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广地区虞舜传说与虞舜族群后裔南迁

2015-03-18曹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南巡后裔

曹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湖广地区虞舜传说与虞舜族群后裔南迁

曹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论,年满100岁的舜是不可能“南巡”的,虞舜的势力在那个年代也不可能到达南方。湖广地区有很多虞舜传说,根源是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

虞舜;虞舜传说;虞舜族群;后裔南迁

编者按:2007年本校召开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读到曹定云先生的《论〈史记〉“舜葬江南九嶷”及其相关问题》。2012年宁远召开“虞舜与九嶷”大舜文化研讨会,又读到曹先生的《关于舜“南巡”与“葬于江南九疑”的思考》,其后论文改题《辨虞舜“南巡”与“江南九疑”之“疑”字解》,刊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期。今年,宁远召开“舜帝与依法治国”研讨会,又读到曹先生的《湖广地区虞舜传说与虞舜族群后裔南迁》,曹先生仍嘱刊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可谓再续前缘。犹忆二三十年前,拜读曹先生的《亚其考》与《殷代的“竹”和“孤竹”》,一时条畅餍饫之情至今仍觉如在目前。沈德康博士近由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来湘,其学位论文《中国藏缅语民族文化起源神话研究》交叉民族学、人类学、神话学、俗文学诸领域。其参会论文《从舜帝传说论古今德治、法治之异同》明显受疑古派的影响,方法运用之间可谓惟妙惟肖。本刊不赞成二文的观点,但并不碍于文章之发表。

一 湖广地区虞舜传说

虞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五帝”中最后 一位“帝王”,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虞舜一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尚书·尧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虞舜一生推行“德”政,主张以“德”治天下。帝尧在位时,南方的“三苗”不服,常与中原的炎黄部落发生冲突,故尧派兵征讨,但没有解决问题。舜即位后,开始也曾派兵征伐,成效甚微;后推行“德”政,从改变“三苗”的民风民俗入手,使“三苗”心悦诚服。舜在“三苗”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舜生长在“音乐”世家,其继父“瞽叟”就精通音律。舜即位后,咏《南风》之歌,制“九韶”之乐,以变民风,成为推行“德”政的重要补充。

对于“舜之死”,文献记载有不同的说法。《竹书纪年》云:“四十九年居鸣条,五十年陟。”“陟”就是“升天”(仙逝)的意思。《尚书·尧典》亦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可《史记·五帝本纪》却云:“(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的记载同《孟子》、《竹书纪年》、《尚书·尧典》等记载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了几千年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马王堆3号墓帛书《地形图》的发现,为考古工作者寻找舜庙提供了依据。从2002-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者,在九嶷山瑶族乡九疑洞村玉琯岩附近进行发掘,发现了唐代和汉代的建筑基址,并在汉代建筑基址上,发现了一批排列整齐,间距一致的椭圆形柱坑及汉代建筑原始地面[5]。这应该就是“舜庙”遗址,同《地形图》的记载完全吻合。

当主电源接入24 V时,高于23 V的标准工作电压,此时E1使能,控制G1产生下拉电流,Q1导通,此时V1=Vs>V2,G2产生上拉电流,Q2、Q3截止,避免产生逆向电流;当主电源接入电压低于21 V时,E2使能,控制G2产生下拉电流,Q2、Q3导通,此时V2=Vs>V1,G1产生上拉电流,Q1截止,避免产生逆向电流.

在湖南主要是“舜葬九疑”说,这除了《史记》外,还见于其它文献。《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西汉孔安国注《尚书·尧典》“五十载陟方”时云:“方,道也。舜在位五十载升道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焉。”由于舜死于南巡路上,葬于九疑,又衍生出舜的妻子和女儿长途跋涉,跳洞庭而死的动人传说。这也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是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来到洞庭。《列女传》云:“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湘江之间,俗谓之湘君。”并广为流传着“斑竹泪”的故事。唐代文人韩愈《黄陵庙记》云:“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应以祠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者。庭前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伟人毛泽东著名诗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萃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描述的是“湘君”的传说。另一说则认为,不是二妃(娥皇、女英)死于洞庭,而是舜的第三妃北登氏。据说,北登氏是舜的第三位妻子,是舜七十岁左右时所娶。北登氏生有两个女儿(宵明、烛光),被舜视为掌上明珠。《帝王世纪》载:“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北登氏生霄明、烛光。”舜死于苍梧的恶耗传来后,北登氏和两个女儿悲痛万分,立即南下,行至洞庭(今湖南岳阳)时,北登氏悲痛而死,两个女儿遥望父亲哭祭,跳湖而亡。《路史发挥》云:“其之巴陵(今岳阳)者,北登氏,盖从之,故其墓在于巴陵。”关于这一传说,杨东晨先生有详细记述,可以参阅[1]。传说帝舜当年南巡,到了今湖南湘潭韶山地方,奏了首曲子叫“虞韶”,此山因此得名,这就是湘潭“韶山冲”的来由。

