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缺失初探
——以江西省本科院校为例

2015-03-24杨施敏

传媒 2015年22期
关键词:江西省院校专业

文/杨施敏

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缺失初探
——以江西省本科院校为例

文/杨施敏

随着江西省播音主持专业本科教育开办院校的不断增加,对口就业率下降等问题也逐渐显露。本文从江西省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 探讨其在学生选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江西 本科高校 播音主持 现状 对策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业界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种热门职业受到人们的追捧。据笔者统计,江西省共有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九江学院、宜春学院、新余学院等8所公办院校,以及南昌理工学院、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3所民办高校先后开设了本科播音主持专业,专业在校人数达2300余人。在各类院校大力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同时,众多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却仍在为选拔不上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而烦恼。中国文联副主席、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曾中肯地指出:“一些人(播音员、主持人)政策水平低、文化素质差、节目差错多、风格不突出,尤其是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提高节目质量的一大障碍。”一边是毕业生众多而对口就业难;另一边则是难寻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打破僵局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播音主持本科教育从无到有走过了快速发展的13个年头。2001年,南昌大学率先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后,江西师范大学于2003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招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此后,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逐年增加。多数院校通过借鉴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传媒机构输送了一批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但随着近几年传媒业的迅猛发展,业界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使得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下降,一些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

1.追求时间效益,简化招考项目。随着播音主持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加,各院校为保证在固定时间内尽可能完成更多考生的考查,而缩减了考试项目。以江西省艺术类联考为例,2004年江西省正式开始组织艺术类联考,10年间报考播音主持专业考生增长了近10倍,仅2014年省内报考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生就达3976人。考试周期是相对固定的,考生的增加导致了考试内容的不断简化。2012年以前,播音主持考试内容由即兴主持、抽取稿件播读、自备稿件朗诵、声乐及形象与气质五部分构成,2013年考试内容减少了声乐考项,2014年又减少了抽取稿件播读。考试内容的简化,导致原有的选拔理念出现了偏差。如抽取稿件播读考项,对于侧重选拔培养播音员或新闻节目主持人很重要,而声乐考项对于培养综艺类节目主持人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招考简化后,使生源同质化情况越趋明显。

2.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播音主持是一门高投入的艺术类专业,除硬件设施上的保障外,还更应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依托。目前,江西省从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院校均为综合性大学,大多数在经费投入上讲究“重点学科,重点投入;其余学科,均衡投入”的原则。作为新开办的播音主持专业,因为开办时间短,在多数院校中并未成为重点投入学科,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教学上所需的硬件设施。

而对于师资队伍而言,除南昌地区公办院校教师队伍构建相对合理外,部分地市级院校及民办院校甚至依靠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来充实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结构上也出现明显断层。有些专业教师既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也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只因为是高级职称,拥有普通话水平国家级测试员资格或省级测试员资格而临危受命。作为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即便已经取得高级职称,但因编制、学历、待遇等问题也罕有入校任教的。因此,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不充沛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注重技能培养,忽视文化提升。1963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播音专业,由于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注重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教育思想的主导下,播音专业教育也形成了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播音员。江西省多数院校都沿用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这种注重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但由于开办时间较晚、地处非发达省份,在全国招生过程中,难以和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名校抗衡,不论是在生源的专业水平上,还是文化程度上都与这些学校有一定的差距。笔者通过统计发现,江西省只有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在招收省外播音主持考生时设定了综合分数择优录取制,其余均为文化达最低录取线,按专业排名录取。这种录取原则势必导致大量低分生源入读。原本文化水平就差,又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专业技能基础的练习中,而当今业界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已不再是相貌良好、字正腔圆、读稿二度创作那么简单,而是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拥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广博的文化修养、独特的个人风格。

4.理论研究落后,培养模式略显僵化。播音主持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要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外,更应当重视指导技能实践的理论研究。虽然,江西省大多数院校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有各自的侧重方向,但是,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材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院校人才培养还是缺少了时效性和自身的特色,培养模式略显僵化。截至目前,江西省各高校并未正式出版过针对本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特点的理论书籍。虽然,部分院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是属于教师个人的研究论文或校内印发的训练手册,并没有形成体系。

5.缺少有效监管,学习主动性不高。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高等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检测和保证体系”。目前,江西省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管工作主要是依靠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课堂教学抽查等方式完成。此类监管体系虽为保证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监控作用,但却未能从多个层面对教与学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甚至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把学生评教作为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导致有些教师为求好评而放弃从严治学。

