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家谱有关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

2015-03-23何俊伟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何俊伟

(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白族家谱有关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探析

何俊伟

(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通过对唐以来诸史籍之白族“名家大姓”史料梳理,介绍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并对其姓氏来源、取名习俗、职官、女性人物等内容进行探析,认为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不仅可弥补南诏、大理国史料记载的不足,也为西南民族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白族家谱;南诏国;大理国;名家大姓

[DOI]10. 3969 / j. issn. 1672-2345. 2015. 11. 001

南诏国和大理国是唐宋时期由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地方政权,在公元八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西南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研究西南史必涉及南诏、大理国史的研究〔1〕。自唐宋以来在官方记载、地方典籍中就有大量有关南诏、大理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记述、考察、整理和研究资料,而在民间文献(方志、家谱、碑刻)中也记载了部分南诏、大理国史料,可补南诏、大理国研究史料的不足。本文就明清以来白族家谱所记载的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进行探析。

一、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概述

名家大姓,是指有名望有实力并有姓氏的家族。白族“名家大姓”史料记载见于唐以来的诸史籍之中。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载:“其西洱河……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2〕。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绰《云南志》载:“渠敛赵,本河东州也。……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也”〔3〕。唐代文献记载了以“杨、李、赵、董、王”为代表的数十姓名家;《元史·地理四·云南诸路行中书省》载:“永昌州,……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赵氏弱,王氏据之,及段氏兴,高氏专政”〔4〕。元史记载了“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名家;明景泰间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载:“临安府……南诏于此置通海郡都督府;大理段氏改为通海节度,寻改秀山郡,后复为通海郡。……李、董、张、王、赵五姓互为郡主”〔5〕142-143。又载:“兰州,……唐为南诏之地,……后蒙阁罗凤尝徙善阐杨城堡张、杨、李、赵、何、周、任七姓戍守之”〔5〕162。明万历间李元阳《云南通志》载:“元江军民府,……唐时南诏蒙氏以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戌之……”〔6〕;明崇祯间顾炎武《肇域志》载:“北胜州,唐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徙瀰河白蛮施、苏等一十八姓……以实其地”〔7〕。明代方志记载了“苏、张、周、段、李、董、张、王、赵、张、杨、李、赵、何、周、任、施”等一十八姓名家;明杨慎《南诏野史》载:“哀牢有一妇,……生十女,九隆兄弟各娶之,立为十姓,曰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8〕。“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十大姓名家,也是白族“九隆族之裔”的由来;1993年张旭《南诏西洱河蛮大姓及其子孙》一文对“南诏高级官员姓氏人数”统计,有20多个大姓名家〔9〕,张锡禄《从白族家谱看南诏大理国洱海地区的白蛮大姓》《南诏大厘城河蛮名家大姓世系考》〔10〕也对南诏、大理国的“名家大姓”进行了考证。笔者结合前人研究及白族家谱资料统计,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形成了“杨、段、赵、李、张、王、杜、尹、董、洪、寸、蒙、高、施、何、罗、刘、喻、郑、谷、钟、熊”等20多个姓氏,而以杨、段、赵、张、李、王姓最多。”又以“蒙、郑、赵、杨、段”五姓为强,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载:“故大理之民,数百年之间五姓守固”〔11〕。五姓于唐宋之间先后建立了“南诏国、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大理国(大中国、后理国)”五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白族“名家大姓”对中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发展,对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家谱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简述

明清以来一些白族名家大姓修纂的家谱在记述姓氏来源时,追溯到三国蜀、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并记载了有关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的一些史料,这对研究南诏、大理国的“名家大姓”及其发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可补南诏、大理国史料记载的不足。具体如下:

