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护理

2015-03-18陈兰玉刘腊根赵云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脱机危象肌无力

陈兰玉 刘腊根 赵云

(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 南京210009)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护理

陈兰玉 刘腊根 赵云

(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 南京210009)

目的 总结5例胸腺瘤伴有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术前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予心理护理,加强心肺功能锻炼、用药指导等方面的准备。术后做好病情观察 ,呼吸道管理。结果 本组5例患者中1例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5例患者于术后10~30 d治愈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病情观察; 围术期护理

Thymoma; Myasthenia gravis; Illness observation; Peri-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胸腺肿瘤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是纵隔常见的肿瘤之一,患者常有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症,如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而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的横纹肌易于疲劳,这种无力现象是可逆的,经过休息或给予抗胆碱酯酶药物即可恢复,但易于复发[1]。目前,胸腺切除仍是MG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特别是合并胸腺瘤的MG,手术愈早效果愈好,可以减少恶性胸腺瘤的并发症,也避免了长期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2]。我科2013年1~12月共收治了5例胸腺瘤合并MG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我科共收治了5例胸腺瘤伴有MG的患者。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0.4岁。主要临床症状:1例患者仅有双眼睑下垂,3例患者除有双眼睑下垂、伴全身乏力、活动后更感疲劳,晨轻暮重,休息后好转;1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伴语言交流费力,偶有饮水呛咳。5例患者入院前均以胸部增强CT和MRI扫描检查证实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收治入院。其中1例患者行前纵隔穿刺组织病理报告示:侵袭性胸腺瘤C型,CT检查示:胸腺肿瘤包绕血管,无法手术,先行环磷酰胺加长春新碱加表阿霉素加顺铂联合方案辅助化疗1周期,以缩小病灶。除1例患者未服药外,其余4例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均口服嗅比斯的明或新斯的明药物治疗。

1.2 手术方式 5例患者手术均采用全麻和经口双腔气管插管。按胸腺瘤的大小、性质和部位,4例左前外侧切口,1例胸骨正中切口。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切除全部胸腺肿瘤及前纵隔的所有脂肪组织,切除受累的胸膜、心包或部分肺组织。术后病理示:2例胸腺瘤B1-B2型,1例胸腺瘤B2型,1例胸腺囊肿,1例胸腺瘤C型。手术时间1.05~5 h。

1.3 结果 5例患者治愈出院,出院后肌无力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仍需继续服药治疗。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及时全面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详细告诉患者本病的病因、临床过程、治疗效果,只要配合治疗,避免诱因,预后较好。介绍同种疾病治愈后情况,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1例患者因语言交流困难,为其提供笔和纸交流工具,指导患者采用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2.1.2 用药护理 提醒并督促患者严格按时、按量服用抗胆碱能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如果漏服不可一次服用双倍量,否则会出现毒性反应。避免因服药不当而诱发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掌握适宜的服药时间,抗胆碱酯酶药物一般在饭前30 min 给药,以缓解咀嚼无力症状,鼻饲患者应饭后30 min给药,以免影响食物吸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患者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应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流涎、流泪、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视物模糊、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药,给予阿托品对抗。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不要突然改变体位。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要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必要时服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饮食中增加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虾皮、猕猴桃等。本病应禁忌服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以及各种肌肉松弛剂、镇静剂,以免使肌无力加剧或诱发危象[2]。本组1例患者入院当天晨第一次口服嗅比斯的明药,上午11时步入病房时突然跌倒,主诉腹痛、双下肢无力。查体:神志清楚,测量心率、血压、脉搏、呼吸正常,氧饱和度98%。立即扶患者卧床休息,遵医嘱肌注654-2 10 mg 加阿托品0.5 mg,予氧气吸入,双鼻塞吸氧2 L/min,床边心电监护,30 min后主诉症状缓解,观察1 h后生命体征无异常,停心电监护和氧气吸入。

