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焕文运城盐池化工及技术演进研究*

2015-03-20杨小明

关键词:盐池运城盐业

王 坚,杨小明

(1.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6;2.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位于晋、陕、豫交界的山西运城盐池又称解池、潞池、河东盐池等,被誉为“中国死海”,是世界最早开发的盐池及盐产地,其产盐史达四千年以上[1],孕育形成了中华上古文明的最初格局,并在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诸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盐自古以来都为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传统科学等诸多领域所关注,围绕其展开的记述——“上自史传,下迄志书,旁及计臣奏章,私家著述”[2]——极其丰富,又因“盐池成自天然,品质纯净,储量丰饶,採取便利,当海盐井盐未经利用之先,人民食用所需,唯此是赖”[3],所以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构成了古代盐史研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随着20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引进与开展,社会政治的动荡变化以及传统盐业生产的技术守旧与封闭,使得运城盐池所产池盐在与芦盐以及地方保护下的土盐等其他食盐产品的竞争中逐步败退,生产萧条.盐池副产物中大量的芒硝等化工产品由于不被科学认识与利用,废弃堆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因处理无方而对附近空气、土壤及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和损害.民国时期,运城盐池走入了危急存亡的历史拐点,围绕盐池近现代化学工业化的科技研究也由此发端并逐步展开.

1 运城盐池近代研究的特点

当代著名盐业史研究专家、运城学院已故教授柴继光先生(1931-2012)曾在《关于运城盐池的著述考略》[4]一文中,将古今运城盐池的相关研究归为两种类型,即文艺类与论著类.前者的主体为从上古到清代文人所做的诗词文赋;后者则主要包括了宋、金、明、清的志书.关于从民国发端的近代研究论著,此文仅提到三种:1935年蔡国器所著《璐鹾纪要》、抗战期间曹焕文所著《西北盐池》以及1936年曾仰丰所著《中国盐政史》.其中,只有《西北盐池》从地质以及化学角度,对运城盐池的地理学成因以及硝板晒盐的化学原理进行了简单论述,其他两部都属于盐法、盐政等角度的探讨.为了详细探究民国时期有关运城盐池研究更精确的统计信息,本文参考《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5]与《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6]两部针对中国盐业史论著目录专门统计的著作成果,对民国时期盐史论著进行详细分类①分类标准按照《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分为:“综论”、“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5类.、校对和统计,结论发现:在1911-1949年期间,国内外共有正式出版及发行的盐史论著358部(国外著者41部,国内著者317部).其中,“综论”类101部,占比28.1%;“社会”类138部,占比38.4%;“经济”类98部,占比27.3%;“文化”类1部,占比0.3%;“科技”类21部,占比5.8%.而其中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仅8部,仅占到所有盐史论著的2.3%;同时,其研究角度全部属于“社会”及“经济”类,并未有专门对盐池化工科技进行的研究.②1934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印行《调查河东盐产及天然芒硝报告》,但因其属于非正式出版物,未选入统计目录;曹焕文《西北盐池》依据《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分类方式被归入“综论”类.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运城盐池的专门研究在长时期内并不多见.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论著则呈现出急速增长态势.③以论文为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数据库,仅以“运城盐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找到期刊、会议以及学位论文共324篇,而其中以化学、化工、地质、环境、生物等盐湖学多角度对运城盐池进行科学研究的论文有174篇,占比达到53.7%.

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是运城盐池产盐技术由传统到近代化工的过渡期,当时的中国盐史研究集中于盐务、盐法、社会、经济等方面,缺乏从技术——尤其是化工科技角度的研究;而对运城盐池的科技研究,则更属罕见.日本学者吉田寅在《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的研究状况》[7]一文中写道:

“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研究逐步兴盛始于1940年.其研究不外乎从法制的或社会经济的角度入手,有关盐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则微乎其微.在区域性的研究中,其重要课题则是山西的盐池与沿海一带的盐场.”