段氏:唐南诏有清平官段忠国、段宗牓等,宋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白族段氏家谱记载多为大理国段氏后裔。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段缉续修的《剑川段氏家谱》,始祖段顺,明洪武十六年剑川州义督,该谱载“大理国及元段氏总管世系”〔12〕3。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撰《云龙诺邓段氏家谱》,始祖段世,明初迁云龙,该谱载“滇省段氏世系”,载大理国及元段氏总管世系”〔13〕2248。1999年《新修段氏宗谱》,始祖段坚,明初逃宜良,该谱旧序载“南诏蒙氏、大理国及元段氏总管世系”,谱末附录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宜良段氏家谱》;2004年《徵音京兆郡(大理系)段氏到腾世系谱》,始祖为段贤,明初迁腾越,该谱载:“段氏来源大理国王世系及大总管”;2009年《徵音京兆郡(大理系)段氏到腾世系观音塘段賽后裔族谱》,始祖为段贤,明初迁腾越,该谱载:“大理段氏来源”,分南诏段氏和大理国王世系;1985年《缅甸段氏史谱》,始祖段纪,明初迁腾越,该谱对大理系始祖段氏来源进行了考证,谱内载:“大理段氏政权兴替;大理段氏历代王朝在位年谱”〔13〕2440-2446等。这些段氏族谱均明确记载为大理国段氏后裔,并记述了南诏、大理国的相关史实。

高氏:宋大理国权臣,高昇泰时夺段氏位建“大中国”,后高泰明还政段氏名“后理国”。大理国后期高氏对大理国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高温修《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又名《鹤庆高氏族谱》,该谱载:“始祖高光,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井冈村人氏,自汉武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征西南夷为副中郎将,封为护国大将军……”〔13〕2483。该谱记述自汉至明鹤庆白族高氏五十八世,其中“五世祖高子进至二十七世祖高泰惠”为南诏、大理国时期高氏世系事迹,该谱也是记载云南高氏世系最详细的一部家谱;清修撰《姚安高氏族谱》载:“始祖高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人氏,从诸葛武侯入滇,……继守益州,晋爵元乡侯”〔13〕2554。该谱载三国时期到清初高氏五十四世,其中“九世祖高子进至三十七世祖高隆政”为南诏、大理国时期高氏世系事迹;另2004年《高氏族谱》载“高氏族谱一宗枝图”始祖也为“高翔”;清初修《姚郡世守高氏宗谱》,又称《姚郡世守高氏源流》《高氏源流总派图》载:“始祖高定,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井冈乡人也,后移居南滇。……亮加公忠顺,疏请封以益州守,是为高氏始祖”〔13〕2563。该谱“高氏世系考”载三国到清雍正时期高氏五十四世,其中“九世祖高子进至三十七世祖高隆政”为南诏、大理国时期高氏世系事迹;另1999年编的《滇西永胜高氏历代宗谱图册》载:“滇西高氏主世系历代履历谱”始祖为“高定”,关于高氏始祖问题,国内学者方国瑜、郭开云、张锡禄、高金和等都对此进行过研究。

赵氏:唐南诏有清平官赵铎,五代赵氏建“大天兴国”。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许廷瑞撰《太和龙关赵氏族谱》,始祖赵永牙,该谱载:“唐末人也。与蒙细师、杨会舍、王玄兴等六人游行渠酋之间……”〔13〕2248。清赵珍撰修《剑川赵土司宗谱》,该谱载:“一世祖宋(大理国)敕授寸白军百户侯赵三起至十八世祖的世系、名讳、职衔及简历行述。”其中一、二世祖为大理国寸白军百户侯〔12〕29;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赵禧昌修《喜洲赵氏族谱》,始祖赵铎,原籍江南凤阳府人氏,该谱载:“唐初至滇,为南诏清平官”〔13〕1896。

