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成功发展道路的思索

2015-03-2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类节目栏目受众

冯 帆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成功发展道路的思索

冯 帆

在当下纷繁变化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表现得更加多元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可谓“百花齐放”。一档优良的电视栏目是否能被观众认可和欢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电视心理访谈类栏目作为一种边缘类栏目在国内发展过程中饱受争议。如何既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又能有良好的市场效果是我们要努力探求的。

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发展道路;大众心理需求;市场效果

[作 者]冯帆,广西师范学院。

一、制定准确的定位策略

(一)传播者定位

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作为传播者的心理专家需要具备对特定问题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的“专业权威度”,主持人需要具备诚实、客观、公正品格的“值得信赖度”。对于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优秀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对主持人及心理专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央视《心理访谈》邀请到的是心理专家李子勋和杨凤池教授,他们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临床心理学经验、独特实用的疏导治疗技巧,医德高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治疗对象,深受治疗对象和大众的认可和赞许。所以,服务对象能在他面前打开心扉,获得良好的疏导效果。该节目的主持人阿果和张晓琴也是浓聚人文关怀气息,把自己定位桥梁沟通的作用,不搞搜艳猎奇,关注尊重当事人,为当事人营造轻松的谈话气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谈话的中心,适时帮助他们说出他们想说的话,但还是让当事人控制话题的深度和方向,主持人只掌握谈话的节奏,梳理话题的逻辑线索,从而让专家更准确地分析当事人的特点。主持人在代表当事人说话时还代表电视观众说话,重复解释话题关键点以便观众理解,同时调节好现场气氛,处理好节目的各个环节衔接,对节目的观赏性负有一定的责任。此外,主持人和心理专家作为传播者,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节目进行前就要有良好的沟通与策划,并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磨合,达到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

(二)受传者定位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把受众当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作是基于这种需求而使用媒介的过程,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以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作为平台帮助有心理困惑、疑难问题的受众舒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来访者基于不同原因来到节目现场:首先,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收费高并且不专业,而电视媒体不仅不收费还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亲临节目现场为来访者解决心理疑难。其次,受众宣泄情感的需要,受众在现实有限资源不能满足自己情感宣泄的需求,他们可以通过电视媒体这一平台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通过心理专家的疏导和调解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与舒畅的目的。这就刺激有心理困惑的受众借助媒介来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

从传播学角度看,承认受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受众的参与欲是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②袁爱清、查小红:《从传播学视角探索娱乐化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以〈开心词典〉改版为例》,《传媒观察》,2007第1期,第34-35页。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受众的参与方式有多种,有直接参与节目中的,还有就是潜性参与者,他们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通过节目的互动方式,比如短信互动、上网跟帜等方式关注节目,还有一些就是在关注节目过程中,关心主人公的境遇,伸出援助之手或默默地关注支持节目当事人的生活。相关调查显示,该类节目较受知识分子、高收入人群欢迎,这些群体由于自身环境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通过对节目观点的学习易找到类似或同样案例从而从中引发共鸣。

(三)传播内容定位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定位于心灵服务,抓住“心灵治疗”这一社会稀缺资源来解决心理健康的深层次问题。节目传播内容同时具备情感类节目和科教类节目的特点:

1.时代针对性。俄罗斯传播学者亚·捷尔特契内认为,访谈节目的题材要有针对现实的紧迫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所讨论的问题针对性越强烈,同受众的热切需求和切身利益的联系也就越直接。①洪沫:《电视“脱口秀”:主持和成功之道》,《电视研究》, 2003年第8期,第79页。我国当代社会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由于生活节奏的快速化,社会竞争环境的激烈化,使很多处于工作与家庭压力之间的“中间层次”人群心理问题爆发式显现,有专家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面对受众的种种心理压力及疑难问题,节目的选题要从实际出发,要具有时代针对性,符合当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为面对心理危机和困惑的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普遍实用性。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选题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该类栏目不是针对现象或个案泛泛而谈,而是嘉宾以某个案例为中心,讲解一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这样个性化、针对化的心理解读更具有实际作用而非为了节目需要而做的“纸上谈兵”。

二、强化品牌意识,扩展栏目视野

综观近几年的“心理访谈类栏目”,其评论内容虽涉猎广泛,但关注视角仍多在典型爆发式案例,对非典型性的以及国外案例的关注只有寥寥几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各国的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国人的很多心理问题也发生了国际化趋势,而嘉宾的抨击、同情和声援,往往有着鲜明中国立场和类似同情的指向。对一些具有国际化思维障碍的受访者来说,仅仅拿国内传统思维去疏导和衡量其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能为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对国内思维的受访者来说,具有国际视野和基础的心理学疏导可能会为其创造出一片心灵净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是可资参酌的一种重要的意见。对国内的受访者的心理问题疏导一定要具有针对化和迁移化思潮,这种思潮下才能使节目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和传播效果。在这样独特的传播效果之下栏目的品牌效应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样的空间整个栏目的推广和制作才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越。

无论从一档名牌栏目所应有的魄力和影响力角度考虑,还是从媒介盈利和市场占有的角度考虑,“心理访谈类栏目”都应积极拓宽国际视野,多关注一些国际政界和舆论界发生的焦点事件,多从这些事件对当时人群的心理影响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当事者向积极方向靠拢,同时培养其受众的国际通行的心理问题自我疏导素养,提升一个大国国民所应有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可视性

当今社会,受众越来越具有主动性,他们不再甘于间接的使用媒介,更要求直接地加入节目过程,共同参与节目,成为节目传播的共同完成者。这就要求节目要加强和受众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对于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节目组可以开通热线,让有心理疑难与困惑的人们进行咨询,或者与现场的来访者交流参与节目中来,这样也就拓展了谈话空间。同时也可以开通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使观众在节目中或节目后都可以跟帖或发信息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样为节目整理出资料信息库,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从而增强节目的影响力。

现在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图像,因为视觉具有直观性和同步性,表现出画面真实即刻下的反应,这样使观众有种现场感和参与感。因此,节目要不断丰富电视化手段,实现节目科学性和可视性的融合,提升节目的审美性,减少观众的收视疲劳。比如,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外景拍摄的图像,还可以对往期来访者现今情况进行跟踪,这样乎应往期节目的同时检验节目的播出效果。精巧的电视包装是重要的,但要在获得竞争中的佼佼者,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竞争策略。

构建和谐社会一直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目标。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快速发展,给人们一个警示: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现实中心理诊所及医疗机构匮乏,加强社会心理医疗机构的建设也应是必然之举。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作为电视媒体,可以是一个舒缓人们压力的渠道,但不能成为治疗的机构,这真应该引起社会的反思。人们要适应这种高压生活,培养与人沟通、自我减压的意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使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不是解决问题的节目而成为倡导促进健康心理的一个公益性节目是以后的发展目标。

[1]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金盛华,杨志芳,赵凯.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类节目栏目受众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