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2015-04-02张天宝侯鹏高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发区亚硝胺食管癌

张天宝 侯鹏高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宿州234000)

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占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2.34%,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平均死亡率男性为2.5~5.0/10万、女性为1.5~2.5/10万[2]。尽管当前已采用了术前放疗、化疗来综合治疗食管癌患者,但效果仍不乐观,75%未经治疗的患者在确诊1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仅为5%~10%,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从组织学上,食管癌可分为食管鳞状上皮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两者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明显。ESCC约占食管癌总数的80%,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人群;EAC多发于西方国家[3]。目前认为,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环境因素是食管癌发生的主导因素,但暴露于相似环境因素的人群,只有少数人发病,提示个人对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不同;另有研究证实,食管癌的发生还具有家族性等特点。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 食管癌与亚硝胺类化合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强烈的化学致癌物,广泛分布于人类生活环境中,而且在霉菌的作用下,还可以在人体内合成。经动物实验证实,已发现的二三百种亚硝胺类化合物中约80%有致癌作用[4],可诱发多种动物不同器官的肿瘤,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的重要原因,其中不对称亚硝胺可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陆士新等[5]测定了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人胃液标本353份,进行亚硝胺化合物分析,发现95%的胃液标本中含亚硝胺化合物。并且,胃液中亚硝胺的含量与受检者食管上皮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由于居民胃液内检测发现的亚硝胺检出率及含量明显高于饮水、粮食和食物中的水平,提示外源性亚硝胺的重要作用;通过口服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可阻断亚硝胺的胃内合成,为食管癌的病因学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食管癌与真菌、病毒感染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与真菌对食物的污染有关。在河南省林州地区等食管癌高发区的粮食中,发现了串珠镰刀霉、黄曲霉等霉菌。这些霉菌除了产生直接的致癌物外,还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且能促进亚硝胺的合成,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对比研究中发现,食管癌高发区谷物霉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低发区[6],提示霉菌在食管癌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食管癌关系存在较大争议,不同研究机构对HPV检测的结果阳性率差异很大,从0%~67%不等。尽管如此,但大多数研究表明,HPV作为食管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发现HPV具有放大癌基因C-myc和H-ras的作用,并能使抑癌基因p53失活[7],提示 HPV感染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食管癌与生活、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被认为是西方国家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烟作为食管癌危险因素已被肯定,患食管癌的风险随着吸烟量的增加、烟龄增长而增高,还与烟草的种类、是否戒烟有关[8]。烟草中的多环芳烃、苯并芘、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质和氧化剂,可造成食管上皮细胞的DNA损伤或引发慢性食管炎,最终诱发食管癌。国内研究发现,吸烟也是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林县,有70%左右的成年男性吸烟,不到1%的女性吸烟,但食管癌的发病率男女几乎相等[9]。由此可见,吸烟并非是林县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饮酒被认为是西方国家食管癌发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而国内目前尚存在争论。有研究表明,饮酒与食管癌的发病无关[10]。但也有研究发现,食管癌与饮酒量、酒精的烈性程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且烟酒之间具有协同作用[11]。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乙醇无直接致癌作用,但可作为促癌剂,能促进多环芳烃等致癌物的溶解,加速食管上皮细胞DNA损伤。

饮食过烫亦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这可能与难以测定进食时的温度有一定关系。长期饮食过烫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和热刺激,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促进因素[9]。

4 食管癌与营养因素

多数研究认为,营养因素与食管癌发生有关[12,13]。近20年来林州地区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其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下降[14],提示膳食营养状况在食管癌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而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非洲并不是食管癌高发区,说明营养因素并非是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某些微量元素硒、锌、铜、铁和钙在体内及土壤中的含量的变化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营养干预实验研究发现[15],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尤其是补充硒、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可能会降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5 食管癌与遗传易感性

一般认为,肿瘤的形成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管癌的发生也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特点。即使是在食管癌高发区,也只有很小一部分人群发病,且常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病中的机制还有待研究,王如德等[16]认为遗传因素与日常不良行为习惯相互作用,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原因。薛洁皓等[17]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免疫组化方法发现,食管癌的发生与Bcl-2、P53阳性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Bcl-2、P53可能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6 食管癌与肥胖、胃食管返流病

