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医学翻译图书的质量控制

2015-03-20畅晓燕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译者稿件图书

畅晓燕

论医学翻译图书的质量控制

畅晓燕

医学翻译图书的质量控制对于其市场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应主要从三方面控制图书质量:原著内容质量、翻译文字质量和编辑加工质量。具体而言,编辑需要评估原著内容,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选择合适的主译,控制图书翻译质量;注重编辑加工质量,并对图书质量整体把关。

医学翻译图书;图书质量;质量控制

[作 者]畅晓燕,硕士,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

随着中外医学交流的增加,国外医学图书的引进和翻译也与日俱增,并且在医学图书出版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引进国外医学图书,不仅可以将西方医学先进的理念、技术与经验介绍给国内医师,还可以促进国内外医师以书为桥梁,开启学术交流与互访的大门,促进医学进步与繁荣。

医学翻译图书的引进,丰富了医学图书市场,开阔了国内医师的眼界,但同时图书质量的良莠不齐问题也突显出来。试想一本包装华丽、印刷精美的医学图书,却不时出现语句不通、表达不清的文字,读者茫然不知其所云,会不会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再试想,一本印刷无可挑剔、文笔也清楚流畅的医学图书,内容却已过时,所呈现的某些技术也已陈旧,读者会不会怀疑此书的价值而否定此书?由此可见,医学翻译图书要想在图书市场上长盛不衰,控制好图书质量是关键之举。

广义上讲,医学翻译图书质量的控制,存在于从图书创作伊始到图书印刷的每一环节。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医学翻译图书的质量重点强调三方面:原著内容质量、翻译文字质量和编辑加工质量。因此,编辑的责任在于,评估并引进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选择合适的主译组织翻译,控制图书翻译质量,注重编辑加工质量,并对图书整体质量把关。

一、评估原著内容,引进优秀国外医学图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如同“源头活水”,以其前沿的观点、先进的技术、翔实的内容,使读者如饮甘饴,受益匪浅。选择优秀的国外医学图书,首先要确保图书的时效性,即图书的内容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时代,而不陈旧落后。其次,编辑需要了解图书内容、作者背景、相关书评等,对图书进行初步筛选。再者,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医学专家的评审,明确图书内容的可信性、先进性、权威性等,确定是否值得引进。

(一)保证医学图书的时效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领域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新的药物不断研发,医疗器械发展迅速,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医学图书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与桥梁,需要追随知识更新的脚步,摈弃陈旧甚至错误的知识,将经过科学论证的正确治疗方法和先进医疗技术传播给读者。因此,为保证图书的时效性,在选择国外医学图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出版的年代。一般而言,出版年代越近,可选性越大,著者在著书时会关注专业发展的动向,把专业的最新动态(如医疗指南的最新变化、新药与新器械的应用等)写入其著作中,及时把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传播给读者。②图书的版次。毋庸置疑,一定要选择最新的版次,尤其是一些经典医学图书,往往每4~5年便再版一次。有经验的编辑应及早关注新版的出版时间,提前做好版权引进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一本医学图书的最新一版已出版2~3年时间,而该书的版次更新周期为4~5年,这时是否翻译该版图书就要谨慎考虑,因为加上翻译所耗费的时间,该版译著出版时,便可能恰逢原著更新一版即将问世的尴尬境地,于是该译著上市之初便面临知识陈旧的危机,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曾经引进《腹壁重建图谱》的版权,并联系好主译准备翻译,但因特殊原因导致工作停顿。时隔一年,当我们再次讨论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时,却从主译处得知这本书的新版可能于1~2年后出版,于是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等待新版出来再做翻译。

(二)了解图书内容、作者背景、相关书评等,初步筛选图书

编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筛选图书:①直接观看原版医学图书,例如去书店调查或参加国际书展,留意国外展区的原版图书,获得最直观、最真实的印象。②阅读外版公司提供的书目或者登录他们的门户网站,了解图书的内容简介、目录、作者介绍、书评等,间接获取对图书的印象,进一步向外版公司申请样书。③浏览亚马逊、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根据图书主题(如康复、介入、神经外科等)在网上筛选图书,粗略了解图书内容、大小薄厚等,同时关注读者评价,比较同类书的市场状况。

(三)通过医学专家评审,确保原版图书内容质量

随着国内外医学的交流和互访越来越多,我国医学专家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们精通专业知识,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清楚国际上哪些医院在本专业处于领先水平,哪些人物是领军人物。因此,医学专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审外版图书:第一,评估原著者的学术水平,评价其著作的可信性;第二,评估著作内容的时效性,例如是否体现治疗指南的最新变化;第三,评估所呈现的医疗技术的先进性,例如所描述的外科手术技术是否更加微创;第四,评估著作的影响力,评价其权威性。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深深体验到这一步的重要性。笔者曾经拿到一本描述胸腔镜手术技术的外版图书,该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令人爱不释手。但是在经过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评审后,才知道其中有些技术由于造成的创伤较大,已不再采用,而采用了创伤更小、痛苦更少的技术。于是我们顺势推舟,请这位专家为我们编写一本有关胸腔镜手术的原创著作,将他的先进技术介绍给读者。

二、选择合适的主译,控制图书翻译质量

将外版图书翻译为本土语言,将其中的信息准确、科学、流畅地传递给读者,翻译质量无疑至关重要。主译作为翻译团队的核心人物,对质量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翻译的成功与否。因此,编辑应事先就翻译的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与主译进行良好的沟通,让主译从思想上重视翻译质量,从行动上对翻译质量进行把关。总体而言,质量控制体现在翻译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对一些重点环节的控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适的主译是翻译成功的关键