因此,彭泽益在1991年召开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致开幕词的相关总结,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刘华文教授《翻译诗学》一书的出版无疑是及时而可贵的。正如顾明栋(2015:vii)教授在该书序中所说,该书“精当地将翻译和诗学、中西哲学和美学、中西文论和语言理论、中国译学史料和翻译实践相结合,已初步构建成一个学贯中西、打通古今、理论联系实践的体大思精之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翻译诗学。”

“旧式的盐史研究,大多从‘盐法’和‘盐政’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财政税制和盐务的整顿及完善,来评说‘盐政’或‘盐法’的得失.这显然同适应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有关,至少没有摆脱其影响.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远远不够.即如盐业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和发明创造,乃至它们怎样出现……这许多重大的课题,不是谈论盐政就能解决和代替的.”[8]

自主活动测试仪:自主活动测试箱(30 cm × 30 cm × 27 cm),框架材料为铝合金框架,板材材质为医用有机板,箱盖上镶有白光灯、红外灯和红外线摄像头,通过SuperMaze行为视频分析系统完成小鼠行为分析。自主活动测试仪和SuperMaze行为视频分析系统均购于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此文极力呼吁社会关注运城盐池现状,早日开始化工业建设,改良盐务,开发盐池其他化工产品.

2 曹焕文运城盐池相关的研究与论著

曹焕文(字明甫,1900-1975)是民国及建国初期山西工业最重要的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最早关注运城盐池化学工业化、提出盐业整顿及化工产品开发计划,并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呼吁、研究与实施的学者.他于1919年起留学日本,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前身)电气化学科.192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山西火药厂技师、工程师及厂长等职.出于对火药原料氯酸钾的生产需求,曹焕文将目光聚焦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被当作“弃物”的化工产品上.[9]1932年1月10日,被称为“近代山西工业母体”的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备,下设筹备机构共5组,筹备委员12人.曹焕文作为委员之一出任化工组组长,后任工业处处长,[10]“担负山西化学工业建设之责”.由此以后,他作为工业建设带头人、化工专家和实业家,开始了六、七年对解池的潜心研究.

近十年西部地区非遗保护措施与发展趋势(2007—2017年)………………………………………………………… 李 萍(5/53)

(1)利用低阶元P1b-P1-P1并行求解((uh, i, Bh, i),ph, i)∈Xh×Wh×Qh满足

1934年7 月,曹焕文再赴运城考察并作《整顿潞盐计划书》,其中特别强调应着力研究“化学工业用盐”、“堆积如山”的“副产芒硝”和“苦汁内钾素”等盐池内化工产品:

从目前社工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借助政府的资源促进社工组织的成长和发育,就当下而言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如果双方的依赖关系不对称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得到弥补,那么双方的互动关系势必不平等。现阶段大多数社工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正处于这种非对称性的依赖。因此,有部分社工组织为了获取政府的资源支持,把自己的部分自主权让渡给政府,进而影响了社工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河东盐政汇纂》(卷之一·鲜池)内“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力.李唐以后,有制畦浇晒法”的观点,是将解池畦晒技术与之前原始的“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割裂.这显然是以“是否假借人智”来区分生产方式的简单的二元分类法,即:“垦畦浇晒”是人的发明,而“天然结晶”则全恃天工,没有人类技术的创生与介入.与之不同地,上述曹焕文的考证与结论最早提出技术发展的“循序渐进”观点,即二者之间并非绝对明晰地割裂,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跃等而进”的.“垦畦浇晒”是公认的运城盐池独特的晒盐技术,然其“独特”之处既非“垦畦”,亦非“浇晒”.它是古人利用天日、南风以及硝板上卤水化学变化等逐渐总结形成的产盐技术经验的综合,其技术关键是化学除杂;[16]初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工畦晒,只是垦畦浇晒的“萌芽状态”[20].由于解池卤水中包含硫酸镁(MgSO4)与芒硝(Na2SO4)等产盐杂质,萌芽期的畦晒技术既未能认识杂质及硝板的化学本质,也不可能利用溶解度、饱和度等概念,以及利用硝板化学变化原理将杂质与食盐分离,从而导致所晒之盐仍然味苦而质差.硝板制盐以及“咸淡水搭配”技术的出现,正是古人为提高池盐纯度以改善盐质,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取得的技术突破.

结合如上统计与论述,本文认为,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运城盐池研究由社会角度到科技角度的过渡时期,除去时代的诸外史因素,必也存在内史的原因,即投身运城盐池近代化工业研究的先驱学者,为后来的研究做出了先行性努力和奠基性贡献.