一条胡同走到尽头,没胡同可拐,一幢多层楼拦在我们面前。李大头走进楼洞,楼洞漆黑无灯。李大头掏出钥匙,打开一道铁门。我们进去。屋子里有三个人,坐在地铺上玩手机,屋外的光线透过半遮半挡的窗帘,打在他们脸上,还有手机反射的光,他们的脸便半人半鬼。如果前面没有李大头,后面没有新来的王幸福,我肯定拔腿而逃。

有虞氏中的“象”(舜弟),其封地本在山西太谷,而他的后裔则迁到了湖南道县。何光岳先生曾考证,“象有鼻是在湖南道县的有鼻亭,那是象的后裔迁到那里”[6]。“象”这一支迁徙的时间,大约是在商末周初。杨东晨先生考证:“周武王灭纣前,先攻灭象国,部分象人退居祖先故地鲁(今山东),部分南逃。今河南淅川县南的象山、桐柏县的象河、象河关、湖北荆门市北的象河、湖南岳阳有象骨山、象湖、临湘县西北的象骨山、宁乡县的沩山、沩水、道县有象亭,均与象国余民迁经或有人留居有关。”[6]我们根据这些地名,可以勾画出“象”后裔南迁的足迹。

传说帝舜南巡又进入两广,即南岭南麓,并曾到过广西桂林虞山,游览过山北麓的黄潭,后死于苍梧之野。后人为了纪念帝舜,在山的南麓建立了舜庙,并把“黄潭”改为“皇潭”,又叫“皇泽湾”,而这座山也就叫“虞山”[2]367。传说帝舜当年南巡又曾进入广东韶关地域,曾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故此地古称“韶州”,后改称“韶关”。由此可见,虞舜南巡之事在湖广一带流传甚广。

二 舜“南巡”与“崩于苍梧之野”辨

以往关于舜之葬地的争论中,“鸣条说”学者坚持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误记。所指误记的一段文字即为:“(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清代学者张京俊在《鸣条舜陵考略》中云:“有虞帝舜之有天下,泽披万世,其始封之邑,倦勤之都,升遐之宫,园陵之葬,皆在安邑。自《史记》一误,后世悠谬之谈,因之罔惑千古。”[3]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他看过不少文献,也亲自跑过不少地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误记的。他在《史记》中关于“舜葬九嶷”这段文字是否是“误记”?确实值得认真思考。

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是其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院校应该结合实际现状,将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说苑·修文》云:“天子曰巡狩,诸侯曰述职。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这说明“巡狩”是“天子”之事。《孔丛子·巡狩》:“古者天子将巡狩,必先告于祖祢,命史告群庙及社稷,圻内名山大川,告者七日而遍。”又云:“所过之诸侯各待于境……有功德者,则发爵赐服,以顺阳义。无功者则削黜贬退,以顺阴义。”这进一步说明:天子(部落联盟首领)在“巡狩”过程中,要考查各地诸侯的政绩,给予奖惩。这就是说,只有“天子”(部落联盟首领)才能“巡狩”,诸侯和大臣都不能“巡狩”。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老,使舜摄行天下事,巡狩。”此记载表明,尧让位给舜以后,不再管事,而是让舜去“巡狩”。尧、舜、禹三代是“禅让”制,九十六岁的舜让位给禹以后,亦应当不再管政事,而是安度晚年,“巡狩”之事,应当由禹去做。所以,以尧比舜,舜不会再有“南巡”之事。再者,“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此时,舜已是100岁的老人,行动十分困难,到湖广千里迢迢,山高水长,那时的交通又极为困难:是否有车,目前没有证据;船(独木舟)可能会有,但从山西到湖广,陆路多,水路少,靠的是步行,一个百岁老人如何承受得了?故以情理度之,舜要“南巡”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财务公司在构建外汇资金池时存在难以集中管理的问题。集团公司下属成员企业的发展情况不一,遍布在国内的各个地区。区域政策不同,企业改革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集团公司很难采用统一集中方式,对外汇资金池进行一刀切管理。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技术系统不同,阻碍了集团公司职能的有效发挥。