张氏:唐初张氏三十二世孙张乐进求,为唐首领大将军,后逊位细奴罗。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张怀初编修《鹤庆张家登张氏族谱》,始祖张仁果,诸葛武侯南征,即以仁果为酋长,号建宁国,筑建宁城,立铁柱并南中纪功碑,赐姓仁果张氏,迨十五传至龙佑那,号建宁国;三十二世孙张乐进求,唐首领大将军,逊位细奴罗。“图谱考”载:“始祖张仁果图表世系”;“世系谱”载:“始祖讳骠苴低,生子一、一传讳低蒙苴,生九子、再传讳蒙苴颂、累传讳仁果、十五传讳龙佑那、三十二传讳乐进求,唐封首领大将军……”〔13〕1461-1469等。

董氏:多为南诏、大理国国师、清平官职。明嘉靖间始修的《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始祖董成,祖籍江南金陵县五里桥人,唐咸通间入滇为南诏布燮,居史城。该谱载:“唐南诏至民国董氏三十二世系”〔14〕2722,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董维成撰《鹤庆董氏宗谱碑记》,碑置鹤庆太平村董氏宗祠。始祖董伽罗尤,出自大唐,生于洱海东岩之芝草中……蒙王封为国师。该谱“董氏宗谱记”载唐至清乾隆间董氏四十世系事迹〔13〕3021;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凤仪董氏族谱碑》,始祖董伽罗尤。碑文记凤仪北汤天村董氏南诏至清四十二代世系;2002年董栋材续修《云龙石门董氏族谱》,该谱载“先祖成公,自唐贞观年间(公元626年至649年)由金陵入滇,仕蒙氏为布燮,其裔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移居云龙州石门井”〔14〕2980。该支董氏明万历间由喜洲迁石门井。

杨氏:为白族第一大姓,南诏时多为清平官,五代杨干贞建立“大义宁国”。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续修的《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始祖杨洪清,该谱载:“洪清公以忠欵,拜中郎将,分镇蜀之眉州,汉建兴三年……,从诸葛武侯南征,留守叶榆,遂家焉。”该谱“农杨氏始末”载:“汉至清杨氏世系事迹”〔14〕1721,南诏清平官、诗人杨奇鲲即为其支;《祥云杨氏家谱》载:“……杨般若,江南句容县原籍之远祖。至天晟为十世之祖。杨天晟从江南至云南,蒙诏东川封为侯职,蒙任授职,于唐时节度使。旧传杨干贞在晋灭郑称大义宁国”〔12〕42。该支杨氏为五代时期大义宁国国主杨干贞后裔。

何氏:为“九隆族”十大姓之一,但南诏、大理国有关何氏史料记载较少,以“何履光”史料最多,其后裔“何若坚”为南诏清平官。20世纪90年代修《剑阳何氏族谱》,远祖何履光,该谱载:“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人,由进士任唐广府节度使。唐天宝十三年,奉命征南诏,佐都督李宓伐蒙氏,兵陷于榆,遂居大理庆洞庄”〔14〕1269,该支何氏明初迁剑川。

李氏:为南诏大姓,南诏、大理国多为清平官。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李应祥修《巍山李氏族谱》,始祖李宓。该谱载:“山西太原人,唐天宝之战全军覆没,李宓子孙留卜居于龙尾关,十世孙李瀛移居蒙化”〔14〕1289,该支李氏明代迁巍山。

杜氏:南诏有杜元忠、杜罗盛等大军将。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太和喜洲杜氏宗谱》,始祖杜毗罗,唐时西川节度使韦皋部将,因征吐蕃有功,南诏王阁罗凤慕其韬略,而留其为清平官,因爱河矣城临洱水之形胜,遂卜居于此;而该谱“杜氏家谱序”又载:“先祖原籍太和,世世相蒙,毗罗公、罗盛公、盛荣公相继为南诏清平官”〔15〕1051-1053。