2014年,国家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其中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其主要职能就是为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提供服务,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机整合组织单位实践中的财务活动以及业务活动,进而发挥出规划、决策、控制等多方面的价值。与此同时,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构建起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将其作为强化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决算分析与评价的重要途径,从而进一步深化国家的会计改革,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进而使得会计制度与会计实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此外,1935年1月曹焕文又著《化学工业进行步骤说明书》[11],分酸碱、电气化学、油脂等共10种工业类别、32项事业进行分别说明,其中涉及运城盐池为“酸碱工业类”中的3项(即“运城盐业”、“河东制碱”、“硫化碱制造厂”)以及“电气化学工业类”的1项(即“电解曹达及盐酸加里事业”),呼吁“改良盐法,改进(食盐)品质”,提出可在河东生产工业用碱的若干方式,以及运城盐池可供给硫化碱、苛性曹达与漂白粉等生产的主要原料,建议设立“河东盐业研究所”及“碱厂、硫化碱厂”,并身体力行,“自己在西北实业公司建设一小规模硫化碱炉,加以研究,成功后又于(西北)窑厂造一大炉,以期社会之需.”[9]38

关于垦畦浇晒的兴盛时期,盐史研究一般论定其始于唐朝.但初级到高级技术的转变,关键在于晒盐时对卤水过滤除杂的实现,这必然发生在古代化学理论与实践大进步的时期.曹焕文因此将目光聚焦到我国古代炼丹术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拙文《曹焕文与中国火药史研究》[21]论述了曹在20世纪20-30年代专门针对中国火药史进行的研究及成果,其中特别论述了他对中国火药起源的年代考证结论:炼丹术大兴的“魏晋之际是火药发明在技术上最可能的时期,南北朝则是这一技术‘公表于世’的时期”.因同为中国古代化学相关问题,在研究运城盐池晒盐技术演进时,曹将火药的发明与之发生了关联,并对苦盐除杂的化学应用进行了分析:

抗战爆发后,曹焕文随西北实业公司南迁,担任成都、西安公司工程师、重庆中华大学理学院教授、自贡市中央工业试验所盐碱实验场工程师兼副场长等职.利用抗战的几年时间,他辗转四川各盐场,凭借之前在运城盐池调查研究产盐技术的经验,静心专事研究井盐及盐副产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急需之钾盐的提取和利用技术,取得特别的成果.①有关曹氏从解盐生产技术中受到启发,运用于井盐提取钾素并发明“二次分段溶解法”的技术贡献,笔者另作拙文《曹焕文与运城盐池古今科学研究的范式变换》(拟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6期)进行探讨.

二是企业环境影响评价虚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尽管有了“三线一清单”和地区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初步把关,一些落后的产业被卡在门外,但是一些地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被政府以简政放权的名义,在时间上和程序上放水,审批质量堪忧。有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表一天内审批,而在一些地方,科技支撑明显不足。经过调研发现,全国市县两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技术支撑力量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其效果。为此,环境保护部在2017年下半年开展对地方环境影响评价的督导,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想彻底扭转轻视环评的现象,还得继续努力。

1940年他撰写并发表《西北盐池纵览》②后发表于《北方经济》1940年第1卷第3期.一文,总结其考察过的包括运城盐池在内的西北诸盐池生产现状,提出改良呼吁;与此同时,作为教授,曹在传播盐池科技与文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曾多次进行公开讲演和授课,力图“启发”盐商与社会,繁荣盐化工业.1945年由“说文社”代为出版印行的《西北盐池》,[13]在当时四川自流井及其他盐产区流传甚广,影响颇大.[9]38著作全文约9000字,共9个主要章节分述了西北盐池的价值、历史成因、分布情形等.除去以独特的“硝板晒盐”技术为特点的运城盐池外,文章还在遍布西北广袤区域的50多处盐池中,择取最它盐产区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3处(吉兰泰盐池、杭锦旗盐池和青海池)做了分析简述,该文也成为曹氏盐业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尽管曹焕文对池盐的研究视角扩大至与井盐的比较以及整个西北,但其核心和精华仍是运城盐池,其理论代表作,也非其数十年研究与建设经验的盐业化工及盐史代表作——《运城盐池之研究》莫属.该著作创作于1945年,自1947年1月1日起在《西北实业月刊》(下称《月刊》)以连载的形式分期发表,历经2年时间,分载5卷20期.1948年9月1日的《月刊》第5卷第2期是其连载的终结,虽然该期文后标明“未完”,说明全文并未刊登完毕,但由于战事及其他原因,《月刊》很快停止发刊③1949年2月1日第6卷第1期后结束发刊.,这部运城盐池的重要研究著作也再未继续发表续文.④笔者在对曹焕文先生的女儿——现任太原市科协副主席曹慧彬女士的采访过程中,获悉《运城盐池之研究》曾有完整原始手稿的留存,但遗憾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外借学术参考,原稿暂时遗失,有待进一步搜寻.本文蒐集了《运城盐池之研究》发表于《月刊》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这部著作仅已出版文字,就已达14万余字;此外,文中另配有插图36幅,表格200例.全文分10编37节80项,研究论述了运城盐池地形、水源、地下矿脉等的形成及发展历史,运城盐池从上古至近代晒盐技术的变化演进,以世界代表性盐矿、盐湖以及四川自流井盐井与运城盐池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用化学方法对盐池卤水成分进行了鉴定,科学分析其与气候的关系;由对畦晒咸水钩配“甜水”的原理探索,进行“卤水自然变化及降低浓度的研究”;系统研究了硝板的化学成分、成因、硝板晒盐法的化学作用以及其科学利用的工业计划.鉴于运城盐池著名的防水工程,著作从历史、地理等角度入手,对“疏水河渠”、“拒水堤堰”和“护池泄水滩”进行理论梳理与解释.