关于“苍梧之野”,《山海经》云:“中条、桐梧,古通名,山产梧桐苍玉。”此意味着鸣条有“苍梧”。《孟子·离娄下》:“(舜)卒于鸣条”,《今本竹书纪年》则云:“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以此推之,舜“卒于鸣条”即是“死于苍梧之野”。此“苍梧之野”是鸣条的“苍梧之野”,而非湖广的“苍梧之野”。鸣条岗,在中条山之北,柏王山之南,东起夏县,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岗丘。《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称鸣条岗“北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因此,舜卒于鸣条,应不存疑义。

俄罗斯实行独家垄断型管理模式,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运营,受前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俄天然气管网始终由政府统一管理,国家干预性极强。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系统全部归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的俄罗斯天然气运输股份公司垄断经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是苏联解体后在原苏联天然气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销售,是一家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的国有垄断性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近70%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供应。

三 洞庭“湘妃”辨

在舜南巡的传说中,莫过于“洞庭湘妃”之动人故事了。前文已经指出,此传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指舜妃娥皇、女英;另一个是指舜三妃北登氏和她的两个女儿宵明、烛光。其实,这两种传说都是不可靠的。

第一种关于娥皇、女英之说,基本上不能成立。娥皇、女英是尧之女,据说,舜在三十一岁时娶娥皇、女英,她们的年龄起码应当在二十岁前后,与舜之年龄相差充其量也就十来岁。在所谓“舜南巡”(100岁)时,娥皇、女英早已仙逝。据说,娥皇随儿子去了陈仓(今宝鸡),后来病逝就葬在陈仓。《路史发挥》载:“育既葬于陈仓,则其先去矣。”罗萍注:“育即娥皇。《汉志》:陈仓有黄帝孙舜妻育冢。”关于女英,其子叫“商均”,《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子商均亦不肖”,《正义》引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成县。”《括地志》:“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其母女英随商均生活,舜“南巡”时,早已亡故,其墓应在“商”,根本不可能在江南洞庭。

“舜葬江南九嶷说”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存在。《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辞中的“帝子”,即是指舜妃娥皇、女英。屈原乃战国时人(约公元前340-278年),早于司马迁约200余年。这足以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就已经在楚地广为流传。

四 关于九嶷山舜陵的思考

关于帝舜“南巡”与“崩于苍梧之野”,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明代李卓吾《洞庭湘妃辨》:“鸣条有苍梧山,舜死遂葬焉。”明司马銮复李卓吾书云:“读《洞庭湘妃辨》援引博而弹驳精,大快人意!今鸣条岗即在安邑,舜陵亦在安邑,以《孟子》一言断之,确乎无疑。再考《竹书纪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总师陟方岳;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三十五年夏后征有苗;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年陟。”《孟子》和《竹书纪年》均早于《史记》,内中并无“南巡”的记载。故清人张京俊说:“舜无南巡之事,洞庭又何以有二妃哉?”[3]28

第二种说法,是舜三妃北登氏和她的两个女儿宵明、烛光。此说同样经不起“推敲”:舜在七十岁左右时,娶北登氏为妃,而且生了两个女儿。男性在七十岁左右“结婚”,古今有之。但“结婚”后要生两个儿女就很“罕见”了。从人的生理角度分析,女到五十,男到七十就基本停止了“生育活动”,这是一般的常识。舜在七十岁“结婚”以后,居然生下两个女儿,“挑战”人之生理极限,这在一般人的认识上是很难通过的。况且,前面已经指出,舜根本就无“南巡”之事,故“北登氏悲逝和二女跳湖而亡”之说,也就很难成立了。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此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该图东部偏南之处,绘有“九嶷山”;在“九嶷山”的南面绘有一排九个圆形柱状物,柱旁注有“帝舜”二字;九柱间的空隙处露出五幢高低不一的人字形建筑物。学者推断:这是一幅清晰的舜帝陵庙图[4]。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有一木牍记“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字样。这标明该墓下葬时间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比司马迁诞生之年(前145年)早23年。这说明:在司马迁诞生之前,湖南零陵九嶷山舜陵就已经存在。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误记。

苏穆武站起来,清清嗓子:大家都听见了,我这位洋女婿刚法,年轻人做事情也要考虑一下父母的感受。观众席许多人举起手来,主持人急忙:好,同意杰克先生的观点,请按左键,同意苏老先生的观点,请按右键。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如果您对我们节目感兴趣,可登陆节目的官方网站三W点家庭点C O M,表达您的看法,期待您的参与……

