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路径分析

2015-03-27江耀琴

关键词:教学体系转变纲要

“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路径分析

江耀琴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信息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本文从相关概念出发,接着阐述“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最后分析“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一些路径。

关键词: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1]目前,全国高校本科生所使用的2013版的“纲要”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教材在结构体系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多创新之处,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科学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纲要”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有所受益的课程。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要弄清楚“纲要”课如何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教材、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等一系列的基本概念。目前,对于教材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是老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所以称之为教材;广义的教材是指有关“讲授内容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等”。[2]体系则是指一个系统或者一个整体,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3]与教材的概念相对应,教材体系也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教材体系,是指某一课程的教科书的章节目的框架结构以及其内容进行相关安排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广义的教材体系,则是指以教科书为核心,由教学大纲、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践方案以及学生学习用书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关于教学体系,则是指在实现课程标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作为基本依据,根据教学目标、授课对象、教学情境等因素的不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要素所形成的一个整体。[4]因此,“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并不仅仅指“纲要”教材向教案的转化,而是指“纲要”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等具体情况对“纲要”课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及其内容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的整体化运作过程。简单而言,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就是一个由“教什么”转化为“怎么教”的过程。

二、“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纲要”课教师教学理念渐显落后

尽管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基本了解了相关历史史实,但对历史事件的记忆程度与理解深度却表现为参差不齐,以至于有的学生在“纲要”课上像学习新东西,而有些学生则是觉得在“炒现饭”。还有些学生更是对教材以外的历史背景感兴趣,甚至于一些稗官野史或网络史评,例如最近网络热议的“孟良崮战役阵亡的张灵甫到底是不是抗日民族英雄?”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相应地“纲要”课教学理念也应该随之与时俱进。然而,据笔者调查,有些“纲要”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把教学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史史实的阐述上,缺乏历史背景方面的人文解读与教学互动,以至于这种“正正板板”的常规教学理念使得很多学生缺少认知基础与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求“纲要”课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方法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强“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学生对“纲要”课教师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学生对“纲要”课教师的评价方式,很多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的学生网评方式,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纲要”课教师为迎合学生喜好而脱离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向学生讲授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对教师产生好感的内容,甚至于引入一些非主流历史背景。例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有些教师个性化地突出主要涉事人物的自我意愿以及他们间的私人关系,而淡化主流原因剖析。尽管这样使得学生感兴趣,但确由此出现了严重的导向隐患。因此,“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必须解决好学生正确地面对“纲要”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教方式等实际教学问题,才能更好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生吸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进步,社会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信息容量亦呈现几何量级增长,学生吸取知识的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书籍,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首先,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中国逐渐进入到一个高速信息化的社会,且与国际全面接轨。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其次,各类图文并茂的历史书籍与视频资料相比更受学生青睐。再次,各类历史博物馆的出现和历史遗迹旅游的不断开放,大学生们从感官上获取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的机会也大为增多。这种多元化趋势对“纲要”课教学,提出了挑战和要求,唯有将

“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实效性转变才能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

三、“纲要”课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路径

基于上述有关必要性方面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所在。结合几年来的一线教学体会,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简要论述。

(一)发挥“纲要”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实现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纲要”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笔者认为要有效发挥“纲要”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纲要”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精心安排“纲要”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着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行。同时对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目的及学习“纲要”课的方法进行积极而正面的引导,当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应该发挥传道、授业、解惑和导学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于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纲要”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要吃透、吃准教材,准确把握“纲要”课中的重难点。建议将“纲要”课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子专题,从而打破传统的章节安排,试行专题讲授模式。与此同时,在内容上既要强化重点又要注重实效,如适当引入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甚至当前的社会热点。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专题为例,可引入当前热门的“新发展、新常态”概念,并由此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当前的经济改革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在背景与目标上有什么不同。

再次,“纲要”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使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除启发式、讨论式外,应该更多的试用研讨式,以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对“纲要”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各种问题,通过提问、阅读、分组讨论、参观、写课程论文甚至让学生“客串”讲台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和独立思维动力,进而实效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授课方式上,目前比较热门的做法是在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打破章、节的限制,采取专题讲授。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要强调的是,“纲要”课不是以单纯地讲授历史知识为唯一目标的课程,而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纲要”课的教学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但又绝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体系来进行,必须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引导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潜力。

首先,把握学生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政治嗅觉比较敏锐,较为关注国内外的一些大事及热点问题,但由于所知有限,又存在着较为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容易就一些片面的观点走入极端。因此,“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直面社会热点现实,并密切关注国内外要闻,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纲要”课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史史实的单纯阐述上,无形中淡化了“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所以,“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不断强化“纲要”课理论与时事教育的有机融合。

其次,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纲要”课教学必须要从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入手。开展“纲要”课的教学改革,“纲要”课教师应尽量合理地围绕学生喜欢的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讲解教材的观点和道理,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纲要”课教师在传授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对现有事物和原有事物的掌握程度,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巧妙设计思政课教学的思维空间,迁移学生的学习视角。

(三)建立健全高校保障与教学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纲要”课教师是“纲要”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际操作者,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这一转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接受的教育不仅时间短(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理论性强、实践操作性不足,而且知识涉猎面较宽、缺乏侧重点,因此,教师在正式走上讲台后还需要不断地完自我完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有配套的,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高校科学的制度才能保障“纲要”课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并在主观意愿上做好“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工作。例如,科学安排教师教学工作量,严格控制师生比。但据笔者了解,当前大部分高校本科生“纲要”课教学采用大班甚至超大班型的授课方式,教学工作量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当前的常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是十分合理,应该有鼓励一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与改进的因素。“纲要”课教师更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既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应对学校各级领导及广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多重评估。

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教学评价机制,根据学生上课的人数合理设置任课教师的人数,将师生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切实增强一线“纲要”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创新与改进的动力。

(注: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及院级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C].教社科[2008]5号.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转变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