可见,《运城盐池之研究》是一部完整的运城盐池科技研究专著.限于篇幅,此处仅择其对硝板相关的两点研究,即可管窥其对运城盐池现代科技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运城盐池古有大、小池之分,大池指地处古安邑段的盐池,小池即“女盐泽”.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有对小盐池“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的记述.曹焕文在《运城盐池之研究》中对此也通过亲历山西清源县生产白盐的场景的描述[19],佐证了已然滥觞于北魏时期的小盐池的畦晒.而这种技术的出现,则可推断在春秋战国应已开始,至汉代就已“通行为平凡之事实矣”[19]76;对于大盐池,由《水经注》所载“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可见,其成盐机理尚处于典型的“天然结晶”阶段.究其原因,曹氏分析畦晒技术的实现,非极端严格之条件不可得:“多雨地带不相宜,渗水地质不相宜,必须风力适当干燥合宜,方可利用天日蒸晒.”[19]74,从而认为大池不得畦晒,是因缺乏水利以杜绝洪水侵害,没有可以规则利用的晒盐卤水.[19]72

其次,关于硝板的化学作用.曹在《运城盐池之研究》第九编中总结提出了硝板的三个特别作用[17]:“化学变化作用”、“吸热保温作用”以及“助长晶析作用”,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探讨.通过对“化学变化作用”的研究,根源性地解释了苦盐除杂的全部化学变化;“吸热保温作用”则将硝板透热度与运城盐池晒盐“热传导、对流、辐射兼而用之”的复杂特点进行了深入论述;“助长晶析作用”是以晶体学理论对食盐结晶过程的几何性质、物理组成、化学结构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由于这三个作用在解释运城盐池硝板晒盐独特生产方式方面的重要意义,曹的理论研究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的相关研究.例如,柴继光对曹焕文硝板作用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作了较大篇幅和较完整的引用;[16]62陈惟同、张正明等学者也在相关研究中借鉴或承认了曹的研究结论.[18]

3 运城盐池产盐技术演进研究

首先,关于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运城晒盐,必须依赖硝板.晒盐时硝板上所发生的种种化学变化,是现代运城盐池化学研究的重点,而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又是最基础的重中之重.曹焕文曾在30年代即在运城盐池对硝板成分进行过实地考察与取样分析,并送至日本东京工业试验所进行鉴定[14].通过对多份硝板样品化学成分的比例进行对比与研究后,他第一次提出:运城盐池硝板的化学成分为“白钠镁矾”[14]18.这是运城盐池研究史上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至今仍是学界对硝板成分普遍接受的定论,例如:“解放后,经轻工业部盐源勘探队、山西省地质局214队、216队等单位先后在运城盐池进行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15],探得“沿盐湖分布”的17个硝板矿体中最大的3个矿体矿物“主要为白钠镁矾、芒硝、无水芒硝、钙芒硝及石盐”[15]175;柴继光也曾将曹焕文的“硝板成分分析表”及鉴定过程进行引用,并使用“山西省214地质队”1987年对白钠镁矾成分鉴定的“勘探报告”结果与之进行了对比,对曹焕文的硝板成分研究给予肯定.[16]

……潞盐晒法虽古,然自古迄今,殊少改变,其制盐一切工作,多不适于今日科学进步之时代.……本省十年建设计划,逐渐实行,各化学工厂次第兴起,而碱及各种副产物为化学工业重要原料,非先期研究,恐不足相辅以成,且同蒲路明年即至运城,煤炭问题瞬将解决,时机已至,不可失也.[9]37

综上所论,“垦畦浇晒”可以分两个渐进形成的技术阶段来认识:以开垦畦地晒盐的初级技术(“初级畦晒”),以及以利用硝板和咸淡水搭配原理除杂晒盐的高级技术(“高级畦晒”),二者都是以畦地和太阳热能的利用为基础的天日晒盐技术.

