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碎片化背景下新闻“深度”的回归

2015-03-20严沁珂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深度受众

严沁珂

论新闻碎片化背景下新闻“深度”的回归

严沁珂

随着澎湃新闻的上线,新闻的“深度”受到再一次的关注。澎湃新闻重视理性的探讨和思想的分享,这在新闻碎片化、表象化情况泛滥的当下是一次新闻“深度”回归。本文以澎湃新闻为例,从受众媒介选择、阅读习性变化等方面,探讨网络新闻碎片化的环境下新闻深度回归的原因。

新闻碎片化;新闻深度;澎湃新闻;深度报道

[作 者]严沁珂,电子科技大学。

2014年7月22日,号称“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澎湃新闻正式上线。从官方介绍可知,澎湃新闻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和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澎湃新闻在报道方式和报道价值上突出新闻的“深度”。无独有偶,近年来,为弥补快新闻、短新闻造成的阅读感缺失,美国有了多个发布大篇幅深度报道的长篇新闻网站。此外,如《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传统媒体也强化其长篇新闻板块。网络时代,在新闻碎片化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数量的需求之后,新闻的质量与新闻的深度再一次受到重视,成为受众阅读的诉求。

一、新闻碎片化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对其研究最早见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新闻碎片化主要表现为新闻只传递一部分的信息,渐渐远离了新闻完整和深度。新闻碎片化是对新闻的割裂和简单化,导致读者只知道最新的最浅表的新闻。

(二)新闻碎片化的原因

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使动态更新成为网络新闻的主要操作方式,尤其是在报道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时。实时动态更新是伴随事件进展而出现,在此前提下写作的新闻更多是关注各个点的状况,零碎、浅表。新闻以时间为序堆砌,却缺少有效合理的整合。

受众面对简单堆砌的海量新闻,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迅速挑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跳跃式地局部阅读便成为受众的主要阅读模式,由此产生了诸如“标题党”的阅读群体。匆匆浏览,受众获得瞬间的信息满足。

这种新闻简单堆砌不仅表现为相同主题新闻信息的聚集,还表现在相似新闻的链接。两则新闻可能仅仅因为报道对象或事件背景的相似而被链接。链接不再只是以新闻之间的强相关性为依据,只要能找到“共同点”便可产生链接。这样链接的结果导致受众阅读不再是遵循线性顺序,变为非线性发散式阅读。“信息从网络的各个方向,以不计其数的方式关联组合,最终链接成有无穷多个节点所构成的模糊网络。”在此过程中,受众可能受到与预期阅读目标无关信息的干扰,注意力被分散,致使其阅读结果与最初的阅读目的偏离,出现迷离状态的阅读。

受众的阅读、认知、理解过程因为新闻的碎片化而被割裂得支离破碎。

二、新闻深度回归的原因分析

(一)何为新闻的“深度”?

新闻深度需要作者对事件有深层次地挖掘,透过真实的现象看到其本质,阐释其中的意义,分析其中的思想及新闻价值大小,对读者有一定的教育和启示。一直以来,新闻深度都是受众阅读新闻的诉求之一,也应是新闻媒介力求达到的目的之一。

《申报》著名的连续追踪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告诉读者案件事实及真相的同时还对案情进行了分析阐释,揭示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的腐朽。1935年起,范长江进入西北地区后写作的通讯还原他所见的时局状况,揭露西北地区弊政,揭示当时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这些著名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是在新闻深度上有所作为,这也是促成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二)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网络新闻媒介的写作方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面对网络海量信息,受众变得无所适从,加之注意力有限,受众便倾向于选择更新更短,方便他们阅读的新闻。受众的需求影响他们的媒介选择及媒体新闻写作方式,网络新闻媒体为赢得时效性获得点击率,抛开新闻的深度,生产“短、平、快”的新闻,这是造成新闻碎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长期追求“信息量”和“速度”,受众阅读浅显的新闻,其结果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受众开始寻求对新闻的深知。于是在媒介提供的内容“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内,受众选择能提供完整深刻新闻的网站。这种需求的又一次变化,也导致了网络新闻媒体写作方式的变化。新闻存在的意义是读者选择阅读,如果没有了受众,新闻也就只是记录真实新鲜事件的文字而已。

(三)碎片化新闻易导致受众断章取义

在碎片化新闻泛滥的情况下,网络新闻的质量、深度,比新闻的数量更重要。碎片化新闻只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字数或篇幅将事件呈现给受众即可。首先,因为网络新闻报道的不定时更新,受众阅读的新闻是部分事实或了解到的是部分真实。但是微观真实并不等于整体的真实,微观真实的相加更不能代表整个事件的真实。其次,从这些支离破碎的新闻中,受众获取的是最浅表的信息,再加上信息大量输出,没有为受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隙,受众根据这些局部事件的简短报道,可能断章取义,形成对事件的错误认识。2013年12月3日,一则“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新闻一出,众网友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摔倒的中国大妈,指责批评声不断。事件调查后真相浮出水面:老外的确是驾驶无牌摩托车撞倒中国大妈。但是,最初的局部报道已导致受众对中国大妈生成无理无赖的标签化印象。这种碎片化的报道,不仅是对新闻当事者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网络新闻受众的一种不负责,构成对受众的阅读伤害。在此情况下,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报道,并能针对事件表象进行相应思考的新闻则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一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本质,应该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介需要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什么样的。

(四)网络深度报道“深度”难以企及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传媒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板块中,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多手法的思想视域与报道方式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所进行的专门话题报道或问题研究报道。深度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纵深度,有疑惑、疑难,因此深度报道应对新闻事件做多侧面透视、多层次透析,探索其深层含义,甚至预测其发展方向。

新闻碎片化背景下的网络深度报道通常是通过超链接将相同主题的新闻报道聚合在一个专题之下。新闻的数量扩充了报道的“广度”,但其实质却是碎片化新闻和同质信息的重复,缺少新闻事件广视角的解读和纵向的变化,没有深度可言。此外,独立篇幅网络深度报道多是转载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新闻报道的深度依赖传统媒体如何去操作和解读。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解释进行到哪一种程度,网络新闻媒介只能无条件接受,再转载。这样往往造成网络深度报道的“厚度”不足,挖掘事件本质不到位,报道说服力不强。

澎湃新闻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凭借上海报业集团的优势,其记者拥有新闻采访权,深度报道包括新闻记者自己的阐释和思考。邀请赵鼎新、张悦然等专业领域的大家开设专栏,发表评论,融合多方的意见,广视角地解读思考新闻事件。新闻跟踪功能确保关注新闻事件的后续进展,受众可完整知晓新闻事件发展的每一环节,避免半途而废。

三、结语

受众并不是对所有的网络新闻报道都有新闻深度的需求。新闻内容的详略、新闻穿透力的深浅应依据新闻素材的价值大小而定。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长时间阅读碎片化新闻势必对受众的思想或认知产生“碎片化”的消极影响,适度的“深阅读”与之相协调,平衡受众的网络新闻阅读。

[1]丁晨洁.长篇新闻卖出好价钱[J].社会观察,2014(3).

[2]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

[3]李晓源.论网络环境中的“碎片化”阅读[J].情报资料工作,2011(6).

[4]钱增,王玉龙.新闻“碎片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J].新闻实践,2010(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董媛媛.再探深度报道的起源于发展趋向[J].新闻大学,2008(1).

[7]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