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腐败应当标本兼治

2015-03-19朱鸿军

传媒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腐败制度

近些年新闻腐败案件频频曝光,《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敲诈勒索案、辽宁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涉嫌严重违纪案的余波未平,2014年又相继出现中央电视台的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制片人田立武、主持人芮成钢、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等接连被检察机关带走,21世纪网特大新闻敲诈丑闻和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副总裁陈东阳、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乐冰等被批捕。新闻媒体被誉为社会的良心,本应成为廉洁的楷模,如今却成了腐败的重灾区。如何铲除新闻腐败这一毒瘤,形成风清气正的新闻行风,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切的一大热点问题。结合当前中央纪委的反腐经验和新闻行业的特殊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对“新闻腐败”进行标本兼治。

掀起新闻行业的反腐风暴,“老虎苍蝇一起打”,让新闻从业人员“不敢腐”。

新闻腐败的根本治理当然最终须靠完善的制度来实现,但在新闻反腐制度尚不健全,各种新闻腐败行为难以遏制,甚至某些腐败做法——如收受“车马费”已成行业潜规则的情况下,便需要以治标为切入口,突击反腐、强力反腐,形成新闻反腐的高压态势,快速形成新闻从业人员“不敢腐”的氛围。之后,借助这种良好的氛围,较为完善的新闻反腐制度便可顺势而为地被推出和推行。为此,新闻行业也可学习当前中央纪委的反腐做法,“老虎苍蝇一起打”,主动掀起新闻领域的反腐风暴。所谓“打老虎”是指,以中央级新闻媒体和有影响力的地方新闻媒体为反腐的重点媒体,揪出一批有身份、有地位、有影响,腐败行径恶劣的害群之马。所谓“打苍蝇”是指,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级普通地方新闻媒体的新闻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借鉴“中央八项规定”的做法,出台并在各新闻媒体公布新闻行业中的具体规定,着重对收受车马费、午餐费、劳务费等大家习以为常的不正之风进行制止,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和媒体,及时处理并以实名方式向社会曝光。总之,要在整个新闻行业形成“人人不敢腐”的氛围。

优化新闻反腐制度,着力紧抓制度的落地,让新闻从业人员“不能腐”。

我国已初步搭建了治理新闻腐败的惩防体系:第一,主要通过新闻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和专业职称制度、新闻记者证制度、新闻单位采编岗与经营岗严禁混岗等制度从源头来预防新闻腐败的发生;第二,除通过散见于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中的各种处罚之外,还专门设计新闻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如《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高发腐败行为严惩,如《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高发腐败领域重点监控制度,如《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等制度来惩治新闻腐败行为。

但现有制度存在三大突出弊端。首先,存在着管理死角,特别是没有将广大互联网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纳入既有的管理体系中。其次,一些先进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如第三方监督制度,实践证明该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施行并行之有效,我国正在尝试该制度,如设立新闻道德委员会,但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及时推广。再次,也是最突出的弊端,制度没能很好地落地,如新闻记者证制度,从新闻管理部门违规案件的统计来看,绝大部分的违规案件都是由没有记者证或临时聘用人员所为,但实践中,一些新闻媒体却故意不及时给符合条件的新闻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甚至有单位将能否申请记者证变相成为奖惩采编人员的一种手段。最后,虽然国家三令五申采编岗和经营岗必须分开,但仍有为数不低的新闻媒体依然我行我素,采编人员有广告任务,广告人员也有采访任务。此外,国家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配合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建立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的记录档案,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经常遭到相关责任方的拖延或隐瞒。

总体来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现有的新闻反腐制度,另一方面还必须下大力气将制度真正落地,制度设计再精巧,但若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就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而且还会大大降低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此外,为解决制度执行过程中现有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人手不足、精力有限的问题,可完善正试点推行的新闻道德委员会制度,赋予该委员会更多监督职能,壮大新闻监督的力量,让每家新闻单位都在其媒体显著处公布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腐败行为的举报联系方式,加大新闻单位的监督力度、自查力度。新闻反腐制度先进了,并得以切实执行,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自然便“不能腐”。

坚定新闻职业理想,改善生活工作境遇,让新闻从业人员“不想腐”。

如何将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敢腐”“不能腐”的被动行为转变为一种“不想腐”的自觉行为?坚定其新闻职业理想、改善其当前生活工作的境遇非常重要,前者是从价值观层面筑起抵制腐败的防火墙,后者则从精神和物质层面减少腐败带来的诱惑。

怎样才能坚定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呢?展开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很有必要。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以统一换发记者证为契机,为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发动并监督全国新闻单位通过自学教材、专家讲课、收看影像等方式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了首次记者“国考”。现今,从全国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新闻单位反馈的材料来看,这种成体系、高质量、严要求的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藏新闻出版局的反馈材料说道:“通过培训教育,许多采编人员认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只有大家共同起来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才能建立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挡风墙,永葆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本色。”调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属报刊得来的反馈是:“通过培训,学员提高了对打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行业痼疾的自觉参与意识,认识到近来出现的《新快报》陈永洲事件等有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对行业造成的巨大危害。”光明日报社反映:“采编人员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希望在国家层面经常组织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与考试”。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待遇水平低、升迁空间狭窄、工作压力大已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反映最多的心声。如此的生活工作境遇也是一些新闻工作者腐败免疫能力降低的重要诱因。如何改变现状?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广大新闻媒体得设法多创收,并适时增加员工的收入待遇,正如《华夏时报》总编吕平波所说,“多创收,报纸人才能静下心做内容,完成新闻理想”。其次,应拓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上升通道,通过与收入待遇挂钩的方式,适度增加职称分级和非领导岗位职级,设立诸如“首席记者”“杰出记者”“终身优秀记者”等荣誉职位,避免纷纷挤占有限的领导职务“独木桥”,使每位从业者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预期,找到自己能够实现的上升通道。最后,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切实履行国家带薪休假制度,尽可能使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松弛有度。

如何将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敢腐”“不能腐”的被动行为转变为一种“不想腐”的自觉行为?坚定其新闻职业理想、改善其当前生活工作的境遇非常重要,前者是从价值观层面筑起抵制腐败的防火墙,后者则从精神和物质层面减少腐败带来的诱惑。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腐败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