明以来白族“段、高、赵、张、董、杨、何、李、杜”家谱是记载南诏、大理国史料较多的家谱,其他白族姓氏家谱或因旧谱不存而未载,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大理喜洲尹氏族谱》载:“自汉及明原有旧谱可查,然旧谱于万历年间被烧毁”〔16〕。或有涉及但所载史料较少,如新修的《鹤庆松桂赵杨二姓宗族谱》,该谱载“赵姓”为五代时期“天兴国主”赵善政后裔;《鹤庆县松桂镇长头村段氏家谱》载“段氏”为大理国段氏后裔等。

三、家谱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内容分析

一些白族家谱记述了其始祖从南诏至今一千多年的家族世系,对白族家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姓氏来源

部分白族家谱姓氏源流上溯至三国蜀、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其姓氏来源主要有世居、入滇、出滇、赐姓等。

1.土著

一些家谱记载大理为世居之地。《大理喜洲中和邑杨氏族谱》,世居太和;《太和喜洲杜氏家谱》,先祖原籍太和,世世相蒙;《太和龙关赵氏族谱》,始祖赵永牙,世居大理太和龙尾关白蟒寨;《凤仪董氏族谱碑》《鹤庆董氏宗谱碑记》,一世始祖董伽罗尤,生于洱海东岩;《鹤庆张家登张氏族谱》,仁果为酋长,号建宁国,筑建宁城,……

2.入滇

一些家谱记载来自江南、河南、湖北、江西、甘肃等地。《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始祖董成,原籍江南金陵县五里桥,唐初入滇;《祥云杨氏家谱》,远祖杨般若,原籍江南句容县人,至十世祖杨天晟从江南至云南,蒙节度使,至杨干贞在晋灭郑称大义宁国;《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始祖杨洪清,原籍河南灵宝县,随诸葛亮入滇;《剑阳何氏族谱》,远祖何履光,原籍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唐天宝十三年,奉命征南诏,佐都督李宓伐蒙氏,因兵败而陷于南诏;《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一世祖高光,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井冈村人氏,汉武帝元封二年,征西南夷为副中郎将,奉为护国将军,死葬大理母山;《姚安高氏族谱》,一世祖高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人氏,从诸葛武侯入滇;《姚郡世守高氏源流总派图》,一世祖高定,原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井冈山,诸葛亮南征,为益州太守;《喜洲赵氏族谱》,始祖赵铎

,原籍江南凤阳府人氏,唐初至滇;《剑川段氏家谱》《云龙诺邓段氏家谱》《段氏族谱》等家谱载,段氏一世祖段俭魏,威武郡人,唐开元年间入滇,南诏清平官,当然,大理段氏的来源是土著或外来学术界还在争论,尚待进一步的研究〔17〕;《巍山李氏族谱》,始祖李宓,山西太原人,唐天宝之战全军覆没,李宓子孙留卜居于龙尾关,十世孙李瀛移居蒙化;《剑川赵土司宗谱》,一世祖赵三,该谱载:“若我剑邑之赵氏脉络,原系南京应天府凤阳县大花村人氏”〔12〕28;《大理喜洲尹氏族谱》,始祖尹成,原籍南京应天府,从汉相诸葛入滇。白族家谱姓氏来源不排除一些白族家谱姓氏来源于“江南”等地,但也存在“冒籍”之说,这种“冒籍”之说普遍存在于少数民族家谱之中,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但同时家谱“冒籍”也说明了民族融合过程及表达了白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3.出滇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由段福率领寸白军随兀良合台进攻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寸白军就地解散,寸白军之校尉谷均万、谷均千、谷均百兄弟三人及在军中同时服役而又有姻亲关系之王朋凯、钟千一、熊再时等相结而滞留于江西吉水,相继又结伴徙居湖南大庸、桑植,至今已七百余年”〔15〕1091。《武陵谷姓族谱》,始祖谷均万、谷均千、谷均百,该谱载:“我始迁祖均万公兄弟,其祖籍亦为大理”。三元教“家训词”中也载:“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15〕1091-1104等句。《桑植王氏族谱》,始祖王鹏凯,该谱载始祖王鹏凯之前的“谱字排行”曰:“溯源吾祖居云南大理洱海之滨,徙迁桑植芙蓉桥……”〔18〕113;《熊氏族谱》也明确记载了始祖熊安国、熊安世兄弟为“寸白军”,后落籍桑植、大庸等地〔18〕119,湖南桑植白族一部分于清末和民国时期迁入湖北,形成了今天湖北鹤峰白族〔19〕;贵州威宁、毕节等地白族也由“滇迁入”,《张姓家谱》载“我族同胞本至亲,连根共蒂一家人,洱海苍山桑梓地,碧鸡金马子孙春,算来均系九龙派,散住滇黔作毗邻”〔20〕。

