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纸媒校园板块的定位设计与发展思路
——以《铜仁日报·教育周刊》为例

2015-03-20尹嘉雄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铜仁报纸校园

尹嘉雄

浅谈纸媒校园板块的定位设计与发展思路
——以《铜仁日报·教育周刊》为例

尹嘉雄

如何拓展纸媒校园板块的办刊视野,办出特色和品位?本文从版面设置,报纸与学校互动等方面,以《铜仁日报·教育周刊》的定位设计和办刊策略为例,初步探讨校园板块在报业竞争中独出心裁,扬长避短的思路。

纸媒校园板块;传播形态;精准定位;互动发展

[作 者]尹嘉雄,铜仁日报社编委委员、周末部主任。

一、教育板块的办刊视野

以往经常提到的大众传播,现在正逐渐细分为小众化的传播形态,读者开始分层、分区,按兴趣、职业、爱好等不同自行归类。面对不同读者的不同期待,纸媒校园板块如何推陈出新,既与新闻版面的教育报道拉开距离,又能发挥纸媒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积淀的优势,办出特色和品位?笔者认为:可以对读者做出更精细的分层,向不同需求的读者供给“引领型”的报道,而非“迎合型”的报道,从而扩宽读者对于教育问题的视角,提升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为进一步激发读者思考创造空间。

我们的视野或者说办报思路陷入了一个误区,常常局限于学校教育。“教育到底指什么?”它当然不仅仅是指学校的教书育人。它应该是代际间的,至少是年长的群体对于少年儿童施加的各种指导和影响,使之茁壮成长。《铜仁日报·教育周刊》之所以要与正刊的教育新闻相区别,是因为《教育周刊》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形式,而且应该将一切与学生相关联的因素,都纳入《教育周刊》的办报视野之中,比如家庭教育,比如社会教育。

《铜仁日报·教育周刊》在创办之初,经过反复的酝酿、探讨和尝试,虽然一直在引导读者的参与意识,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时下,学校教育已倡导并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如果《教育周刊》的供稿渠道,仅仅是各个学校把学生作文收集起来投给报社,没有学生真实的声音和一线老师真实的感悟,没有家长和社会层面的参与,这份报纸不仅无法让受众解渴,反而会离读者越来越远。稿源供给的单一模式,不仅导致各板块的编辑思路模糊,层次不清晰,更是造成《教育周刊》难以扩大影响力的直接阻碍。

二、目标读者的精准定位

《教育周刊》原来的一版着重点在于主题策划的“引领性”,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质感的报道,拓宽读者对于教育问题的视角和教育本质的理解。这些主打稿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而是新闻的延伸。比如:4月13日《书是甜的,感觉很美》,3月23日《让“笼中鸟”展翅高飞》,等等。

在《教育周刊》的版面设计上,我们应该看清大众媒体读者日益凸显的“分众”趋势,毕竟关注“教育”的读者群,只是大众读者中的“小众”。但是“小众读者”在面对《教育周刊》时,依然存在不同的兴趣点,如果总让我们的读者阅读形式单一的“文字产品”,无异于主动放弃读者。

为此,《教育周刊》在具体版面的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分众时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对读者进行精细分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包括老师在内的大批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业内人士,还吸引学生、家长及其周围人群。

在选题同质化的形势下,《教育周刊》如何在内容上办出特色,受到喜爱?在寒暑假又如何做出有阅读价值的教育专题?教育领域还有什么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认为,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名言对我们办报会有一定启发,他说:“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确实如此,要读者明确地指出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对我们的报纸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这根本得不出标准答案。其实只要我们关注读者的精神需求,贴近目标人群的生活,加强独具特色的策划,《教育周刊》必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新闻报道有“四季歌”,办《教育周刊》也不能例外。开学、上课、放假……每年都是如此,话题的重复是对编辑素质的考验。能否精选观察视角,展开深度,直接决定报纸的成败。

《教育周刊》预期的读者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群体,但实际的发行渠道并未得到有效挂钩。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真正进入班级,或者传递到学生手中的报纸到底有多少?这个数字可以说非常之小。如果深究下去,一个必须解决而且十分迫切的现实就摆在了面前:发行工作怎样攻克庞大的学生群体,使《教育周刊》的预期读者真正成为我们的读者。

三、报纸发展与学校发展互相推进

从外地媒体的经验来看,建立小记者站当然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但以目前铜仁日报社的现状而言,各方面条件又很不成熟。在人力资源紧张、策划队伍缺乏的情况下,建立小记者站这种费力费时的事情绝不可能轻松完成。那么,《教育周刊》发行工作如何突围呢?教育部门的支持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门不能以强硬的行政手段帮助校园发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争取他们的宣传和推介,甚至进行深度合作。

从学校来讲,做好小记者活动工作以及报纸发行工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用好一份报纸,改进各个时段的语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体现语文学习的引领作用和工具性作用,报纸是最能突破教材局限和形式手法局限的,也对语文教学的最大补充。语文课本内容上缺乏时效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形式上活泼型不足,手法上忽视实践性,致使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由于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语文学习不好,自然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报纸增强新闻性和时效性,立足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发表习作的平台。

第二,用好一张报纸,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中,都注重文化外装饰,追求静态设计,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很不够。怎样使文化“动”起来,以文化人,报纸的育人功能就显示出来了。

(1)开发报纸资源,推进校园活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策略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方式,推动报纸的功能开发和利用。大多数学校都有校报、校刊,或者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将“读《教育周刊》”列入要求。当一些小记者成为各校校报的中坚力量,届时学校就可以逐步把读《教育周刊》和名篇佳作一起作为习惯形成教育的必要资料,这些举措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对社会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2)借助小记者社团活动创意,着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激活校园文化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小记者活动,不仅增加报纸的影响力,也解决了稿源紧张的难题。活动开展的经费,可以采取学生交一点、学校支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学校可以把对小记者工作的支持纳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中;社会捐助一点不单是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对小记者活动提供交通、场所等方面的资助;报社则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搭建沟通平台、宣传平台。

第三,用好一份报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一份好的报纸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提升作用,比如在校园开展“剪报”活动,注重学生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培养,“按主题剪贴”就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2)在每个学校的校报编辑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3)小记者参与采风,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学校的闪光点,增强了情感体验认知。

报纸在学生需要中定位思想,学校在报纸中吸取营养,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体而言,《教育周刊》首先必须拥有精良的内容,精细的版面和创新的排版方式,其次必须借助“外力”,提升报纸发行量,最后就是从小培养《铜仁日报》潜在的读者,保持并加强主流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将其引入固定读报的群体。

[1]樊丽萍.报纸专刊如何独出心裁[J].新闻记者,2013(3).

猜你喜欢

铜仁报纸校园
报纸
寻味贵州——铜仁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