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宿迁学院经验论析

2015-03-27高雷

关键词:宿迁建构校企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只有合作办学才能跟进企业新技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使校企深度融合向人才源和技术源双功能推进”。办学、育人、(创)就业与发展分别系学校主体、学生个体、目标定位与主旨归宿的重要价值判断指标。同时,如何能够达成学校良性办学、全面育人、学生个体成功(创)就业与素质综合发展显然成就了一项系统的育人机制议题。“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应“议”而生。

一、“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释义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构是新时期探索校企合作深度与融合度的重要策略体现,也是高校育人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过程中具体包括“双主体”策略下的专业建设的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架构、教学方式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以及教学环境的固化等维度内容。

二、浅中层面:宿迁学院“校企合作”的有益经验概括

总体说来,宿迁学院获准独立建校以来能够始终坚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坚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目标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力推构建起“家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即所谓的“校政企合作新高地”的具体释义)一体化全方位的资源互通共享的(创)就业合作模式。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过程中的“学院行为”方面(相对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阐述,这仍停留在浅中层面的合作,但却为深层次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可能夯实了基础),学院结合专业设计与办学实际试点“稳步推进经济管理专业的‘分专业招生、按大类培养’的“2+2”模式改革,扎实做好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2015年将完善为“1+3”模式)等,以此达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的终极育人新目标,如为了丰富经管类专业学生工作经验和提升他们管理技能,宿迁学院六系就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途径做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做了实质性地开拓。具体做法上,学院派遣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到江苏秀强、江苏绿陵和江苏双星彩塑等地方大中型企业开展了集中性的企业管理课程综合实习,让学生在综合实习过程中长职业本领,增技能见识。过程中,学院组建专门团队进驻企业商讨实习大纲;企业也相应安排了企高层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的资深管理人员就相关企业职能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培训,激发了学生真真切切地领悟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体验了管理过程。为此,通过学院职能部门与专家团队主动对接,企业核心领导层与具体岗位专家针对性的实习计划筹划,就让我们相关专业的同学不仅真真切切地领悟了经营管理思想和体验了管理过程,更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卯足信心奠定了良好的开端。这无非就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功能发挥的最终归宿。当然,如何建立稳定的校企关系,形成稳固的“校企双主体”育人系统,探索处一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高效对接的有效路径,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三、可行性: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例证

宿迁学院在近三年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尤其在教学、招生、师资、科研、学生工作、后勤工作、党建群团等领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呈现出新气象、新活力;进入了新境界、新台阶;丰富了新内涵、新经历。“转型势必会引发学院系列运行机制的改变;变化则呼唤着改革创新举措的促成”。这也为新背景下的学院发展与人才质量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办学活力的同时,也为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实在的智力支持。这无形中也为“切实加强内培外引力度”的“双主体”教师师资有机融合填筑了不竭的动力源。同时,在发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有机融合中,在高校巨大的价值潜能体现在地方经济现实的影响力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

(一)升本之后:宿迁学院育人机制革新的新机遇

宿迁学院成功升本后,能够坚持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为导向。无论是在人才质量培养定位方面,还是在校内教学教务工作开展过程中都力争能够适应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办学模式革新,顺应学院所在地方的创新创业新常态(如本年初,宿迁市本级以及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皆顺利通过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验收,也是江苏省首批唯一市、县全部通过验收的地级市),坚持“双向互动、互惠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切实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这些不仅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过程中形成凝聚力量,更可以为实现学院育人主旨、过程监控、保证成果以及责任担当等方面形成重要的保障支持,真正形成企业与学校双主体育人的整合保障功能。

