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地理学对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指导价值初探

2015-03-19张明波

传媒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纪录片人文

文/张明波

纪录片在我国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近几年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颇有收获,部分精品还引起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其中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承担着塑造地域形象、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扩大国际文化传播等功能。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等纪录片,不论从创作角度还是社会价值角度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纪录片已经摸索出适应受众需求的一些特殊规律,并且在制作技法上也逐步趋于成熟。这些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成功的背后,受众常常可以看到人文地理学的身影。

一、目前是我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历史机遇期

受众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喜爱人文地理类纪实影像,这个现象在各国纪实影像产品的发展历史中有据可依。例如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受众十分青睐人文地理类的纪实图片与纪实文学,著名的美国杂志《国家地理》正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受众的生活趋于丰富,开始有了想获得更广阔视野的需求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推动了人们对人文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与关注。而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对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表现愈加强烈,这种趋势也在高度催生受众对人文地理类知识的浓厚兴趣与关注程度,近几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从现实层面上来说,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正面临着具有潜力的历史机遇期。

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本身来说,它是纪录片中趣味性较强的类型,受众容易接受,容易从中获得知识和娱乐。我国幅员辽阔,在近似欧洲面积的国土上,生活了世界近1/5 的人口,具有多人口、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显著特点,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人文地理文化内涵极大丰富,具备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国外相关类型的纪录片对我国人文地理文化的描述并不多,从竞争压力来说相对较小。

二、寓教于乐的纪录片品格需要系统的分析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仅从学科的字面释义就可以明确的看出,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强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而对纪录片创作来说,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无法忽视的最主要任务。它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关乎纪录片的创作方向的厘定,关乎介绍内容层次的分布,关乎检验的标准。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分析体系,人文地理学完全可以承担该任务,进而提高纪录片创作的品格,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创作提升到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的层面创造了条件。

从最广泛的意义去看待纪录片,笔者比较赞同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所下的定义: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特定的艺术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这个定义也被国内外的纪录片研究学者和创作者所认同。在这个定义里,如何理解人类生活是纪录片的本质,而在这种理解行为中,是否具有创造性是纪录片的品格。创造不是凭空捏造,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主观的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由此可见,创造的特点是探索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思考性劳动。纪录片在某个层面来说承担了如何将抽象的系统概念以可见的形式通俗的向大众解释的任务。人文地理学是纪录片需要考量的其中一种系统概念。而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严密性的特点,也使得纪录片这种创造性劳动具有了更高的探索价值。

人文地理学归根到底,是研究社会的空间组织与人与环境的关系,从研究的切入角度来说 主要是通过空间概念去进行组织研究,虽然,这并不是全面的对人类利用自然活动的研究,但是该体系也足够庞大,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就是时间与空间组成的,空间变化附加上时间变化的因素即为历史。纪录片在思考自己定位时理所当然的需要融入历史的概念,但是时间变化的附着物——空间,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如何采集、如何组织,这一系列活动同样需要切实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人文地理学虽然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是这门学科同样具有非同一般的活力,并越来越多地成为其他社会学科的基础性证据,人文地理学作为专门以地理作为思考基础,试图阐述地理对人类影响的学科,必然会随着其他社会学科的进步而进步。这同样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持续性的支撑。

三、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借鉴

纪录片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是影像,这就注定了纪录片必须以空间作为采集的最基本条件。而人文地理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基础同样是可见其形的空间物体。

如何理解空间,人文地理学提供了一条特殊的捷径,人文地理学核心概念“景观”,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景象,不同的地貌、时间、人文会构成不同的景观,如自然状况、社会风俗、城乡风貌等。可见景观首先是自然景观,然后是人文景观,所谓人文景观即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改造与影响,而人文景观的界定又受到了观察方式的影响,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人文景观可以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术语解释的变迁,完全可以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在如何思考理解自己所看到的地区风貌背后所具有的含义。

这一思路丰富了纪录片创作者对空间的认知高度。譬如梯田是人类为了在山地生存而对山地进行改造的劳动结晶,从这一点来说固然是褒义的,从另一个更具有发展性的立场来说,梯田并不是一种适合现代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农业的景观,梯田所代表的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已无法与现代机械化农业相媲美,必然会被淘汰。再换一个角度,梯田所代表的手工农业的方式,也许又是对现代机械农业之外提供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一种补充。那什么是梯田?从多个角度,多个立场出发,就能极大地丰富纪录片创作者的视野,而且,多个角度与多个立场互相之间所包含的共性与矛盾冲突,又为纪录片增加了内在的故事性,纪录片的可看性也提高了。从“景观”这个术语的变迁来说,节点还是人类活动,我们人类活动有过去、现在与将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下,同一空间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假如没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综合思考的视野,以及系统化加以展示的决心,那么其社会价值肯定会打折扣。

地理学者科斯格罗夫在提出社会自然互动时,明确指出了“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而是根本上的两者在生产过程的关系控制着社会组织。”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认为,自然与技术并不是割裂的,我们对自然的控制显然和生产是紧密挂钩的,从这个角度切入理解,打破了一些人对所谓“原生态”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把受众对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带到一个偏颇的方向。人类必然要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原生态”的重视固然是取舍之间需要考量的一个环节,但并不是全部的任务,“原生态”之所以能够保留,是因为技术的极大进步,使得人类可以有选择利用自然而不必以破坏性的方式获得资源,一些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在这点问题上的立场是不明确的,甚至是相反的,将技术与自然割裂并简单地将其对立起来。

人文地理学很多研究是可以直接运用到纪录片的策划中的,在我国热播的纪录片中,《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纪录片引起不错的反响,假如从人文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我国的热播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有比较浓厚的“敬地情结”的人文传统。

“敬地情结”指的是人对自然界和地理空间的认识而产生对它们的深切敬重之情,也可以指人对自然空间(陆地、水中)的依附之情。《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在于它是以食物这种最直接、最直观的人类改造自然以期获得生存的产物来作为切入点,找到其中因为自然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其实质是利用自然之物的不同方法),然后找到其中的共性,并将此共性上升到华夏民族共性的层面。

而“敬地情结”在其中的作用是食物本身就是自然产物,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农耕历史,有世界上最全面的农耕文化,虽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快速地城市化起来,但是农耕文明的记忆依然是非常明显的存在的。因此,但凡“敬地情结”比较浓郁的纪录片在当下的播出,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再例如《远方的家》《走遍中国》等此类型纪录片都比较成功。

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创作而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极大借鉴意义的学科,它的概念与思路具有直观性,本文仅从人文地理学对纪录片创作的价值角度进行了非常浅薄的表述,而对于我国纪录片工作者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创作出更多具有思辨性的纪录片的确是需要不懈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纪录片人文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人文绍兴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