主译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组织者,是团队的核心与灵魂。选对合适的主译,不仅有益于翻译质量的控制,而且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图书的市场销售。选择主译时,应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首先,应考察主译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其次,应考虑到主译的组织力或号召力。再者,需考察主译的英文水平和中文驾驭能力。最后,优秀的主译还需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翻译之前给出翻译规范,预先对质量进行控制

未雨绸缪,事先将翻译规范告知译者,使译者在翻译时心中有数,比起事后再对翻译质量进行弥补,效果要好很多。编辑向译者提供的翻译规范中,要传达以下几个要素:

1.翻译的质量要求。①避免漏译和错译,对于漏译和错译过多的稿件,编辑有权提出退改稿件;②主译需在翻译前,对于常见或关键的医学名词统一翻译标准,避免一词多译,以减轻后续的统稿工作;③翻译中如有疑问或不确定之处,要集思广益,积极解决,不能悬而不决;④一定要忠实于原著进行翻译,切忌根据大意想当然地翻译。

2.翻译的体例要求。包括稿件的格式要求,以及文前页、图和表、参考文献的处理要求等。需强调的是,图和表要随原文翻译,避免出现漏翻的现象,图内英文、表下注解等也需要翻译;正文中的参考文献上标一定要随原文标出,避免只翻译正文,而对参考文献上标“视而不见”的情况。

3.正文具体内容的细节处理。包括数字、计量单位、人名、地名和药品名称的处理、英文缩写的规范处理等。

4.为了确保翻译的质量,建议采取“一译一审”制。“一译一审”指在一人翻译完以后,再由较高水平的另一人审读翻译稿,最后在所翻译章节的末尾处,注明译者和审校者的姓名。译稿实名制,避免了不负责任的人浑水摸鱼,译者和审校者为了其在业界的名誉,必须认真对待翻译和审校工作。这一举措同时也为后来的编辑工作带来便利。

(三)做好中耕工作,加强翻译中的质量控制

中耕工作即指在正式交稿前,编辑在翻译期间的工作。这段时期编辑虽未正式接触稿件,但并不代表可以放手不管。在此期间,编辑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①时常询问翻译的进展情况,控制好翻译周期,确保译稿按期交稿。②在正式提交译稿之前,编辑应抽看部分稿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主译进行沟通,讨论解决方案。例如,对于问题较多的稿件,编辑可以指出问题所在,协助译者解决这些问题,避免这类问题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出现。对于翻译水平明显不足的译者,编辑可以提醒主译更换译者,确保翻译的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译稿实名制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它加强了译者的责任心,使译者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翻译。另一方面,编辑可以知道哪些是优秀的译者,哪些译者的能力不足,在需要更换译者的时候,可以点名让优秀的译者来承担翻译工作,从而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编辑加工质量,整体把关图书质量

在译者正式交稿后,便进入编辑阶段。编辑对稿件加工的工作量大小与前期的质量控制工作密切相关。前期质量控制工作做得越好,稿件加工也就越轻松。退一步讲,即使面对翻译很糟的稿件,编辑也不要把自己变为半个“翻译匠”,而要讲究一些编辑技巧,调动译者配合编辑工作,及时解决稿件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可将稿件加工分为“粗读”与“细读”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目的不同,加工方式也有所差异。

1.粗读阶段。目的在于筛查稿件,对于水平很差的稿件及时退稿。此阶段主要检查有无成段漏译、错译是否过多、翻译是否专业等。图书翻译中一个译者往往翻译多章稿件,编辑可将稿件按译者分类,审读每个译者翻译的部分章节,这样可了解各译者的实力,在后期加工中心中有数。高水平译者的稿件,可以少下功夫,加快编辑速度;水平较差的译者的稿件,在编辑加工中需花时稍长,重点对待;水平太差的译者的稿件,可以考虑退稿,并建议更换译者重新翻译。粗读阶段这样处理,可以高屋建瓴地整体把握稿件,避免了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延误出版周期。

2.细读阶段。目的在于对稿件进行精细加工,使之达到出版要求。在此阶段,编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稿件进行加工:①摘出漏译之句子;②摘出翻译错误或不通顺之处;③检查医学名词或术语的使用是否规范,前后是否统一;④检查药品名是否使用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⑤计量单位、符号的使用是否达到要求;⑥图、表的翻译是否完整;⑦使用缩写或简称之前,是否注明英文或中文全称;⑧正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有无遗漏;⑨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亦需注意。细读阶段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找作者解决,编辑则不要花费过多时间纠结于这些问题,尽量学会调动译者,省时高效。细读阶段体现了编辑的加工功底,每个编辑应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此阶段的编辑技能。

除了对稿件进行加工外,编辑还应充分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包括内文版式、封面设计、封底文字、用纸、开本、装订等,这些都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编辑对图书质量的整体把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评估并引进原版医学图书,到选择主译并做好编前工作,再到编辑加工并整体把关,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在图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从“源头活水”做起,将质量控制理念贯穿于选书、做书的全程。

[1]张秋玲.浅谈大型译著的编辑技巧[J].科技与出版,2005(4).

[2]沈东山.论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J].出版科学,2006(1).

[3]王青,江娅.外版图书编辑流程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与出版,2007(3).

[4]苗唯时,岳璐.中耕阶段编辑的导演角色[J].科技与出版,2014(1).

[5]杨敏珊.在编辑规程若干条款中增强引进版图书规范的建议[C]//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编辑学会,2007.

猜你喜欢

译者稿件图书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图书推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