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认与重构:新媒介生态下的编辑文化

2015-03-2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媒介建构生态

周 正

再认与重构:新媒介生态下的编辑文化

周 正

在新媒介生态下,媒介内部构成、媒介之间以及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作为信息的把关者和文化的建构者,编辑的内涵也随之逐渐丰富,其外延也不断拓展,重新建构编辑文化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新媒介生态下的编辑文化,并就其重构作一探索。

新媒介生态;编辑文化;重构

[作 者]周正,安徽大学。

一、引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规模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各类的信息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数字化技术使得传播内容在各种媒介之间畅通无阻,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传媒生态链。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介的产生,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各种移动终端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接收;新媒介的发展趋势整体上呈现网络化和融合化,这使得信息的传受方式趋向立体化。物质技术的发展反映在社会领域,就是媒介内部构成、媒介之间的关系和媒介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新的媒介生态得以形成。作为媒介生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编辑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就构成了编辑文化。编辑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编辑领域里的拓展和延伸,对编辑活动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但编辑文化依赖于一定的媒介生态,并受媒介生态的影响和制约。新的媒介生态迫使传统的编辑文化转型升级,因此务必重新认识编辑的内涵,深化研究,引导编辑活动与时俱进。作为信息调配者,编辑是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把关者,决定着文化选择的方向和文化建构的质量,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文化是人类开发和创造的各种力量中的元力量,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前进,所以编辑工作是维持媒介生态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媒介生态下,重新建构编辑文化日益凸显其必要性。

二、新媒介生态的特征

所谓媒介生态,按照邵培仁的话说,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互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1]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媒介生态是不一样的,当今世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在网络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在媒介不断更新换代的影响下,新的媒介生态慢慢形成。新媒介生态呈现传播资源共享、媒介网络化、媒介融合和传受互动性强的特征。

数字化技术使得传播内容可以畅通无阻于各种媒介,媒介内容呈现出“数字化生存”状态。传统上的一本书或许只能作为图书来出版,而现在就可以改变为电子图书,在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阅读终端上传播,当然也可以改变为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等。同样的资源可以做多种开发,这也是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共享也可以达到共赢。比如说,一本好书,纸质版本受读者欢迎,电子图书市场也会很好。全媒体出版就是资源共享、深层开发的结果,但是没有数字化技术作支撑,这些都是妄谈。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现在各种媒介几乎都被网络连在一起,形成覆盖全球的超级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完美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证,4G手机的发展使无线媒介突飞猛进,尤其是“三网合一”的推行使得媒介的网络化更是前进一步。

无论从媒介技术发展还是从政策导向方面来说,媒介走向融合已经是既定的现实。媒介融合的形式多样,不仅有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构成要素的融合,比如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麦克卢汉的“人体延伸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媒介融合。媒介的融合使得音频、图像、视频等在同一媒介传播,改变了人们感知的平衡,由单一的听或看发展到了立体化的视听结合。因此媒介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各种新媒介的功能趋于一致。例如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手机和计算机互联网之间的差别减小;电纸书的阅读质量也堪比纸质图书。

互动性一直是媒介传播追求的境界。它在发挥受众主动性的同时,也为传播者提供了有利于改善传播效果的信息参考。媒介生态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媒介之间的互联互动,更重要的还有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动性可以加大信息的循环利用、有效开发,以期提高传播效果,促进媒介有机体的和谐发展。

媒介内部诸要素的改变、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都要求编辑文化作应对性的调整,加强对新媒介生态的理解,并有效维护媒介生态良性循环和稳健发展。

三、编辑文化的再认与重构

从文化的角度上看,编辑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处于亚文化的层次。编辑文化是编辑主体长期文化实践的结晶,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规范着编辑活动,并引导编辑工作朝前发展。按照文化的一般构成,编辑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编辑文化的物质层面,就是人们可以从外部直接把握的编辑环境、行为方式、技术设备、文化设施等物质因素。编辑文化制度层面,就是在长期编辑活动中形成的制度章程、组织机构等内容。编辑文化的精神层面,就是编辑在长期编辑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编辑理论、编辑价值观、编辑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这三个层面由表及里有机地构成了编辑文化的统一体。编辑文化虽说是编辑在长期的编辑活动的创造积累和深层积淀,但是却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和创造之中。

