则视门第及贫富为奢俭[4],从《点石斋画报》的婚嫁统计数据来看,作者对贫户婚嫁的记载不多,画报多以记载绅官、商人的贵族婚礼为主。《点石斋画报》中能体现贵族婚嫁服饰的“高层次”的,除了根据画报中提供的文字记述和图片本身外,婚嫁仪式的隆重与奢华程度也可间接推断其婚服层次的等级。

《点石斋画报》“姑嫂成亲”中描述了“英大马路五云日昇楼北首某银楼主宁人某甲曾聘某氏女为室……”[5]商人背景的奢华婚嫁场面,新娘华美的大襟长袍和丝绸缎面马面裙,精致的凤冠霞帔作装饰,可以看出此场景正是清末传统大户人家“高层次”婚嫁篇中的平凡一例。“婚礼志盛”一文中同样描绘了广帮董事“公子完姻吉期,新郎头戴金花,身披红绫行亲迎礼”[6],从图2(a)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坤宅中宾朋趋贺的除了同乡人、绅官等,同时也迎来日人等的围观,这些都突出了豪门婚礼的隆重场面,而新人的婚嫁服饰更是精美华贵。

(a) 清末贵族商人的婚嫁服饰

(b) 清末进步人士的婚嫁服饰

清末《妇女时报》第二号刊登的《刘君吉生与陈女史定贞本年四月二十三日新式结婚时之摄影》(图2(b))[7],可以清楚看出当时进步人士的婚嫁服饰较中国传统婚嫁时穿的服饰已有所变化。从新式婚礼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新娘手捧鲜花,头披白纱,但对襟元宝领上袄以及下装的马面裙则体现了传统的中式风格,这种亦中亦西的婚嫁服饰构成了清末文明婚礼服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清末在原先铁板一块的传统婚俗与婚礼中,契入了来自西方的文明婚礼。清末我国的传统婚嫁服饰已开始向近代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婚礼服变动。相较于《点石斋画报》下的婚嫁服饰而言,民初婚嫁服饰的变革更为突出。晚清时期的“种子”,到后来的民国时期才有了“结果”。

总体看来,清末“高层次”的贵族婚嫁篇中,女性婚礼服饰多以大襟长袍、丝绸缎面马面裙以及凤冠霞帔等为主,男性婚礼服饰则以状元及第红袍或对襟红袍、领衣、官帽等为主。民初,进步人士带来的“文明婚礼”逐渐增多,女性婚嫁服饰主要表现为中西合璧式婚服及白色头纱、捧花等配饰。男性婚礼服饰则出现了西式大礼服、西式礼帽、西式皮鞋等。清末传统婚礼服已经开始向“文明婚服”过渡,但是这种颠覆性的变化并未将真正的西方文明很好地运用,在一部分国人的复制粘贴下,“文明婚礼服”明显走了味。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描写江苏宜兴之恶俗时对其婚嫁作了如下阐述:“乡民婚娶,最喜装潢,但不伦不类,徒然遗笑大方耳。在满清时,即新郎之目不识丁者,亦必靴顶辉煌,以示阔绰……”[8]

2. “低质量”的贫户婚服

笔者对“低质量”贫户婚服的界定是通过统计《点石斋画报》得出的,经济落后地区的传统婚嫁服饰有其总体特征(表3),其中以因家境清贫、聘礼过厚而不得已作抢亲之举的男女婚嫁服饰较为特殊。《点石斋画报》中正面描写贫户婚嫁的文章中,女性婚嫁服饰主要以大襟袄裙、马面裙为主,婚嫁现场异常化时亦有着常服嫁娶的;男性婚嫁服饰则以对襟红袍、长袍、领衣等为主,但这仅是清末贫户家庭婚嫁的传统服饰,另一种婚嫁服饰则是通过婚姻习俗中典型的“抢夺婚”现象表现出来。

《点石斋画报》“新娘赤足”一文中描写了苏州某农家子杨姓者自幼聘王氏某娇艳女子为妻,后因女母频繁出入于贵家,公子王孙慕其女貌美,恒托故往来,女母隐有悔意,而杨忽欲完婚,便屡次令媒人告说,于是女母横索财礼,百计要求,杨知其隐意,约集亲友拥至女家,突作抢亲之举……杨将新娘匆匆抱抵家门时,急令人为其穿鞋,即行交拜之礼。(图3(a))[9]从文字内容看,杨某作抢亲之举属家境贫寒、母索重聘之无奈,所抢新娘赤裸双脚,大襟右衽上袄与大裆裤常服便即刻成亲,一反民间婚礼奢侈之说。“抢亲笑柄”中,松郡“某甲早年聘黄氏女为宝嗣,以家境清贫不克行亲迎礼……遂作抢亲之举(图3(b))”[10],画报中新娘婚嫁服饰亦是上袄下裤的常服装扮。因“抢夺婚”带来的婚嫁服饰异常化是清末“低质量”的贫户婚姻中极为典型的代表,这一特殊婚嫁服饰与地方婚俗是分不开的,传统婚俗的鄙陋性使得婚姻双方在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不得不作出最本能原始的反应,一定程度上地方风俗决定了婚嫁服饰的选择。