2.1.3 肌力评估及锻炼 详细评估患者肌无力的程度。根据Osserman分型,本组1例眼肌型;3例轻度全身型;1例中度全身型。视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因术后伤口疼痛、胸式呼吸受限制等因素,术前教会患者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指导患者练习腿部运动,以避免血栓的形成。锻炼的时间宜选择上午、休息后或肌无力症状较轻时进行。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活动时,必须有家人陪伴。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注意休息和保暖,防止感冒。通过护理人员针对性的指导,4例患者能掌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有效咳嗽排痰以及四肢锻炼的方法。1例患者咳嗽排痰颇感费力,但能咳出,进食时吞咽乏力。1例患者右上肢上举受限,不能外展。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5例患者术后均带双腔气管插管入ICU病房,予镇静、镇痛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动态心电监测,根据病情按需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并详细记录。直至患者全麻清醒,生命体征正常后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半卧位有利于肺的扩张和通气,有利于引流。密切观察肌无力症状的变化,同时注意有无呼吸肌受累征象。4例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呼吸平稳、咳嗽有力,四肢有劲,能抬头3~5 min,双肺呼吸音清析,于术后3~21 h顺利撤除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改用鼻导管吸氧5 L/min,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在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呼吸深浅及呼吸方式,同时监测心率、血压以及有无出汗、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拔管后同时做好再插管的准备。4例患者病情稳定,于术后1~3 d返回病房,24~48 h停心电监护。1例患者停机拔管后4 h出现肌无力危象,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2 h,病情无明显好转,立即行气管切开术,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

2.2.2 呼吸道管理 术前抗胆碱酯酶药物的应用及气管插管可抑制正常咳嗽反射,若不能有效排痰,加上手术、麻醉、出血等,可加重肌无力,尤其是呼吸肌乏力,进一步致通气不足,不能维持有效的换气功能等,可使气道分泌物增多。因此,MG患者早期容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和肌无力症状加重,术后早期呼吸道管理是围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 护理:提供舒适的环境:(1)保持室温18~22 ℃,相对湿度60%~70%;(2)保持呼吸道通畅:每30 min听两肺呼吸音情况,检查呼吸音是否对称,注意是否有支气管痉挛、干啰音或提示有分泌物或肺水肿的啰音。及时吸出气道内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纯氧3~5 min,避免吸痰时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手法轻柔,吸痰时间≤15 s。1例患者术后3 h呼吸机显示气道内压升高至2.45 kPa(25 cmH2O),SpO2下降至80%~85%,患者烦躁,呼吸26~34次/min,听诊呼吸道有痰鸣音,立即予气管插管内吸痰,吸痰后症状缓解,SpO2上升至96%以上;(3)注意无菌操作原则;(4)预防和控制感染:术后一旦发生呼吸道炎症,细小支气管黏膜炎症水肿,将使呼吸道通气阻力增加,呼吸用功增加,呼吸肌更易疲劳,导致MG危象的发生。1例患者因咳痰无力,主诉胸闷,测心率120次/min,SpO2下降至90%以下,听诊肺部有明显痰鸣音,X摄片示肺不张,护士协助医生予以气管镜吸痰2次,吸出大量粘稠脓痰,吸痰后症状缓解,SpO2上升至96%以上。根据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遵医嘱选用敏感抗生素,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5)掌握适宜的拔管时间:拔管时间根据病情适当延长,以防拔管过早再次插管造成气道损伤,增加患者痛苦;(6)雾化吸入:脱机拔管后,按需协助患者叩背排痰。每日氧气雾化吸入2~3次,根据医嘱用生理盐水10 mL 加兰苏60 mg(兰苏为粘液溶解剂,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腺的分泌,减少粘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粘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禁用庆大霉素(氨基甙类抗生素可加重肌无力,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和护理,5例患者脱机拔管后均能主动有效咳嗽排痰,未发生呼吸道感染。