作为艺术类招生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原本就弱。进入大学后,由于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督,部分同学无法适应大学自觉学习的宽松环境,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得当、散漫懒惰、逃课及考试作弊等现象的频繁出现。

二、提升办学水平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选拔。学生成才关键在于培养,而源动力在于选拔。选拔符合院校培养方案的考生,为其提供四年的专业,使其达到各院校规定的培养目标,是组织艺术类招考的目的。特别是在广播电视频道定位细化,栏目内容专业化,受众理性化的今天,主持人再也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求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背景。因此,各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应合理地设置考试项目,根据应试者的潜力和可塑性进行人才的选拔。如南昌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培养归属于戏剧影视学院,在招考过程中可增加集体表演或戏剧、戏曲的知识问答等。进校后,通过戏剧影视学院对学生进行表演课和戏曲、戏剧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播音主持专业技巧的同时,对传统戏曲、戏剧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学生将来从事戏剧戏曲类节目主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师资力量。在教育部最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播音主持专业从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调整为艺术类常规专业。调整后,播音主持院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招生与就业市场化的挑战,各院校必须在资金、设备、场地乃至师资的投入上力求充裕。首先,应当完善完备该专业所需的硬件设施,如摄影摄像器材、录音室、演播室、栏目编辑制作机房等。其次,应加大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投入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提供更高层次的晋升空间。除了使用传统的待遇留人以外,更应当注重人文关怀,使人才引进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引得进、留得住、受重视、乐教学”。另一方面,应完善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间的互助机制,以高级职称教师和高层次媒体从业人员为依托,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技巧、授课艺术、科研方法等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还应当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最后,在强化硬件和师资的同时,各高校还应积极组织科研团队开发既有自身特色,又符合业界人才需求的实用教材,逐步扭转教材与实践需求脱节的状况。

3.注重因材施教,创新培养模式。江西省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语音特点、表达方式、学习与生活习惯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据笔者统计,除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该专业本省的生源比例超过25%以外,其余院校均保持在8%左右的本省生源比例。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不同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后,专业教师应当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人条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分流培养方向,在确定培养方向后,可以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分类模块式培养,即为“大、小课和模拟实践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互补教学。大课负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堂教授,小课则是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模拟实践课是在专业方向细分后的仿真节目录播的实践教学,这种互补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从想象到真实,从生疏到精湛的转变,通过充分挖掘其专业优长点加以打造,使每个学生在细分方向的专业学识、新闻触觉、舞台表现上都能展现出优秀的个人特质,为学生将来主持节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4.建立台校合作机制、寻求就业新途径。学生对口就业率一直是考量人才培养计划是否成功的一项主要参数。通过对“2012年中国电视发展最具创新力十大上星频道”近五年的招聘用人信息进行统计,发现以下两点成为主流上星频道选拔主持人的基本点:一是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初试时需看过往电视栏目主持视频;二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个人魅力,能胜任相关主持工作。因此,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外,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平台。

首先,学校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开办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利用免费视频网站创办常规视频栏目。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用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其次,借鉴中国传媒大学与云南电视台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地方电视台、传媒机构合作开办电视节目,邀请相关专家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就不同节目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最后,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各传媒机构培养所需人才。如2014年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与北京电影学院定向培养电视人才的计划等。

5.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的质量监控工作应当加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及对学生知识量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十分重要。高校需充分调动院系和教研室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专业教师重视学生的日常教学评价。首先,在评价中多做横向对比。在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对重视知识掌握和内涵培养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注意评价的整体性。除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外,也应当对学生日常早晚功、练习作品、自然状态下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再次,采用专业导师坐班制,便于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学生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专业训练的录音、视频进行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通过健全日常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江西省播音主持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在学生培养方案上多处于模仿和探究阶段,出现一些问题也属正常。只要各院校善于利用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专业发展机遇,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取众校之长,补自身之短,定能使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1]肖东.央视台长坦言部分主持人素质差 将面向社会招贤[N].法制晚报,2007-04-23.

[2]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我省2014年普通高考报名人数32.5万,增幅18.8%[EB/OL].(2013-11-29)[2015-10-11].http://eea.jxedu.gov.cn/ksyptgk/ zkkx/2013/11/20131129100740477.html.

[3]韩敏.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3).

[4]奚建华.高等传媒教育同质化竞争与差异化生存——兼谈浙江传媒学院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2).

[5]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毕一鸣.关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7(06).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江西省院校专业
模拟成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