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与江苏企业外宣翻译实践之关系研究

2015-03-18任丽花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源语译者译文

王 毅 任丽花(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译者主体性与江苏企业外宣翻译实践之关系研究

王 毅 任丽花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企业外宣翻译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经济效益,然而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企业对外宣传的功能。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对源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转换、对译文的校稿过程中均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外宣翻译的成败和质量。

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企业

随着全球经济化浪潮的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企业外宣翻译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且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外宣翻译。纵观国内企业外宣英译文本,质量还是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多角度对企业外宣翻译进行研究分析,牛新生[1]从目的论视角探析了企业简介翻译错误及其成因;林宗豪等[2]对中国企业简介的网页英译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罗国华[3]以嘉兴外向型企业为例,集中对外向型企业简介英译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译者的水平甚至直接影响了翻译质量的优劣,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角度,以江苏企业外宣翻译为样本,探讨译者这一关键性人物在企业对外宣传这种特殊功能性文本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以期对提高翻译质量有所推动,并促进文化交流。

一 译者主体性与目的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到底该遵循什么样的翻译准则?对于这一问题,翻译界人士一直争持不下。有人认为该以“作者为中心”,有人青睐“文本为中心”,也有人坚持“读者为中心”。Peter Newmark[4]认为在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先对源文本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Nida认为“只有当源文本信息转化为目标语信息后,目标语读者与源文本读者有一致的反应时,才可以称之为成功的翻译。”德国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最高原则应该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由行为目的决定,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由此可见,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逐渐将译者推向中心位置。译者本身决定采用何种翻译准则,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因此,译者决定了翻译结果。

以“目的论”为导向,译者可以不必受限于原文作者、文本本身、译文接受者,可以打破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实现译文的再创作,从而充分体现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目的论”也为译者在宏观策略方面指明了方向,为不同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可行途径和策略指导。

对于中国企业外宣翻译而言,其功能便是在英语文化环境中再现企业宣传在汉语文化中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比如介绍企业、宣传产品、招商引资等。要实现这一功能,译者就必须在充分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兼顾译文语体、中西文化因素、读者反应等,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译文进行适当处理,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效果,真正实现其交际功能。

二 译者主体性在企业外宣翻译中的体现:对文本的理解、转换、校稿

Roman Jakobson将言语交际分为三大主要要素:说话者(addresser),信息语码(message code),受话者(addressee)。如果将这一分类应用到翻译活动中,则为源文本作者(ST author),源文本信息语码(ST language),译者(translator)。但事实上,翻译是一种跨言语交际,译者不仅是源文本的读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及目标文本读者。

译文依赖于译者对源语的理解、转换和表述,也取决于译者作为目标语第一读者的再审和反馈。故笔者拟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与企业外宣翻译的关系,即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译者对文本的转换、译者对译文的校稿。

(一)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

中国企业外宣翻译的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甲型病状”明显(段连城,1990)[7],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例如:Jiangsu XX Corporation就被误写为Jiansu XX Corporation;“欢迎您的光临”被译为Warmly 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Company。此类翻译错误不仅让人感到“马虎草率”,也让人觉得“没有文化”。译者作为文化的传递者,不仅要充分意识到外宣翻译是一个严谨复杂的过程,而且应明白外宣翻译是一个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译者应首先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源文本的基础上,动用自身的认知背景,兼顾中英文化差异,对源语进行正确解读。

例如:“免检产品”,往往被译为 Inspection-Exemption Products或Inspection-Free Products。而事实上,“免检产品”在国外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安全产品”,因为西方消费者认为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产品是让人不放心的,因此可以不译。所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对源语进行适当处理。

(二)译者对文本的转换

对源语的理解虽然至关重要,但这在翻译过程中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和复杂的阶段是文本转换和表达,这也是最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的阶段。译者的所思所想,行为策略,方式方法均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这一过程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拟从两方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实践的关系,即“部分与整体”以及“归化与异化”。

1.部分与整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认知文化差异,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如省译、删译、增译、改译、变译等,使译文能正确有效传递信息,并更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接受。

中国企业对外宣传时总喜欢罗列各类奖项,突出企业在国内外的地位与影响,想以此为企业树立一个强大而可靠的形象,增强读者的好感,博取消费者信赖。

例如:**公司先后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中国诚信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 ** Company has been awarded the honors of the titles such as “Nationwide Customer Satisfaction Enterprise”, “China Grade AAA Enterprise for Quality, Service and Reputation”, “China’s Enterprise Brand of Quality and Sincerity”, “National Innovation-oriented Enterprise”, “Model Uni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New High-Tech Enterprise of Jiangsu Province”, “Circular Economy Construction Model Unit of Jiangsu Provi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Merged Model Enterpris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so on.

上述例子中该企业一下子罗列出六七个奖项,以此来突出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许能理解该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好感度。然而,对于国外读者而言,这些奖项他们又能看懂几个,对于各类评奖机制更是不熟悉。其实,国外客户更看重的是企业是否能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与服务,所以,译者在面对企业获得的诸多奖项时,无需全盘译出,只需罗列一两个即可。这样既能让目标语读者明白又能突出企业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2.归化与异化。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8]。

归化和异化在文化翻译中,则分别代表了两种倾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中心和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采用归化或异化手段,则充分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也代表了译者自身的倾向。至于到底该采用何种策略,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主要还应考虑到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因素和接受程度。也许稍不留神,就容易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在对公司名称的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策略便可窥见一斑,同时这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三)译者对译文的校稿

译者不仅是源语的读者,更是目标语的第一读者,译者应从目标语读者角度对译文进行再审。即,译者在产生译文后,其翻译行为并未停止,还需对译文进行校稿。译者在对译文校稿的过程中,也能充分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根据Nord(2001)[9]对翻译错误的功能分类,我们可以将翻译错误分为四类:语用翻译错误、文化翻译错误、语言翻译错误、特殊语体翻译错误。通过校稿,其中语言翻译错误是最容易发现并及时纠正。

三 结 语

企业外宣翻译是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其英文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译者在外宣翻译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译者的主体性与外宣翻译的整个过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者在对源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转换、对译文的校稿过程中均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外宣翻译的成败和质量。当然,译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和文化素养,增强责任意识,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切实为企业对外宣传效力,保证企业实现对外宣传应有的效果。

[1]牛新生.从目的论视角探析企业简介翻译错误及其成因[J].宁波大学学报,2010,(11):33-38.

[2]林宗豪,李杰,朱艳.中国企业简介的网页英译问题调查及应对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90-93.

[3]罗国华.外向型企业英文网站之公司简介翻译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62-67.

[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责任编校:张京华)

H315.9

A

1673-2219(2015)11-0171-02

2015—08—2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外向型企业外宣英译问题调查及应对策略”(项目编号2014 SJB437)的研究成果之一。

王毅(1971—),男,四川崇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任丽花(1981—),女,江苏江阴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猜你喜欢

源语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