2.2.3 MG危象的观察和护理 MG危象表现为患者病情加重,急骤发生呼吸肌无力,呼吸肌麻痹,导致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通气和换气功能的危急征象。大约10%的MG患者出现危象,MG危象常发生在术后48~72 h内[3]。本组1例患者于停机拔管后4 h出现肌无力危象,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23~30次/min,心率120~140次/min,烦躁、咳嗽咳痰无力,主诉切口疼痛明显,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立即予新斯的明2片(30 mg)口服,20 min 后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急查动脉血气分析,PCO29.33 kPa(70 mmHg),PO213.6 kPa(102 mmHg),pH值7.16。符合使用人工呼吸器指征:严重的呼吸困难、肌注新斯的明无改善、血气分析PaO2<6.67 kPa(50 mmHg)PaCO2>6.67 kPa (50 mmHg),pH<7.25[4]。立即行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予镇痛、镇静,丙泊酚5 mL/h 泵入。2 h后复查血气分析PaCO24.45 kPa(33.9 mmHg),PaO211.2 kPa(84 mmHg),pH值 7.49,立即进手术室行气管切开术。气切术毕回ICU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量,使动脉血氧维持在正常水平;(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详细记录。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3)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注意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工作;(4)积极对症处理:根据医嘱予 嗅比斯的明60 mg q 6 h,强的松60 mg qd(晨十二指肠营养管内注入)。在每次用药后45~60 min密切观察肌张力、视力和眼睑下垂情况。同时予抗感染、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避免或减少诱发因素;(6)重视营养支持: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降低呼吸肌的强度和耐力,并影响中枢的通气驱动。予十二指肠营养管鼻饲康全干1 000 mL qd,同时进行静脉内营养,以保证机体必需的能量;(7)间断脱机:呼吸机常设为A/C(辅助/控制通气),当患者自主呼吸规律且有力、自主呼吸潮气量稳定时,可将呼吸机的模式调至SIMV(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尽量指导患者主动呼吸,这样可锻炼呼吸肌的功能,为呼吸机撤离创造条件。脱机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及患者的耐受能力综合决定。在脱机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肌无力改善情况,如胸廓起伏的幅度、手握力、抬腿、抬头等,尤其是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在气切术后第9天,患者病情稳定,自主呼吸有力,咳嗽咳痰佳,四肢肌力可,脱机48 h未再使用呼吸机,肌无力危象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逐渐好转,患者成功脱机。

2.2.4 早期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四肢,如上肢上举、外展,下肢屈伸、内外旋转运动,协助翻身、按摩背部、臀部。每次锻炼10~20 min,2~3次/d。术后2~3 d鼓励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如患者下床双手扶住床栏,做上下左右轻度摆动10~20 min。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活动切忽过量,否则易诱发肌无力危象。4例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均能按要求锻炼,其中1例患者右上肢上举和外展受限。

3 小结

胸腺瘤合并MG的患者常因精神创伤、手术、全身各种感染、过度劳累、用药不当等各种因素可使疾病复发或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危象的发生。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积极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MG的复发。一旦发生MG危象,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彻底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脱机不可操之过急,待自主呼吸频率>16次/min,潮气量>5 mL/kg,咳嗽咳痰有力,手握力好,生命体征正常可考虑脱机。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本组5例患者经过手术前后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均于术后10~30 d治愈出院。电话回访5例患者,1例患者未药物治疗,无肌无力症状;3例患者肌无力症状较前减轻,继续服药治疗;1例侵袭性胸腺瘤C型伴MG的患者,主诉肌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再次住我院行放射治疗。

[1] 陈利芬,成守珍.专科护理常规[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199-200.

[2] 张志庸.协和胸外科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08.

[3] 郑树森.外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65.

[4] 蒋国平,蔡挺,王谦.急重症医学新进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476-477.

陈兰玉(1963-),女,江苏,大专,主管护师,从事胸外科临床护理

R473.73,R736.3

B

1002-6975(2015)01-0053-03

2014-06-27)

猜你喜欢

脱机危象肌无力
浅快呼吸指数相关指标预测脱机结局的价值分析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改良程序化脱机在老年患者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的意义※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Titin抗体检测在重症肌无力并发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疼痛控制在吸烟患者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