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

2015-03-23崔海浪李昆峰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书院制住宿书院

崔海浪,李昆峰

(云南财经大学,昆明 650221)

自2005年起,我国内地不少高校积极探索高校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制融合了西方传统博雅教育理念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神,是一种以学生住宿舍区为依托,融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

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年来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公开发表文献,择其要者加以综述,并结合国内书院制建设较具代表性高校的实践探索经验,概述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的现状,梳理学界各种观点,对中外书院制进行比较,对实践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

一、高校书院制概念的界定

自2005年起,关于高校书院制建设的研究论文陆续见诸各大报刊和学术研究刊物。目前,关于书院制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各学者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权威的概念界定。李翠芳、朱迎玲从历史传承和发展角度出发,认为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住宿学院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书院制是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等教育任务,本质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1〕;和飞从教育管理学视角出发,认为书院制是高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与学院制相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制度,非形式教育、多元文化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育人是书院制的重要特征〔2〕;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者从书院功能着手分析,认为书院是现代大学以学生住宿舍区为依托,开展通识教育和践行学生自我管理的专门机构,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非形式教育,配合完全学分制,通过开展学术和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和个性拓展,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和个性化的辅导咨询服务〔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关于书院制的内涵主要是从历史传承、规范制度、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界定,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其一,书院制是一种文化和制度,应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规范制度的建设;其二,书院制是一种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前者强调书院的文化和制度建设,侧重于书院软实力;后者注重书院的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着眼于书院机构设置。

综合分析以上各种观点,结合相关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高校书院制是当今我国高校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以学生住宿舍区为依托,在传承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精神,融合西方传统博雅教育理念,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与专业学院平行、互补,兼具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学术文化和实践教育活动等形式,致力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习惯养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二、高校书院制实施原因及发展现状

(一)实施原因探析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高校书院制论文中众多作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对比、分析,分析高校书院制实施的主要原因,概括而言,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

1.内因探析

高校书院制是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效,说明高校原来的学生管理模式存在弊端、陈旧落后,较难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管理的需要或因书院制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如李翠芳、朱迎玲指出,高校实行书院制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变化特点带来的挑战和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落后、层级制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学生民主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队伍体系建设滞后、人员不稳定等方面〔1〕。李其勋、何新华从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角度分析,认为高校推行书院制是因为传统大学生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压力和挑战所做出的选择〔4〕。唐嘉彦认为书院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具有潜在课程的理念内涵,是解决大学通识课程困境的途径〔5〕。

2.外因探析

除了内部原因外,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社会发展进步、教育理念更新和网络普及化等外部环境变化也是高校书院制实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杜丽娟从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分析书院制推行的原因,认为高校书院制的推行是三大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结果:其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其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其三,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导致大学功能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6〕。唐嘉彦认为书院教育在现代大学中兴起是为了回应博雅教育精神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变的现实举措〔5〕。

(二)发展现状

我国书院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集学术研究、讲学、藏书、印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在文化积累、教育传播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邓洪波、周月娥从历史学出发,指出中国书院源自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由唐初创,历五代、宋、元、明、清,经过1 300余年的发展,数量达7 000所以上,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区,明朝开始,书院走出国门,传至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意大利那不勒斯、美国旧金山等欧美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7〕。西方书院制,严格意义上称为“住宿学院制”。住宿学院制源于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其主要做法后来被美国哈佛、耶鲁大学效仿,并延续至今。

我国高校现行书院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书院,也不是对西方住宿学院制的复制和照搬,而是在西方住宿学院制博雅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书院“自主、自治、自由”精神形成的以高校学生住宿生活社区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书院制对于国内高校特别是大陆高校而言尚属于新鲜事物。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勇于尝试,以书院制推动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较具代表性的部分高校书院制简介如下。

1.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探索相对较早,香港中文大学是目前香港特区唯一采用书院制管理的高校。该校目前共有9所书院,按照书院成立先后顺序,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崇基书院(1951年)、联合书院(1956年)和逸夫书院(1986年),2012年恢复大学本科教育四年制,同年成立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和声5所书院。

这9所书院各有特色,书院内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气氛融洽和谐,每个书院均设有宿舍、食堂、图书馆、活动室等,书院通过开设通识课程,组织多种非形式教育,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全日制本科学生均可申请隶属一所书院,每位学生兼有书院身份和学院身份,书院负责学生管理事务,学院负责学术事务。

2.复旦大学书院制

2005年,复旦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成立了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复旦学院〔1〕,复旦学院下设志德、腾飞、克卿、任重4个书院。2010年复旦大学又成立希德书院对本科生住宿书院进行改革试点,经过一年试点,2012年复旦大学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

复旦大学书院物理空间相对独立,书院按照大类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原则安排住宿,学生可以自由申请书院。复旦学院下设学生工作办公室,各书院设管理委员会、学生工作组和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每个书院下辖10个班级左右,每个班级设置辅导员1名。大学本科新生入校后都要在所选的书院接受为期1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1年后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各书院设有导师办公室,导师通过学术沙龙、经典导读、学养讲座、资讯导航、学术论坛等教育活动方式实施通识教育。