止水位置自上而下分别设在∅244.5 mm技术套管与∅139.7 mm生产套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取水段上部,具体深度为1559.34~1575.08 m。

1932年11 月至1935年1月,曹氏依据自己“对潞盐整顿、运城盐池改良”所实际参与的工作,陆续撰写和发表专门针对运城盐池的“建议、调查、整顿、宣传”性论著8种,并整理为合集《河东潞盐盐务丛集》.[12]

1932年8 月,在亲赴运城盐池实地考察后,曹撰写并发表《整理运城盐池盐务私见》④后发表于《中华实业季刊》1934年第1卷第1期.一文提交当局,表达自己对盐池生产所遇症结的研究观点以及整顿盐务、建设工业的建议.在文中他重点强调了盐池副产硝板的利用愿望,认为过去“硝板堆积如山,废弃满地,利用无术,除去无方,不能不说是暴殄天物,也可说是人事未臧”,从而提出“以绵薄之力,宣传提倡,使社会人士、技术专家深切注意外,个人亦实行作技术之研究,企图以科学之力,化无用为有用,用人力以夺天工”的愿望.

著者研究中国火药之起源时,发现中国化学之开始,发端于医药,而化学之进步,则孕脱于中国之炼丹术.盖炼丹术发端于汉代而盛于魏晋,……炼丹术系研究物质变化、药物性能,……而化学药品之性能亦逐渐认识清楚,……所以魏晋南北朝之后,到及隋代而火药杂戏出现于世,并非偶然.食盐本为化学制品,而其生出又与各种杂质相伴,如芒硝、硫苦等有不易分之关系,非将此种杂物之性能清楚及其分离结晶之精细操作,而后方能做成质佳之盐.……但是炼丹术发达之后,药物之学进步,化学亦随之大形发达,而制盐术为化学操作之主要者,当然可能随之而较前进步,而将上代之苦盐,用化学之方法可能改善为质美之物矣.[19]77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涉及点、线、面各类型,治理措施的占地面积大小不一,对遥感卫星数据的性能指标,尤其是空间分辨率要求较高。米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空间信息丰富,小流域地表要素以及21项综合治理措施的识别清晰准确。

通过如上对炼丹术兴盛导致古代化学大形发达的精妙论述,曹焕文深刻意识到:魏晋南北朝炼丹术之发达,为不论火药起源还是池盐生产技术的突破,都提供了极大的历史可能性.解池著名的防洪水渠——姚暹渠修筑于隋代,结合本文上述畦晒技术出现的前提——防洪水利,曹氏一度推测其目的即为了实施解池垦畦浇晒的盐业生产[19]77.只因隋代文献未出现相关记载,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有对解池畦种时“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的记录①《史记正义》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河东盐池是畦盐,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即畎池中水上畔中,深一尺许,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及暮则呼为畦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张守节的这段记载“虽然短短数行,然深得要领,为我们考证制盐方法极宝贵之根据也”,至今一直是研究唐代垦畦浇晒技术利用咸淡水搭配原理,滤除硫苦等杂质而改善盐质的重要的古代文献证据.,证明畦晒在唐代应“通行已久”,人们对“畦晒之办法亦彻底明了,更对制盐方法之进步亦知其程度矣”,因而只能以唐考为畦晒兴盛之时期.[19]77总之,曹焕文对运城盐池晒盐的技术演进,持“发端于魏晋而成于唐代”的观点.