编辑文化受一定的媒介生态的制约和影响,媒介生态的变化必然影响编辑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生态下,编辑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外延不断得以拓展,开始进入“大编辑”的时代。桂晓风曾经提出“立足大出版、着眼大编辑,是整合和提升当代编辑工作的必然途径”。[2]钟边认为,“一方面,新技术催生新媒体,新媒体需要新编辑,新编辑需要新的编辑理念;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碰撞和融合,传统编辑功能与新媒体编辑功能也在不断地渗透与融合,兼容传统编辑和新媒体编辑的大编辑功能将是编辑功能发展的大趋势,大编辑理念将成为先进的编辑理念”。[3]这些观点和看法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了当今媒介生态的新特征,找准了出版的规律,故可引导编辑的未来发展。这也同时要求编辑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当前的编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稿、审稿和发稿的范围,而应该成为信息的把关者和分配者、文化的建构者和文化产业的经营者。

“大编辑”是编辑文化再认识的结果,也是编辑文化重新建构的方向。大编辑是适应新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编辑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编辑文化的重新建构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具体来说可从下面各要素加以分析。

(一)编辑环境

所谓编辑环境,就是指存在于编辑主体周围并影响编辑活动的各种条件、状况的总和。在这里,我们着重于媒介生态的变化对编辑环境的影响方面。由于此种变化的要求,现在编辑从信息的采集、编辑手段到出版发行等硬件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而在工作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等软性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编辑和作者之间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完成约稿、改稿和定稿的基本程序。因此,编辑要加深对新媒介生态的认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编辑速度,提高传播效果。

新的媒介生态促进了社会文化繁荣,催生了新的文化需要,而一个社会的文化对编辑活动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编辑是适应文化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促进编辑活动的发展。“编辑既是以选择、积累、传播文化成果为目的,以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为编辑对象,那么只有社会文化高度繁荣,大量的、个体的精神文化产品蔚然涌现,编辑活动才有丰富的内容和适合的舞台。”[4]所以,在这种新的文化生态下,编辑要充分发挥文化选择和建构的积极性,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

(二)编辑行为

编辑行为是一种外显活动,具体包括策划、编选、加工、定稿和校对等一系列活动。编辑正是通过编辑行为完成对社会文化的选择、积累和创新。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编辑行为出现了全新的改变。编辑的策划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着眼于“全媒体”出版。其加工形式也不仅仅是纸质图书,可以各种媒体内容传播形式,诸如网络图书、手机图书等。

(三)编辑制度

编辑制度是编辑人员在编辑活动中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为准则。编辑制度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由此而形成的传统潜在地影响着编辑群体。同时,编辑制度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当外部条件发生新的变化时,编辑制度就会及时修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内容。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作为编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组织结构,必须适时调整,以适应“大文化、大媒介、大编辑”的需要。新的媒介组织可能设置媒介策划、数字出版人等职能部门。

(四)编辑价值观

编辑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般原则在编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编辑活动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活动,它通过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而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支配人的社会实践在编辑活动中,随时都有编辑对作品所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新媒介生态下,海量的信息,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受众难以甄别其优劣;面对如何选择适宜于自己的信息,受众也是束手无策,而编辑的基本职能就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推荐,使之适宜于传播和能够高质量的传播。编辑要发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梳理,去除其糟粕,取其精华,达到信息传播高质量的目的。除了把关外,编辑还可以针对信息的数量加以分配调节,把握受众需求的心理倾向,让受众能够各得所需,做到信息的有效分配。

(五)编辑精神

编辑文化的精神层面,就是编辑在长期编辑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与精神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编辑心理、编辑意识、编辑思想等。面对新的媒介生态,只有创新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创新精神是编辑文化的所应具有的基本要求。作为编辑文化的执行主体编辑应该时时处处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寻找和挖掘新的文化题材,用统观的方式,综合运用当前现有的媒介条件,面对市场,深层开发。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也是编辑活动重要的精神支柱。人文精神是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追求专属于人的特性的开发与弘扬,推动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索活动,去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5]优秀的文化读物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之美,相反,坏的读物则贻害人的心灵,腐蚀人的精神,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编辑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指导自己出版更好的文化读物。科学精神要求编辑主体要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科学的客观性,用优秀的作品引导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在新媒介生态下,守门把关变得空前脆弱,腐败信息也乘虚而入,进入传播渠道,所以发挥编辑的人文和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新媒介生态是编辑文化重新建构的动力,也是依据,而新的编辑文化必将推动编辑活动与时俱进,以便在文化选择和建构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能推动媒介生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和谐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作为绿色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2]桂晓风.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J].中国编辑,2008(3):1.

[3]钟边.编辑创新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编辑,2009(4):1.

[4]杨军.编辑文化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9-115.

[5]陈新夏.社会现代化与人文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

猜你喜欢

媒介建构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