4.赐姓

《鹤庆张家登张氏族谱》载:“武侯南征,……赐姓仁果张氏,迨十五传至龙佑那,号建宁国”〔13〕1461。

这些家谱大姓来源或土著,或冒籍“江南、南京”之说虽有争论,但至大理国时期都已融入白族成为名家显族,都为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取名习俗

1.冠姓连名制

冠姓连名制是白族的取名特色,南诏初期普遍使用,明末废止,其形式为祖姓+父名最后一字+儿子名。《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载高氏三十代;《凤仪董氏族谱碑》载董氏十九代;《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董氏四代;《龙关赵氏族谱》载赵氏十一代的冠姓连名制〔21〕。这种取名制度在白族“杨、赵、董、段、高、张、尹、杜”等姓中都有记载,它对研究白族姓氏取名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2.重名制

“重名制”是几代取名以一字相重,以大理国段氏最为典型。《剑川段氏家谱》《段氏族谱》等载:“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重“思”;“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重“素”;“段正明、段正淳”,重“正”;“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重“智”。重名制也成为学者研究大理国段氏来源的依据之一〔17〕。

(三)南诏大理国职官

从家谱所载“名家大姓”担任的南诏、大理国职官来看,“高、杨、赵、杜、何”以清平官为职,董氏以国师为主,其中以“杨、高、董”人数最多。

1.文职(清平官)

《新唐书·南诏传》载:“官曰坦绰、曰布燮、曰久赞,谓之清平官,所以决国事轻重,犹唐宰相也”,清平官领六曹,南诏后期改为“九爽”,至大理国如此。家谱《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载:“八世杨齐贤,九世杨奇涓、杨奇鲲,十世杨妲信,十一世杨玙,十二世杨廷璋均为南诏布燮,十四世杨讳美五代时期仕坦绰之职,十五世杨刚中,十六世杨文广,为大理国段氏臣”。《太和喜洲杜氏家谱》载:“杜毗罗、杜罗盛、杜盛荣相继为南诏清平官”。《喜洲赵氏族谱》载:“赵氏始祖赵铎,为南诏清平官”。《姚郡世守高氏宗谱》载:“二十二世高亮从,职布燮;二十三世高从君,唐职布燮”。《姚安高氏族谱》载:“二十四世高君辅,南诏劝爽;二十五世高辅仁、二十六世高仁温,皆任职慈爽;二十七世高温情,职坦绰;二十八世高情智,段氏大布燮;二十九世高智昇、三十世高昇泰、三十一世高泰明、三十五世高受护,段氏大布燮”。《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六世董成,蒙氏第十一主景庄皇帝之清平官,十九世董孝义,二十世董连长为大理国清平官”。《凤仪董氏族谱碑》载:“七世祖董朝臣、八世祖董德慧、十九世祖董忠義、二十二世董通、董大光”。《剑阳何氏族谱》载:“八世祖何若坚,南诏官以布燮”等,其中清平官“杨齐贤、杨奇涓、杨妲信、杨玙、杨廷璋、杨讳美、杨刚中、杜盛荣、高亮从、高从君、高君辅、高辅仁、高仁温、高温情、高情智、董朝臣、董德慧、董忠義、董通、董大光、何若坚”为其他史料所不载。