(二)经验概括: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双主体”育人过程中专业建设中的师资教授能力培养强调“接地气”、“重能力”,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分解“教”“师”的传统概念。前者为学院任课的专业老师,后者则为在具体行业、职业领域的师傅前辈。宿迁学院2014年年末聘任的八位宿迁市机电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对我院的学科专业建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以及产学合作进程的推进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为证。同时,宿迁学院也极其重视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院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的筹备与投入,同时,以这些重点特色专业为基础积极进行外延开拓,尝试与美国ALTERA公司签约共建EDA/SOPC实验室、与联通宿迁分公司共建现代通讯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整合省市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有益资源,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学本领,话职涯。

“双主体”育人过程主张教师与相关技术人才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开放式教学形式,以小组的形式或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思维与系列职业价值观念。学院三系依托宿迁市重点规划产业信息、材料专业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合学院一切有益资源试点推进了小微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这不仅让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也为促进学研成果的产业化。如他们的软件研发小组成功开发了人才招聘网络、手机游戏软件等。学院对此也开拓式地尝试将与江苏固丰公司、宿迁移动、宿迁联通合作举办虚拟教学单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职场元素,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对未来就业首选项的初步意识培育与对正太具体专业职业技能领域指标体系的认同与具体实践。

一言以蔽之,“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构关涉着学院积极作为、地方政策制度安排以及企业共赢需求等多方维度的回环互动。其中,作为育人客体的学生个体职业技能培养与专业知识储备过程中尤要对学生反思性精神的有意识培育也应作特别的强调。因为,这是学校办学目标主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企业对校方所培养人才的重要评价内核之一。

其次,“校企双主体”育人本应是与高职教育密不可分的育人理念,如何能将这一育人理念进行“机制”化探索,应用到宿迁学院——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院校?结合上述学院在尝试校企(事业)单位合作经验概括的基础上,也在学院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工作开展中渗透着“校企”的双主体元素。比如,学院能够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而进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的探索,整合创新性师资队伍建设(如学院会有步骤、有计划,目标性、先决性的派专任教师进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挂职学习、工作等;同时也会将诸如京东、工行、移动等大型单位中高等技术性人才请进校园作为学生职场课堂的导师等,如上文提及的“京东班(其中又可按学生具体职业实践需求分为定制班、虚拟班、贫困生社会实践、实训中心建设)”、“移动班”等),吸收企业的有益养分参与到人才培养工程中(2014年,37人次的京东班已建立)。在“外拓行为”方面,如学院积极与京东商城全国客服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京东客服全体员工提供成人学历教育同时也积极争取京东有益资源与实际就业岗位,为学生毕业见习与实际职业技能积累搭建良好平台;与宿迁市多家大中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共同申报科技新课题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整合校企有益资源,拓宽渠道,教学研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都是较好的尝试。

值得补充的是,《中国青年报》曾出专栏撰文就“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重要功能体现。文中曾大幅提及“专业集群”的概念。“面向高校重点服务域,积累资源,在重点行业领域敢于突破,占领制高点,形成优势和特色;面向产业与区域经济重构专业集群,加强重点专业群、综合型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等育人主体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围绕先进的技术攻关领域、重点服务领域和产业核心,并集合院校自身具有的明显优势或特色核心竞争力专业,融合有效专业建设资源形成的专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充分体验双育人的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文提及过宿迁学院结合专业设计与办学实际试点“稳步推进经济管理专业的‘分专业招生、按大类培养’的“2+2”模式改革,扎实做好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2015年将完善为“1+3”模式)等,以此达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的终极育人新目标都是较好的开端与尝试。虽然,这依旧是浅中层次的育人开始,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专业群的载体地位,根据不同专业与职场链接的特性以及受教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继续坚持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内核与融合协同的角度,依托先期校企合作成效,整合各类有益教育资源与环境(如院方、政府、企业等),以打造“校政企合作新高地”为目标,实现学生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双提高,达成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最大满足(主要是规避了学生专业认识不足与职涯规划模糊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按照教学资源最大使用与办学效益最好体现的原则达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构。

(注:本文系宿迁学院2014年度高教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可行性论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GJ05)

猜你喜欢

宿迁建构校企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宿迁,宿迁
建构游戏玩不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