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部力作
——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研究》

2015-03-29李红梅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学科

李红梅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和2008年《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学科。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纵深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加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1]对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理论,理论界已经达成一定共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面临国内国际新形势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还需不断成熟,因此推进该学科建设的研究还亟需充实。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12月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研究》一书就是从学科定位、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的力作。通读整部著作获益良多,本书意图采纳一种相对宽泛的理论视野渗透了诸多社会领域又具有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这部作品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本书以学科意识为导向,依照严谨的逻辑思维展开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学科内涵、学科的科学基础、研究方向等带有根本性的涉及全局的内容,进而提出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全书分为基础研究篇、理论探讨篇和人才培养篇三个部分,分别从学科的基本内涵、意识的澄清、各级学科间的逻辑关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生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分层次说明和阐述,从而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维度。

《基础研究篇》主要界定了一级学科的基本内涵和逻辑内涵,论证了其设立的现实基础、学科划分的依据,以及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时至今日,学界公认此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并且不会囿于学位点的数量,也不会对其建设的规模和发展数量探讨不休,但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方向等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还需要证实和解决。作为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真切存在的无形力量,当然也是学科形成的坚实基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然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应该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应该既要重视这一学科的整体性,又要体现在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的整体性。从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角度来看,本书以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为基核,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的关系构成学科的整体框架。各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于基础学科,而另外五个二级学科研究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延伸空间。

《理论探讨篇》指出在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纳入到诸多政治文化维度的指导地位,但是如何使这一指导地位更具有说服力,提高国民的认知效果,还需进一步充分的论证,这正是此学科建设中特别关注关于理论上的解释力。书中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需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情、国情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成果直接关联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学科研究立场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也是学科所关注的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学科化建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学术根基更加浓厚,学科化建设也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提供丰厚的学术底蕴。本书详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民族化与时代化要求,并对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的特征分别展开探讨,为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化供给丰富的知识养料。

《人才培养篇》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与相关学科课程体系、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与二级学科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开阔了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方面的思路和方向。具体来说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保障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提及。在本科生层面上,当还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之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领域分别从属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的立场和角度较为分散。建立一级学科就是本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原则,这也是一级学科建立的使命和出发点。一方面一级学科保有无可化约的思政课的印记,另一方面思政课承载着维护、推动学科的产生与延续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建设学科的内在要求和学科建设的关键,那么如何优化学科建设,书中指出构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性,突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必须紧紧把握其整体性特征以及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本书打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教师的内在的学术素养、道德情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途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研究》一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无论从内容的丰富程度上还是从鲜明的学科意识、清晰的逻辑脉络角度来描述,本书都是当之无愧的。该书的出版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性建设、不断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1).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0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