2.武职(大军将、演习、镇守、指挥、寸白军校尉)

大军将(有的家谱载为“大将军”),《道光云南志钞》载:“有六曹长,曹长有功,补大军将。大军将十二,与清平官等列,曰议事王所,出治军壁,称节度,次补清平官。”家谱《姚安高氏族谱》载:“九世祖高子进、十世祖高望凑、十一世祖高凑晟、十二世祖高晟君”均仕大军将职。演习,大府主将曰“演习”,《姚安高氏族谱》载:“二十世高义和,蒙氏弄栋军演习;二十一世高和亮,仍袭演习”。镇守,仅见《姚安高氏族谱》载“十七世祖高茫善、十八世祖高善诺,均为开南镇守”。指挥,仅见《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董丈疋,南诏世袭滇池指挥”。寸白军校尉,《元明事类钞》卷七载:“有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皆不出戍他方者,盖乡兵也。”校尉为寸白军将领,《剑川赵土司宗谱》载:“一世祖赵三,二世祖赵成,宋大理国敕授寸白军百户侯”,《武陵谷姓族谱》也载:“始迁祖均万、均千、均百昆仲,大理国寸白军校尉”。

3.封号(侯、国公、国师、东宫侍御)

侯,封号见于大理国高氏、爨氏。《滇考》载:“后晋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曰,思平自立,改国号大理,改元文德,尽逐杨氏邪臣,除苛令,以董伽罗为相国,封高氏为兵侯(应为岳侯),分治成纪、巨桥等地,封爨判为巴甸侯”,又载:“连义立六年,为其臣杨义贞所弑。义贞篡位凡四月,岳侯高智昇……加智昇太保,封德侯,子昇泰善阐侯”。家谱《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载:“八世杨齐贤,……蒙国布燮,入朝于唐,赐赏而还。卒封蒙国侯;九世杨奇涓,……唐天宝中累功拜准南都知兵马大将,卒赠理国侯”。《姚郡世守高氏宗谱》载:“二十九世祖高智昇,封岳侯;三十世高昇泰,初仕段氏为善阐侯,三十一世高祥明袭善阐侯职,子高明生袭善阐侯职”等。国公,《册府元龟》载:“皮罗阁立,玄宗封越国公,赐名归义”,大理国后期高氏以“国公”自称。家谱《姚安高氏族谱》载:“三十二世高明顺,位兴国公;三十三世高顺贞,位平国公;三十四世高贞受,位中国公;三十六世高护隆,自承平国公制”。《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载:“十四世杨美,……卒士封监国公”等。国师,封号起于南诏,为精通佛法密教之人。《董氏宗谱记碑》载:“始祖董伽罗尤……年十五,精通秘密,神衍术方,蒙王封为国师”。《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二世董三廓,封南诏国师;八世董普明,大理国护国国师;九世董明祥,大理国国师;十世董祥义,大理国国师;十一世董义明,大理国护国真人;十二世董明连,大理国国师;十三世董连义,大理国国师,董连福袭前职;十五世董温明,大理国国师;十六世董明寿,大理国国师;十七世董寿智、董寿正,仍袭前爵;十八世董正福,大理国国师”等。东宫侍御,仅见家谱《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十四世董福温,封东宫侍御”。其中“侯”:“蒙国侯、理国侯”;国公:“兴国公、监国公”;“国师”:“护国国师、护国真人”;“东宫侍御”未见其她史料记载。

4.使臣

唐宋之间与内地交往较多,笔者研究统计南诏入唐使臣达34人,大理国入宋使臣4人〔22〕250-281。家谱《姚安高氏族谱》载:“二十二世高亮崇(从),与唐内使归,得经籍四十九家,开全滇文教”;《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载:“十三世杨师厚,五代间为招讨使”,其记也未见史载。

