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5-03-30龙,王

当代教师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职业

黄 晓 龙,王 鹏 炜

(1 西安工业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2;2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黄 晓 龙1,王 鹏 炜2

(1 西安工业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2;2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职后培训。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后培训仍存在着的时间上的保障、内容的针对性、对象上的普遍性等问题。本文针对地提出了着眼于职业规划,设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保障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时间,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加强培训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加强培训的制度保障等建议。

高校辅导员;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是教师还是干部一直是横亘在辅导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辅导员从岗位上属于教师编制,但从实际工作上却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规定》)通过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在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简称《标准》),再次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并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应当服从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由于辅导员来源的复杂性和非专业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与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仍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探讨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明了高校辅导员这一独特的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其培训效益,更好地做好队伍建设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主要 职后培训

如前所述,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根据《标准》规定,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但仅从知识基础的角度看,高校辅导员在职前并不全都具备这些知识。

1.从我国当前高校专业设置来看,辅导员不可能通过学科专业培养造就

在我国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中,辅导员工作还不是本科教学目录中的专业之一,即使在硕士和博士层面,以辅导员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十分少见。因而,辅导员的职前培养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没有相应的培训规划,没有相关的学科支撑,培训发展方向不清,换句话说,辅导员的职前培训是缺乏的,在目前来看也是不可能的。

2.从基础知识的角度看,高校辅导员职前学习中以专业学习为主,不大可能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

当前辅导员的选留,一般都模仿社会事业招考的方式进行,从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应聘者中,选拔出优秀者承担辅导员工作。虽然在选拔过程中,可以尽量考虑到辅导员具备的较高政治觉悟、良好心理素质、一定的工作经验、广博理论知识素质、良好学科背景等基本条件,但是要完全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等方面做出十分细致的要求,仍然十分困难。同时,由于辅导员在职前学习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甚或是博士学习,其学习都基于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课程进行,因此从客观方面讲,任何一名辅导员应聘者都不大可能完全具备《标准》所提出的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方面除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方向或领域的应聘者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大多只知其皮毛而已。尤其是大部分辅导员教师对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恐怕也不会有例外。[3]所以,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其所需知识与普通专业教师相比要求的相关知识更多,就必须通过接受能够职后培训的方式,来补充相关的知识。

3.从能力的角度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从开始即存在缺陷

同基础知识一样,辅导员应聘者因其专业方向和领域,无论其学习还是实习,都不大可能在接触《标准》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工作内容。[4]没有教育教学的训练,如何承担教学与学业指导?没有参与或管理学生社团工作的经验,如何指导党团和班级活动?不具备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又如何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如此类推。因而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除少数人可能偶有经历而有所掌握之外,大部分辅导都必须从头学起。而这些也都依靠于在这些辅导员入职之后的设计科学而合理的职后培训工作来完成。

二、依据《标准》进行辅导员队伍 职后培训面临的问题

1.培训时间上的保障问题

根据《标准》,辅导员必须掌握众多学科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的教授主要由职后培训而不是职前培养完成。这样一来,辅导员工作实际上面临着先上岗还是先上课的问题。要通过足够的学时先完成知识的传授明显不可能,但在上岗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学时来教授这些基础知识则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同样,由于能力的生成也需要经过一段相对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辅导员们通过不断试误、指导和反馈等各种方式,在总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形成熟练的工作技能,工作才能驾轻就熟,工作水平也才能越来越高。这一过程中,如何保障练习、指导、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如何防止试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在较短时间内使辅导员掌握工作的要领并迅速贯通,不仅是辅导员职后培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更要求从制度上予以切实保障。然而,这一方面,《标准》中对高级标准也只规定了128个学时,低级则只有40个学时,时间保障上还十分欠缺。

2.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问题

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因此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紧密围绕《标准》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内容开展。然而,除了如日常事务管理这些事务性问题外,《标准》所规定的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涉及大量不同的学科基本知识,如思想政治教育既涉及德育又涉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学业指导涉及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涉及心理咨询,如何在短短10天的培训时间内,让学员对所培训的内容一学就懂、学后就用,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应如何设计本身就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从辅导员应该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来看,每一门学科都博大精深,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也是培训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并实现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考虑。

3.培训对象上的层次性和普遍性问题

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专业化培训,而现阶段我国辅导员培训一般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各所属高校的辅导员培训,一般为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和入职后每学期固定由专家或者教授的公共课培训,第二个层面是由省市级别组织的集中培训,一般由所属团省委牵头,培训内容为当下时事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为辅导员提供工作交流的平台,第三个层次是由国家组织的全国辅导员培训。虽然层级多样,分工明确,但往往由于分配名额也比较有限、培训门槛过高,导致参与人数有限。大多数辅导员的职后培训对于辅导员工作所需的专业化技能和理论性知识相对缺乏,培训时间较短,通常局限于常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大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困难资助与奖罚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方面,着眼于通用技能的培训。此后,对入职时间不等的辅导员在学生指导和管理中是否能够进行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培训却考虑较少,致使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基本相同,没有多少变化。