畦晒的卤水自古取自“产盐之母”的黑河,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黑河遭洪水淤塞后,畦晒的卤水来源受到了毁灭性断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东场商人发明“滹沱”取卤的方法;光绪初年(1875年),盐井出现在运城盐池中.[22]从滹沱或盐井中直接取出的卤水,同样需要灌入畦地中进行蒸发、过滤与结晶,池盐生产的工序较前变得更加精细,而垦畦浇晒技术,源于魏晋、成于唐而盛于宋,历经明清,一直蕴藏于经验科学的传统晒盐技术之中,直到民国时期曹焕文运用东西各方之学,从运城盐池产盐技术发展史中剥离出古代科学之精髓,更运用现代科学以揭开产盐技术之原理.技史角度对运城盐池进行研究的第一步.曹焕文在这些重要的考证中,不仅对运城大、小盐池产盐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创始性地进行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炼丹术发达而引起的中国古代化学技术突破的分析,将同属化学领域内的火药与解池畦晒的起源问题联系在一起,为科技史上两个颇具难度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及有理有据的理论论证.②张正明在“古代河东盐池天日晒盐法的形成及发展”(《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一辑)中也有非常类似的观点表达:“为什么盐池的人工利用天日晒盐法萌芽于南北朝呢?我想这和那时炼丹术有些关系.这种炼丹术虽然是方士、道士之术,但炼丹术的发展涉及到化学变化和人们对药品等物质性能的研究.池盐原本是化学变化形成的物质,利用天日晒盐,其目的是把与盐共生的芒硝、硫苦等物质分离出去,生产出味美质高的食盐,所以这种新生产方法的产生,不能不受那时炼丹术发展的影响.”根据这篇文章对硝板于晒盐作用的三点分析(第117页),以及此处对天日晒盐法起源于南北朝的推测,可以看出其似乎受了曹焕文在40年前研究的影响.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能详尽探讨曹焕文对运城盐池防洪系统、地质、矿藏等方面的研究.但通过他开创性的探索与突破,运城盐池数千年盐生产史中被“经验科学”“不经意”利用的科学原理逐步得到呈现,进入了现代化学工业研究的视野中来.

特别要指出,曹氏的研究毕竟仅靠一己之力,完全缺乏参考与协助.他曾写道:

硝板晒盐,在世界上恐只运城一处,允称独一无二,故无先例可援,又无成法可循.若欲将硝板晒盐作用彻底清楚,唯有中国人自下苦心,方克有济.因外国学者未曾遇此事实,致脑际不会发生此问题,……故今日硝板制盐之资料,可称为一点也无.著者研究此问题之时,曾将欧美之化学拔萃杂志(Chemical Abstracts)逐期检阅,再四番弄,以期得点资料,但是一点也找不到.又曾向各盐碱书及各化学书中检寻,还是得不到一点……[17]17

在其所处的时代及历史时空下,虽用几十年时间“详细考察、绵密研究”,但限于诸多现实条件与原因,其部分研究未必可达到现今科学研究的精度与高度.但曹焕文对运城盐池化学工业研究所做出的诸多理论奠基工作,对于当代科学技术史、盐业史等相关研究,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4 结语

在运城盐池古今科技研究过渡与转换的初期——20世纪40年代,曹焕文潜心于用近代科技解释蕴藏于古老的制盐技术中的科学内涵;作为山西近代工业的主要建设者之一,致力于将解池副产品开发利用的纳入化学工业计划之中,为盐池科技研究及近代工业的起步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同时,也对解池生产技术的演进史进行了突破性考证,于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提炼出与晒盐技术相关的记载,将从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原始利用,到人智进步、开垦畦地的初级晒盐,再到化学发达、技术突破的高级畦晒,以及基于季节气候的畦种技术最终形成的数千年产盐技术演进史,完整地呈现在后来研究者目前,迈出了以科

[1]郑绵平.论中国盐湖[J].矿床地质,2001,20(2):181.

[2]陈信卫.《盐业史研究》序言[J].盐业史研究,2003(1):8.

[3]袁见齐.西北盐产调查实录[M].(民国)财政部盐政总局,1946.

[4]柴继光.关于运城盐池的著述考略[J].盐业史研究,2004(2):30-33.

[5]陈然.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吴海波,曾凡英.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M].成都:巴蜀书社,2010.

[7](日)吉田寅.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的研究状况[M]//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586.

[8]彭泽益.中国盐业史研究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J].盐业史研究,1990(4):73.

[9]曹焕文.运城盐池之研究(未完)[J].西北实业月刊,1947,1(6):35.

[10]王坚.西北实业公司科学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1:5-7.

[11]曹焕文.化学工业进行步骤说明书(附表)[J].中华实业月刊,1935,2(7):66-73.

[12]曹明甫.河东潞盐盐务丛集[J].中华实业季刊,1935,2(1):131-224.

[13]曹焕文.西北盐池[J].西北实业月刊,1946,1(2):8-15.

[14]曹焕文.运城盐池之研究(续)[J].西北实业月刊,1947,2(3):16.

[15]山西省二一四地质队.山西省运城盐湖矿产地质概况与开采利用现状[J].青海地质,1983(3):170.

[16]柴继光.潞盐生产的奥秘探析[J].运城高专学报,1991,3:119-120.

[17]曹焕文.运城盐池之研究(续)[J].西北实业月刊,1948,4

猜你喜欢

盐池运城盐业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映像畜牧业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