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2015-03-27张守龙

关键词:社会热点思想政治高校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张守龙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整合与运用社会热点,就是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相联系,发掘与利用蕴含在社会热点中的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这是时代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特点和教学改革所必需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选社会热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呈现社会热点的吸引力、精心设置讨论的问题、做好总结与评价,并且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延伸运用。

关键词:高校;社会热点;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就是将思政课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相结合,发掘与利用社会热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使思政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及其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社会热点及其特征

关于社会热点的定义,现在尚无统一的说法。学界一般认为,社会热点是在在一段时间和范围内出现的、能够引起众多的人共同关注和热烈讨论的国内外焦点问题或重大的事件。所以社会热点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时代性。社会热点是当代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印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缓和或解决或者公众关注点的变化而转化为非热点。(2)社会性。社会热点所涉及的事件、活动或思想争论等,足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程度不一的参与。(3)复杂性。一是内容构成复杂,很多社会热点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多领域的问题交叉渗透在一起的。二是引起的评论复杂,人们对一个社会热点的评论常常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三是问题的解决复杂,它是深层次社会矛盾长期演化、逐渐显露的结果,问题的解决非常困难。例如贫富分化问题,它是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中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政策的不完善以及每个人才智的差异等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解决问题的难度极大。(4)深刻性。社会热点一般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会促使人们在思想上深刻思考它的前因后果。例如针对城乡差别问题,人们不仅会关注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更会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认识到分配不公的后面是受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最根本的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知情权等政治权利的不平等。

显然,社会热点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内涵着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有的甚至是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它的各种社会评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整合与运用社会热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对于搞好思政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二)社会热点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首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那么,肩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学必然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资讯异常发达;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突显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1]作为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思想敏锐、主体意识强、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接受资讯的渠道众多。因此,他们对社会热点关注度高,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与思考。但大学生一般处于刚刚成年阶段,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急需正确引导。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甄别,或对自己已有的“三观”予以调整、固化与升华,自然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实际,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予正确的的解释,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的认识。

其次,高校思政课特点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缺少生动的具体素材,而且都是绝对正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倾听、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常常把思政课教学等同于政治宣传,容易产生质疑心态。[2]针对思政课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把思政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联系起来,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三贴近”。而社会热点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素材,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桥梁与载体。所以“社会热点教育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3]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方向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传统方式是向学生单向地理论灌输,其结果是学生学得被动,学习积极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思政教育教学战线上的广大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力

求思政课教学由灌输向引导转变,由说教向渗透转变,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抽象向生动转变,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并举转变。[2]将社会热点引入思政课教学,也就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联系了起来,就是实现上述转变的一条有效路径。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社会热点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主动地接收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强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

二、社会热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运用方式

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社会热点,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

(一)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

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贫富分化等等,不宜归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讲述“中国梦”这个社会热点时,可以把“史纲”和“概论”两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专题式的教学,讲述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所进行的奋斗,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对于“反腐倡廉”这个热点问题,可以把“原理”课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概论”课和“基础”课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白腐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私有观念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从哲学的高度反驳一党制产生腐败的谬论;分析反腐败举措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我国反腐败举措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反腐败斗争信心。另外,还可用“形势政策”课中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腐败案例向学生证明“三权分立和多党制治腐败”的荒谬性。关于“贫富分化”问题,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确:私有制下的剥削是贫富悬殊的根源;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会产生贫富分化;党和国家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正在减轻贫富分化的程度。

(二)以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

对于那些内容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房价问题、养老与医疗保险问题、就业问题等,可以归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章节中讲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热议等,可以与“基础”课中的“道德教育”内容相融合;食品安全、户籍制度、交通安全、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权威、法治思维内容相整合;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等“二代”问题引发的社会热议,可以与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方面,使思政课教学有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达到知行统一;另一方面,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政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予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三、社会热点在思政课教学中整合与运用的几个关键点

(一)精选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的起点是选好社会热点。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时刻关注社会时事,从书本、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社会热点及其评论,对社会热点的评论进行整理与分类。(2)通过访谈、网络、课堂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其对社会热点的各种看法,把学生的关注点作为社会热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和切入点。(3)举行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陈述各自所搜集的社会热点和学生的评论,对社会热点所涉及到的教材理论进行归纳、讨论,就回应各种不正确的评论与观点形成共识,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确和学生的关注点选定社会热点和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将社会热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保障政治方向的统一与正确。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利用社会热点进行思政课教学的特点是以“学”为主而非以“教”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其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热点的搜集、整理、评论,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或不合理的问题与观点,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讨论的热情。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其主导作用,而应该扮演好设计者、导引者、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总结者的角色,以保证学生讨论的正确方向、创设讨论的情境,调节讨论的节奏与气氛,维持课堂的和谐。

(三)增强呈现社会热点的吸引力

虽然学生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但如果课堂上呈现方式不恰当,也会降低其吸引力。呈现社会热点的方式很多: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文字介绍材料、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以及让学生通过演讲、表演进行介绍等。为了使社会热点的呈现具有吸引力,要综合使用多种呈现方式。例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视频、截图、音频等,学生表演、演讲时,可以配发相关的文字介绍材料。

(四)精心设置讨论的问题

“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5]社会热点的特点就是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议论,并产生大量的问题和社会评论,需要组织学生对之进行讨论。但这种讨论不能杂乱无章,思政课教师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

进行引导。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相互之间具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一方面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相联系,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迫切需要与关注点,以便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思政课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五)做好总结评价

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这是社会热点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因为前几个环节都是这个环节的铺垫。通过总结评价要达到以下目的:(1)对社会热点所涉及到的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陈述,以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保证思政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从而防止思政理论知识应用的错位和失误;(2)以思政理论知识分析和评价社会热点所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评论与观点,总结出把握此社会热点的要点、难点,解答学生需要弄明白的现实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逐渐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评价学生的表现,对表现较好的同学加以表扬,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

(六)课外实践教学中延伸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天然地具有与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性。因此,可以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内,可以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由思政课教师指导一些学生社团开展相关话题的辩论赛、演讲赛、论文赛等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到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的机会。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社会热点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155)

参考文献:

[1]林兴龙.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133-135.

[2]张守龙,徐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4,(1):131-133.

[3]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287-288.

[4]何军明.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75-77.

[5]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猜你喜欢

社会热点思想政治高校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