三、加强辅导员职后培训的建议

1.着眼于职业规划,设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

依据《标准》,辅导员既然是一种职业,那么从业者就可以将之作为一个终生的职业。从大学管理的角度来看,辅导员也可以作为一个终生的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针对这一特点,要想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可以根据职业的独特要求,从职业规划的角度,首先规划好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内容体系。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虽然对于大部分从事者而言,辅导员职业是上岗之后才确定下来,但仍然可以按照目标设定、通道设计这一模式来设计。因此,在培训中,通过激发辅导员们的职业规划,设定未来一段时间的职业目标,并引导他们积极寻求实现的通道,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职业规划,就为形成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保障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时间,扩大培训对象范围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打破传统教育形式在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打破传统教育重视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丰富性,实现随时、随地、点滴式、终身性地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满足学习者不同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两者的结合,促使了网络公开课程、共享课程手机、手机APP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和学习形式的产生。除此之外,传统的继续教育、专项培训等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针对性越来越强。因此,在设计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体系之后,积极利用这些形式,开发可供辅导员在业余时间、工作的相对空闲期间,通过各种终端高速接入的短时课程,将随时随地学习变为一种常态;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部分专家,成立联络指导小组,使咨询、指导精细化、常规化;组织辅导员们经常进行交流、观摩,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加强对外交流,使辅导员们走出学校甚至国门,跳出视界樊篱,积极学习引进外校甚至外国学生管理中的积极经验,等等。通过鼓励自学、学校培训,形成从学校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从工作到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立体式培训,不但可以使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培训时间得以最大保障,而且可以满足更多辅导员的培训需求。

3.加强培训内容设计的层次性

从刚刚上岗到工作多年,职业生涯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作为辅导员,在刚刚上岗时可能面临着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如何科学、高效地处理出现的问题等需求,但几年以后,他们可能面临着如何理解学生、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如何改变学生积习已久的心理问题或不良习惯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内容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满足多种需求的体系。所以,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某一理论,分析入职不同时间、不同性别、不同人格特点的辅导员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科学规划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内容体系,加强培训内容设计的层次性,既能有效防止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又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感受到职业的乐趣与成就,[8]这不正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目的所在?

4.强化制度保障,使辅导员专业发展培训得到切实落实

辅导员专业发展培训,不仅要从形式、内容、对象的普及性等宏观方面来考虑,更需要切实的制度保障和落实。首先,如何在辅导员们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学习、理解、尝试和熟悉,是制度保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没有时间的保障而只依赖于辅导员的自觉,专业发展基本是一句空话。其次,如何使培训内容体系化、对象普遍化,是辅导员专业发展培训制度保障的又一重要内容,没有体系化的内容设计、没有对每一个辅导员的针对性培训,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无法实现。第三,培训需要有相应的设备、场地以及人力的大量和持续的投入,各学校应拿出专门的经费保障场地和设备条件,实现培训人员的高端化、专业化,才能保障培训效果的有效性。第四,制度保障还要落实好培训管理的责任。要真正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就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而要切实使每一个辅导员感受到责任和压力,这就需要培训管理部门加强责任意识,从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等方面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1] 金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42-44.

[2] 滕祥.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49-50.

[3] 李军,崔峰. 传道、授方、启疑——教师职责基本内涵新探[J]. 高教研究,2007(2):87-89.

[4] 黄宇明. 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研究——基于辅导员培训制度的视角 [J]. 科技信息,2014(7):161,182.

[5] 熊英,赵珊,刘淑云.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探析[J].广西青年政治干部学院学报,2012(4):63-65.

[6] 江沈红,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表现及实现路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8):142-143.

[7] 胡洁雯.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研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3):52-54.

[8] 王鹏炜. 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人力资源的视角[J].当代教师教育, 2010(2):39-41.

[责任编辑 向 宁]

Contemporary Teacher Education

No.3,2015

Contents

A Meta-demonstration abou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FU Song-tao, CHENG Li-si(1)

Teaching Personnel of the Non-state Run Colleges: Problems and Causes

ZHOU Hai-tao, JING An-lei(7)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oriented Curriculum and the Reform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China

TIAN Jian-rong(12)

The Breakthrough and Focus of Teacher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ZHANG Xu(18)

About the Present Value of Western Educational Naturalism

LIU Li-ming, WANG Zi-lin(24)

Inquiry Into Reflective Practices of Student Teachers Majoring in English Education During Practicum

ZHAN Ying(30)

Tension and Limit of Intuitive Education

YANG Xiao-qiu(35)

Normal Students’ Reflec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Education

HOU Xiao-bing(40)

About the Specialty and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Train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ZHANG Hai-zhong (47)

E-File: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of Self-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

NAN Ji-wen(51)

Competition, Merger and Collaboration:Evolution of NEA & AFT and Its Inspirations

YU Cheng-hai, CHENG Jin-kuan(54)

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and in US

JING Wei, ZHANG Wei-ya(59)

An Experiment Examination on Teaching Ability Model of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urriculum” in Normal Colleges

YU Zhi-juan, DU Ping(65)

TPACK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of History College in S Normal University

CHEN Yu(71)

On Sources of Variance in the Self-efficacy in the Inquiry Teaching of Scienc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LI Xi-ying, WANG Liu-su, SHEN Ji-liang, HU Wei-ping(79)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Marketing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oriented Master

Candidates :With Master Candidates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s Example

NAN Chang-sen(85)

Abou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Instructors

HUANG Xiao-long, WANG Peng-wei(90)

English Editor: Sun Jian

Abou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Instructors

HUANG Xiao-long1, WANG Peng-wei2

(1CollegeofOptoelectronicEngineering,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an710012 ,Shaanxi; 2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

College instructors are teachers and cadr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Instruc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ors mainly depends on post-training. There are problems in post-training in training-time arrangement, aim of the training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objec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ing of the training content on career planning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nsuring the training length and extending scope of training objects by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ordering of training content, and quickening the making of rule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structo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645

A

1674-2087(2015)03-0090-04

2015-07-18

黄晓龙,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王鹏炜,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辅导员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