肥胖和胃食管返流病被认为是食管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肥胖可使腹内压增高,引起胃食管反流,频发的反流反复刺激食管黏膜而导致食管上皮细胞的慢性损伤,引起Barrett′s食管,而后者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徐致祥等[18]认为,反流液中的牛黄胆酸、鹅胆酸属于内源性二级胺,能够与胃液中的亚硝酸盐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从而导致食管、贲门、胃等部位的肿瘤发生。

7 食管癌与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猝死和肿瘤的发病增多。有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家庭成员死亡、经济状况恶化或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19]。其可能的机制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使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传导系统等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器官代谢紊乱或障碍、DNA自然修复能力减弱甚至障碍,最终引起肿瘤发生。

8 食管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很多学者从基因和染色体水平对食管癌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食管癌肿瘤细胞中TP53、pl6/MTS-1、cyclin D1或Rb基因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这些抑癌基因的突变或杂合性缺失,影响了食管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异型性增加,引起细胞癌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调控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20%~70%的食管癌存在VEGF的表达,并且与食管癌浸润深度、肿瘤分期、静脉侵入、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20],提示VEGF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9 展望

近年来,随着对食管癌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普遍认为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致病因素是以环境因素为主导,通过基因起主要作用。然而,食管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发病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必有一种因素为主导;因此,对食管癌病因学研究,探索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因素,对食管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1] 高峰.食管癌研究现状综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6):645-648.

[2] 彭仙娥,史习舜.食管癌病因学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杂志,2003,10(9):897-899.

[3] Layke JC,Lopez PP.Esophageal cancer:a review and update[J].Am Fam Physician,2006,73(12):2187-2194.

[4] 徐致祥.农肥、污水与食管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程兰萍,连士勇,刘志才,等.河南省林州市1985-2002年食管癌发病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08,17(1):12-13.

[6] Wang H,Wei H,Ma J,et al.The fumonisin B1content in corn from North China,a high-risk area of esophageal cancer[J].J Environ Pathol Toxicol Oncol,2000,19(1-2):139-141.

[7] Kawaguchi H,Ohno S,Araki K,et al.p53polymorphism in human papillomavirus-associated esophageal cancer [J].Cancer Res,2000,60(11):2753-2755.

[8] 李克,于萍,朱远锋,等.中国南方沿海食管癌高发区危险因素研究:吸烟作用[J].肿瘤,2002,22(2):96-98.

[9] Farin Kamangar,Reza Malekzadeh,Sanford M,et al.E-sophageal Cancer in Northeastern Iran:A Review [J].Arch Iranian Med,2007,10(1):70-82.

[10] 沈月平,高玉堂,戴奇.淮安市食管癌病例-对照研究(Ⅱ):烟、酒因素的作用[J].肿瘤,1999,19(6):363-367.

[11] Tanabe H,Yokota K,Shibata N,et al.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major risk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Intern Med,2001,40(8):692-696.

[12] Mayne ST,Risch HA,Dubrow R,et al.Nutrient intake and risk of subtypes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ncer[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1,10(10):1055-1062.

[13] Bosetti C,La Vecchia C,Talamini R,et al.Food groups and risk of squamous cell esophageal cancer in northern Italy[J].Int J Cancer,2000,87(2):289-294.

[14] 陆建邦,连士勇,孙喜斌,等.林州食管癌流行动态与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调查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60-61.

[15] Blot WJ,Li JY,Taylor PR,et al.Nutrition intervention in Linxian,China:supplementation with specific vitamin/mineral combinations,cancer incidence,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J Natl Cancer Inst,1993,85(18):1483-1492.

[16] 王如德,怀燕,李群伟.山东省东平县食管癌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8,16(1):27-29.

[17] 薛洁皓,潘琦,李小伟,等.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与Bcl-2、P53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报,2005,7(12):1249-1250.

[18] 徐致祥,谭家驹,韩建英,等.“食管癌、胃癌、肝癌氮循环”病因假说的检验进展[J].前沿科学,2008,2(3):61-74.

[19] 袁媛,张卫东,郗园林.生活事件与食管癌发生的病例对照研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1):74-76.

[20] 杨壹羚,李锋,王明荣.食管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4,31(8):620-624.

猜你喜欢

高发区亚硝胺食管癌
矿产资源领域成犯罪“高发区”何以防范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中国食管癌高发区磁县上消化道癌两个时期发病率的比较与分析
盐亭县和清镇市农村居民对食管癌高危饮食生活方式及防治认知现状调查
藤茶抑制N-亚硝胺的生成及诱导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作用
净水器能去除自来水中的亚硝胺吗
农村与城市、低发区与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对比分析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