(a) 新娘赤足

(b) 抢亲笑柄

图3 贫户“抢夺婚”现象

总体而言,清末个别贫户家庭婚嫁服饰因其自身局限性呈现服饰的异常化特点。条件普通的家庭婚嫁服饰多较为简朴,女性婚嫁服饰多以大襟袄裙、马面裙为主,特殊情况下亦有着常服者,男性婚嫁服饰则以对襟红袍、长袍、领衣等为主,然而在因聘礼过奢产生的抢夺婚中,男女亦可着常服行婚。

(三) 婚俗影响下的婚服选择

清末民间婚嫁习俗的不同导致其婚礼服的不尽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地方婚俗决定了婚嫁服饰的选择。贫户家庭由于受民间传统文化思想的禁锢以及自身条件局限性的影响,使得婚姻缔结中陋俗百出,而《点石斋画报》中以抢夺婚为代表的婚嫁陋俗现象直接导致了婚嫁服饰的异常化,为清末民间贫户婚嫁中较为特殊的一例。与此同时,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外来文化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交织并糅,使得清末时期高层次的贵族婚嫁服饰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呈现出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等特点。文明的西方婚嫁习俗在清末进步人士的传播下开始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旧式的婚嫁习俗产生影响,传统中式婚礼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亦中亦西、中西杂糅的婚嫁服饰,构成了清末“文明婚礼”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处在历史过渡期,清末婚嫁服饰仍保留着独有的中国特色。就本文而言,高层次的贵族婚礼对应近代文明的西式婚礼服或亦中亦西、中西合璧式婚礼服,婚礼习俗摈弃原有的繁文缛节,新式婚礼较旧为简。低质量的贫户婚礼则对应传统旧式的婚嫁服饰和相对鄙陋的婚嫁习俗,但就陋俗婚嫁而言,有无婚礼服的特殊性最终仍由地方陋俗影响下的人为所致,在不得已而为的经济条件限制面前,婚嫁服饰则不受合理的传统的限制,表现出其服饰的特殊性。

二、结语

清末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更新的特殊历史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婚俗与婚嫁服饰也具有新旧交替的特征。《点石斋画报》记录下的不同地域划分下婚嫁服饰形制及特征相似之中也略有不同,服饰的等级之差使得婚嫁服饰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婚嫁服饰作为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受婚嫁习俗的主导,表现出不同的形制特征,且处在文明过渡时期的清末婚嫁服饰呈现出了亦中亦西、中西杂糅的服饰特征。对清末婚嫁服饰的研究,一方面从断代史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了清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婚嫁服饰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则从文本研究的视角,透过服饰现象本身了解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经济文化发展等,可以为婚俗文化的历史研究提供参照。

[1]佚名.婚礼一新[J].女子世界,1907,(2):6.

[2]张竞琼.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43.

[3]周小儒,蒋玲玲.中国历代女书法家[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60.

[4]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月浦志卷之九[M]//月浦志 月浦里志 杨行志 杨行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89.

[5]志瀛,等.姑嫂成亲[J].点石斋画报,1894,(11):46.

[6]志瀛,等.婚礼志胜[J].点石斋画报,1890,(12):36.

[7]上海妇女时报社.妇女时报(第一册.第七号)[G].北京:线装书局,2006:129.

[8]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69.

[9]符节,等.新娘赤足[J].点石斋画报,1896,(4):94.

[10]金蟾香,等.抢亲笑柄[J].点石斋画报,1891,(4):38.

2014-11-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复原与传承”(项目编号:11YJA760090)

高蓉(198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服饰史论,E-mail:gaoroo@126.com; 通信作者:张竞琼(1965—),男,江苏南通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服饰史。E-mail:j.q.chang@126.com

TS941.12

A

1009-9034(2015)01-0035-06

猜你喜欢

婚嫁婚俗画报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陕西画报航拍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水上婚嫁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