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解剖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

2015-04-02梁翠宏蒋吉英于树娜王晓萃刘清华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解剖学导师研究生

梁翠宏 蒋吉英△ 于树娜 王晓萃 刘清华 张 明 于 丽

1(潍坊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潍坊261053)

2(潍坊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潍坊26105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导致研究生教育发生了明显的“质量危机”,尤其是关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1]。在这种“质量危机”的背景下,大力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确保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迈进医学大门的学生来讲,人体解剖学是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医学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和面对将来的医学工作,是摆在解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结合多年的解剖学教学工作经验,本文试图简单剖析一下解剖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 创新素质的含义

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这是进行创新型的科研活动的基础。思想决定行动,有了创新的意识,才有创新的动力,进行确立创新的目标,才有可能取得创新的成果。因此,作为一名创新型的人才,应该敢于质疑,小心假设,大胆求证,也就是要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科学,其内容及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囿于成见,故步自封,因此,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鼓励学生敢于并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树立创新意识。

其次,注重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这是研究生掌握科学方法,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思维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独特性或新颖性---对于某个问题具有迥异于他人的想法或思路,不落窠臼,独出机杼;流畅性---产生的想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且对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具体的对应解决方案;变通性——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影响,能根据情况灵活调整方案的能力。

再次,要有创新能力。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前沿研究的及时跟踪和了解均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研究生教育中,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在教授各种专业知识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体解剖学为例,这门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重要桥梁学科,解剖学研究生必须具备解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的多方面的知识储备[2]。其中包括对解剖学知识的深化与加强,进一步补充基础医学如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补充临床医学课程的某些知识,如诊断学、临床检验学等。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盖起创新的高楼大厦。

2 影响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

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到目前为止,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尤其是解剖学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制约着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1 相对滞后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

首先,很多高校的解剖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仍保留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单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3]。同时教学内容相对缺乏先进性和前沿性,内容陈旧,更新率低,甚至连授课用的多媒体课件都存在着多年不曾更新的现象。如此一来,不能向学生及时传输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导致了研究生知识体系的陈旧落后。

其次,解剖学研究生教学所用教材有明显的滞后及不规范现象。教材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素之一,一套高水平的、及时跟踪学科前沿的教材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不仅没有研究生专用教材,甚至还沿用本科阶段的教材,有的只是在大学本科课程基础上增添一些新内容而已,少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创新素质训练,讲课内容也随授课教师的不同而有差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较随意,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知识储备的形成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2.2 研究生的自身素质

是否具有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研究生自身,环境和外力的因素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培养创新素质的决定条件。所以,研究生的自身素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关键。然而,创新素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选拔,甄别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学生进入研究生行列并加以培养,使之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求新求变,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力,将有益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但是,再完善的选拔措施,也难以避免某些考试型学生进入研究生队伍,这一类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欲望不高,科研及动手能力差,自然难以培养出其创新素质。

2.3 导师负责制

目前我国实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为导师负责制[4],导师基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并结合该学科的培养理念,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及科研。此种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居于主导地位,需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然而,近年来研究生数目快速增加,使得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以及导师自身素质的差异和监管不力等原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情境是指用于表征与交互环境相关的实体状态的信息集合,它包括空间、时间、物理环境状态、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及相互关系等。

3 怎样加强创新素质培养

3.1 适当的政策倾斜与引导

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有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在此之前,具备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则是关键。作为领导,必须转变领导理念,突破思维定势,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突出战略性和方向性,遵循教育规律和研究生培养特点,大胆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贯彻培养创新素质的教育思路,优化研究生教育环节中的各个要素,为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素质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要突出以下原则:激励性、发展性、多样性以及个性化、规范化。学生自身要成为评价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教学机制,使之更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学信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励,加大动手实践的教学比重,以推理性学习、问题式学习为重点,使学生学习性质从传授性、继承性变为探索性、发展性。

第三,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构建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挥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一套结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为研究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更有利于进一步的能力培养。

最后,要大力提倡跨学科人才的培养[6]。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不同的学科其特点也各自不同,自成一家。若囿于藩篱,无异于故步自封,既受困于眼界,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憾,又有“亦步亦趋”、陷入思维定势之弊。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内容的碰撞可以擦出创新的火花,甚至可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3.2 重视导师的作用

古人对于教师的作用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而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导师对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也自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导师在教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该将教与学的方式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变简单的技能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实践的机会,并适当地给予引导和指点,才是成就创新素质的有效方式。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研究生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5]。导师本身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随时关注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4 对本学科研究生实行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与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本学科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革新的尝试。

首先,大力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到研究生的教学中来,保持研究生教学队伍始终充满活力。研究生导师及授课教师均定期出外进修及学习,提高个人素养。成立研究生导师组,共同商讨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将对研究生进行个人指导变为集体指导。

其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现行的研究生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并定期举行内容讨论,集思广益,关于授课所需的课件、视频、习题、操作讲解等教学资料,均由全体授课教师共同商讨后制定,并根据本学科前沿研究的进展随时予以更新。

第三,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加大实验操作的内容,让研究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采用启发式、文献探讨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革新研究生的考评体系,摒弃了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建立了以卷面考试、实地操作、课程论文、自学作业、研讨报告等为基础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达到择优汰劣、鼓励创新的目的。

最后,让研究生尽早地进入到科研实践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在科研的空隙中完成,让研究生边学边练。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申请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同时建立研究生交叉培养机制,让研究生进行跨学科的流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则尤为艰巨和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培养个性化强、创新性高的研究生,作为导师尤其责无旁贷。然而,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研究生及导师凭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既包括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也包括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以适应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

[1] 韦思明,戴玉英,蒋建平,等.大学生考研热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151-152.

[2] 刘克,刘伟,李文婷,等.人体解剖教学与临床结合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08:1075-1078.

[3] 宣爱国,龙大宏,洪乐鹏.提高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方法初探[J].解剖学研究,2013,05:393-395.

[4] 赵军.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0,03:34-38.

[5] 刘永泉.研究生导师素质自我建构路径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1:70-71.

[6] 徐志玲,吕永钢,杨力,等.立足交叉学科特色 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以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类研究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89-191.

猜你喜欢

解剖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