(四)女性人物

笔者研究统计南诏、大理国史料记载女性人物

41人〔20〕295-300。而家谱记载的女性人物多为其他史料所不载。《弘农杨氏统宗世系族谱》载:“淑人赠夫人,南诏杨玙妻;张氏封理夫人,南诏杨奇涓妻”。《鹤庆董氏宗谱碑记》载:“亚国夫人蒙氏,南诏董伽罗尤妻”。

四、家谱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价值

第一,白族家谱除具有中国传统家谱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在白族姓氏族源。如《太和段氏族谱》《鹤庆高氏历代履历宗谱》《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太和赵氏族谱》《鹤庆张氏族谱》等,记载了段、高、董、赵、张等白族大姓的来源。父子连名制。如《太和龙关赵氏族谱》记载了赵氏十一代;《凤仪董氏族谱碑》记载了董氏十九代;《鹤庆高氏族谱》记载了高氏三十代的父子连名制。既载父亲世系,又有母亲世系的“内外谱”。如云龙宝丰的《杨世宗谱》《杨尹三宗原委记》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研究白族迁徙分布等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23〕。

第二,家谱承载着白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白族记载本家族姓氏源流、发展最直接的历史史实,有的记载多为正史、方志所不载,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不仅可以弥补南诏、大理国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为西南民族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如家谱中的南诏、大理国职官记载:“东宫侍御”“镇守、指挥”及“国公封号”“国师封号”等;如家谱中的女性人物:“淑人赠夫人;张氏封理夫人;亚国夫人蒙氏”等;如家谱中的纪年:《龙关赵氏族谱》载《元故副相墓碑》,是考证大理国年号的重要资料等。

第三,白族家谱是包容全面的家族史,通过白族家谱所载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史料,可了解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大姓的形成、迁徙、人口发展状况以及名家大姓取名习俗、职官等文化发展状况等,南诏、大理国名家大姓的历史既是白族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与中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是白族宗族发展中的主要阶段,对白族姓氏和宗族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俊伟,丁丽珊.南诏大理国史料索引的编制刍议〔J〕.大理学院学报,2010,9(3):6-8.

〔2〕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18.

〔3〕樊绰.云南志补注〔M〕.向达,原校.木芹,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75.

〔4〕宋濂.元史: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1474-1475.

〔5〕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6〕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03.

〔7〕顾炎武.《肇域志》潞江安抚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94.

〔8〕和生弟,王水乔.大理丛书·史籍篇:卷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3-24.

〔9〕张旭.南诏西洱河蛮大姓及其子孙〔M〕//张旭.南诏大理国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26-127.

〔10〕张锡禄.南诏与白族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11〕李京.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0.

〔1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3〕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卷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4〕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卷五〔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5〕赵寅松.大理丛书·族谱篇:卷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6〕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白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21.

〔17〕段玉明.大理国段氏为云南土著说质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107-109.

〔18〕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9〕钟以耘.鹤峰县民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36.

〔20〕王明达.贵州白族考察散记〔J〕.民族文化,1995(1):53.

〔21〕何俊伟.白族家谱的特色及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11):5-8.

〔22〕何俊伟.南诏大理国史料事类概述〔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3〕何俊伟.白族家谱研究现状及价值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5):74-76.

Study on Historical Data of "Famous Families" in Bai's Genealogies in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

He Junwei
(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list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Bai's "famous famili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famous families in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 in Bai's genealogies, and studies on the surname source, name custom, officials and female figures. Historical data of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s "famous families" recorded in Bai's genealogies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It does not only supplement limited historical data of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 but also provides new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of China.

〔Key words〕Bai's genealogies; Nanzhao Kingdom; Dali Kingdom; famous families

(责任编辑黄正良)

[作者简介]何俊伟,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文献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8[修回日期]2015-1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XTQ014);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YB2013050);云南省高校古委会2013年度项目(20130616)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5)11-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