3.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

2005年10月成立的“文治苑”是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最早的雏形。文治苑属于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管理的尝试阶段,2006年9月成立的彭康书院标志着书院制管理正式在西安交通大学推行。在彭康书院经验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又先后成立了文治、宗濂、启德、仲英、励志、崇实和南洋7所书院。200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所有本科生住进书院,施行以年级为单位的书院制〔1〕。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8所书院,各书院设立党总支部,常任导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书院通过开展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航、学业规划、习惯养成、公民素质与困难援助等一系列育人计划,成为本科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承担着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大责任〔8〕。

4.华东师范大学书院制

2007年9月,为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孟宪承书院”,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实施书院制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是以师范生为主体的住宿制书院,以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命名,秉承的也是孟校长提出的“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办学理念。书院将教师信念、青春校园、思想启迪、从教风采、才艺拓展、回报社会、实践创新和入职强化等主题贯穿于八个学期教师养成教育中。书院聘请特级、高级中学教师以及成功人士、知名校友组成社会导师团队,定期召开座谈交流会和见面咨询会,指导书院学生的专业发展,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对教育现状的认知,通过此种方式创新了师范生培养体制机制、完善了师范生培养体系、提升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5.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书院制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为淮海工学院下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江苏省首批公有民办高校之一。东港学院现有学生5 400余名,设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5个书院。书院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建立五大工作平台,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9〕。东港学院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10〕。

三、中外书院制比较研究

我国高校现行书院制探索,实际上是学习借鉴了国外知名大学住宿学院制成功经验,融合传承中国古代书院“自主、自治、自由”精神基础上形成的以高校学生住宿生活社区为依托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我国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和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特点。

(一)中外书院共通之处

我国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与西方高校住宿学生制学生管理模式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和具体管理措施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1.以住宿区为平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

我国高校书院制和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都将学生住宿区作为管理的平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哈佛、耶鲁等美国名校非常重视学生住宿生活服务项目的学生发展功能,认为住宿生活服务项目是学校教育性计划和对学术提供支持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1〕。我国高校书院制也施行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的模式,各书院通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特色主题活动,实施通识教育。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均以学生宿舍片区为依托组建书院。

2.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

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学生教育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哈佛、耶鲁等西方高校,在住宿学院内部都设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哈佛大学每一所住宿学院内部都设有舍监、奥尔斯通·布尔高级导师、导师和工作人员四层组织机构,一般都设有舍监办公室、舍监助理办公司、高级导师办公室、高级导师助手办公室和主管办公室〔11〕;在耶鲁大学的12所住宿学院内部,设有住宿学院院长、教导长(学监)、学院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12〕。我国实施书院制的高校也设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的书院内设有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事务管理职能室、党建职能室、大学生导航中心、队伍培训管理职能室等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内设学业导师、常住导师和管理服务三支队伍;肇庆学院书院内设院务办公室、导师委员会、导生委员会、书院辅导员等机构和人员。

3.设立配套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良好的配套活动场地和设施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物质保障。西方高校住宿制学院内部环境适宜,配套活动场所和设施齐全。如在哈佛大学,每个住宿学院内部都设有图书馆、餐厅、阅览室、健身房、休息室等,以方便师生交流;耶鲁大学的每一个住宿学院都设有图书馆、计算机室、沙龙屋、游泳池和其他健身娱乐活动场所。我国实行书院制管理的高校,在书院内部也设有相应的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如复旦学院的书院内设立了供学生研究学习和方便师生交流的“学而时习斋”,里面设有讨论室、阅览室、导师咨询师、信息网络室等活动场地;西安交通大学不同的书院的配套设施虽有所不同,但活动场所一般都有机房、会客室、阅览室、谈心室、讨论室、多媒体室等。

4.开展多形式多主题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实现宿舍教育发展功能的有效途径,西方的住宿制学院和我国高校的书院制都不同程度开展多形式多主题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如耶鲁大学的每个住宿制学院根据自己的特色组建不同类型的学生团体,如读书会、诗社、体育俱乐部、音乐演奏队、政治活动小组等;哈佛大学每个住宿学院都开设辅导课程、小班课程和习明纳课程,各住宿学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风格,经常举办音乐会、演讲、表演、社会服务、特殊宴会和晚会等活动。我国实行书院制的高校都把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如香港中文大学书院会邀请各界成功人士来学校做演讲,定期举办社交礼仪讲座、写作培训班、面试工作坊等活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定期不定期举办社会实践、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分模块多形式地开展学业规划、大学导航、学习辅导、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和素质拓展等主题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复旦大学书院为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生、践行社会责任、培育健全人格,实行了“书院生活四大计划”和“公民教养计划”,为帮助新生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各书院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理性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实行了“大学导航计划”,为帮助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提升,实行了“学养拓展计划”和“关爱成长计划”。

(二)中外书院的差异和特色

因为历史背景和教育运行机制不同,详细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书院制和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也有一定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1.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我国高校书院制和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对未来发展也有着决定性影响。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源于早期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有严明的道德管制和纪律约束,受传统殖民地思想的影响,美国殖民地学院沿用了英国高校管理模式。我国高校现行书院制是在秉承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借鉴西方的住宿学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解决学生管理困境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11〕。住宿学院源于14-15世纪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寄宿制,美国殖民地学院延续了这种学生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弊端,为推行民主教育,一战后哈佛、耶鲁等高校相继建立了住宿学院,是超越传统寄宿制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12〕;中国的书院制始于香港中文大学,最初是效仿西方住宿学院制践行通识教育的一种尝试,2005年后,以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实行的书院制是对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和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2.依据的理论背景不同

通过对中国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对比分析可知中国高校现行书院制与西方住宿学院制建设依据的理论背景不同。西方住宿学院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一是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二是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13〕。中国的书院制是在传统工匠式培养模式弊端和缺陷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强调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下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实行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3.运行和管理的现实基础不同

我国高校书院制和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都是从组织管理机构、活动场地设施、活动形式和内容三方面进行运行和管理的,但是这三方面具体发展程度有所差异。诸多学者对中国书院制和西方住宿学院制运行和管理显示基础进行了比较分析,概言之,中西方运行和管理的现实基础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同。西方高校的专职管理人员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改进,已经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声望;而中国的书院管理者强调纪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生活、学业、就业等方面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二是学生参与管理程度不同。西方高校住宿制学院的学生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治;而中国书院制学生管理中,学生参与管理的程度很小,规模很低。三是设施场地的配套建设程度不同。由于经费、重视程度和现有设施条件等原因,西方高校住宿制学院的设施场地的配套建设程度明显高于中国书院。

四、我国高校书院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

我国高校书院制作为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开创了新思路,提供了新平台,但是高校书院制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体系模式等方面尚不成熟,制度文化建设亟待完善,在书院制建设和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书院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李敏〔14〕,曲中林〔15〕,张治湘、冯林〔12〕等为代表的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指出书院制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但作为一种新型模式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一是书院管理队伍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业导师转型困难和辅导员适应困惑;二是由于专业通识教育导师指导和通识教育内涵难界定等原因导致书院通识教育效果不佳;三是书院稳定的文化和特色尚未形成。针对以上问题,很多学者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张治湘、冯林通过对我国高校书院制和美国住宿学院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后指出,我国现行高校书院制可以考虑从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学生参与管理力度和突出书院文化特色四个方面改革和优化〔12〕。曲中林在对肇庆学院书院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书院制建设的几项措施:创建高校德育工作的书院制路径、完善书院管理机构功能、提高书院导师队伍水平、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构建书院特色文化、构建书院“家庭式”学生社区、构建书院和谐的师生关系、继承书院优良传统、重塑中国大学创新精神和拓宽学生成长的多元渠道。

(二)高校书院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

首先,研究观点有待统一和凝炼。目前来看,国内诸多学者围绕“什么是高校书院制,为什么实行高校书院制,怎么建设高校书院制”三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在高校书院制建设的起源、背景、意义、现状及中外书院制对比研究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书院制定义内涵、理论依据、建设模式和优化策略等方面,研究者各持己见,尚未形成一致性意见。这种分歧将不利于今后高校书院制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指导。

其次,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目前,学界内围绕高校书院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但在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特别是现行高校书院制与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传承、高校书院制导师工作机制、高校书院制特色培育方法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第三,研究方法有待完善化和多样化。高校书院制现行研究概念性、学理性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偏少,理论分析过多而数据案例分析较少,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成果更少。研究高校书院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其定性而更重要的是要用来指导实践,要用来改进和优化现行高校书院制,增强实用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大学制度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配套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因此,在对高校书院制进行思辨式理论探讨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实证层面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和多个角度对高校书院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毋庸置疑,这些研究为后续的高校书院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资源,深化了人们对高校书院制的认知,丰富了高校书院制理论研究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高校书院制的建设和特色模式探索。然而,高校书院制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体系模式设置尚不成熟,制度文化建设亟待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之处。

〔1〕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3):49-51.

〔2〕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和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2013,34(1):1-4.

〔3〕曹洁.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4〕李其勋,何新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来自香港“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5):52-53.

〔5〕唐嘉彦.回归博雅:台湾地区高校书院教育现状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67-72.

〔6〕杜丽娟.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与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0(17):32-34.

〔7〕邓洪波,周月娥.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31-39.

〔8〕杨永林.建设新型书院文化:西安交大集中研究型大学优势,培养一流本科生纪实之三〔N〕.光明日报,2007-11-19(7).

〔9〕成宗达.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教书育人,2009(11):124-127.

〔10〕刘平昌,周清华,王建琼.书院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和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4-98.

〔11〕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8-113.

〔12〕张治湘,冯林.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39-42.

〔13〕黄牡丹.国外住宿学院制与我国当代书院制的异同比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5):57-58.

〔14〕李敏.书院制教育模式刍议〔J〕.新西部,2013(9):116.

〔15〕曲中林.优化书院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肇庆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3,34(1):13-16.

猜你喜欢

书院制住宿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白鹿洞书院记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P大的住宿学院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