按照《孟子》和《竹书纪年》的记载,舜是在即位第五十年时去世的,享年111岁(舜年61践帝位)。而据《史记》记载,舜在“即位第三十九年”(享年100岁)时“南巡狩”,最后“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这一传说,在湖南和两广地区又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九嶷山汉代舜庙遗址的发现,是否意味着《史记》所记“舜葬江南九嶷”就成为“定论”呢?我认为不见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世间上许多事情,并非都是“非此即彼”。司马迁距帝舜时代约2200余年,他对帝舜时代的记述比我们对汉代的记述基本差不多(按:他的时间略长一点)。那个年代文字记载贫乏,许多事情多是口耳相传。在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有些事情难免发生变异;而且,历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且又无文字记录下来。不然的话,为什么那些传说中的领袖人物,例如炎帝、黄帝、尧、舜等等,其出生地和葬地都会有好多处呢?此中的原因是什么?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五 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

传说中的“舜南巡”、“舜葬江南九嶷”、“舜到广西桂林虞山”、“舜到广东韶关巡奏‘韶乐’”等等,都不可能是舜发生的历史事实。但从历史的长河中考查,这些“传说”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原因”,有它存在的“根据”。这个“原因”和“根据”就是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

人们把舜称作“虞舜”,是把他作为“有虞氏”的首领。其实,《孟子》说得很清楚:“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说明,舜本“东夷”之人(姚姓),后因母改嫁,随母到了“有虞氏”(妫姓)。因其品行出众,能力超群,逐渐成为有虞氏的首领,并被帝尧看中,最后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舜在原东夷族、有虞氏和后来的商族中,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古代居民经常处于迁徙之中,这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原因。而古代居民的迁徙,一般多是集体行动,很少有单个独自迁徙的。舜所在的氏族,其后裔中有不少向南迁徙,今分述如下:

广西宾阳竹编文化及其现代发展对策研究 …………………………………………………………………………… 覃秋萍(4/58)

图书馆是为学校科研和教学提供文献资源的基地,只有采用科学的图书书次号标注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服务效率[5]。种次号是按照图书馆的客观原则来标注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能直接反映出一个馆各类藏书的数量,取号操作简单不易出错,便于读者查找。利用种次号进行计算机编目已得到高校图书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各馆编目效率,推进了图书馆的发展。

舜之直接后裔亦有南迁湖南者。元代罗泌《历山辨》中云:“《郡国志》言:‘邑西今有地名舜田,然进潭之益阳,岳之沅江,故梁之重华县,有舜帝城,记亦谓是所都。’而《述异记》:‘去湘水岸三十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兰山等处,悉有帝舜之祠。兰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太平乡有舜女寺,即按黎城东南十里之庙。’三晏氏《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息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志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辞,莫不以为虞帝之居。’”[7]116元人罗泌这段文字,是对舜后裔迁入湖南的最好描述:他们不但人来了,而且把地名(舜帝城、舜乡、舜水),祖宗庙宇(帝舜祠、娥皇庙、女英庙)统统搬来了。这是舜的后裔进入湖南的最佳证据。

商族与有虞氏有渊源关系,故商族尊舜。商族中有一支很大的氏族,即“亚燕”。“燕”字,过去一般都释为“疑”;后来,我释为“燕”,“亚燕”即殷代“燕国”[8]。如今看来,这个字仍可细分:带“卜”字者(卜人燕的徽号)可以释为“疑”,不带“卜”字者仍释为“燕”。“疑”、“燕”二字实际同源。“疑”是专指“卜人燕”这一支的氏族徽号;而“燕”则泛指“燕”氏族。“卜人燕”这一支是殷代望族,在武丁后期,就享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至殷代末年,可能发展到相当庞大。周武王伐纣,殷王朝灭亡,殷代“燕国”也随之“鸟兽散”,在这块土地上,建里起新的诸侯国——西周匽国。殷代“燕国”的臣民,除少数仍留故土外,大部分可能逃离,其中不少迁往南方,到了今天的湖广。因他们是“卜人燕”的后裔,其族徽是“疑”,都是“疑”族的分支。由于来的分支很多,故称“九疑”,他们所居附近之山也就叫“九嶷山”。这可能是“九嶷山”名号的来由。由于他们来的人很多,过去又是望族,有一定的经济势力,又都崇拜“舜”,自然想到要在这里建一座“舜庙”,成为众人祭祖之所。这可能就是“九嶷山舜庙”的来由。

六 虞舜与瑶族

在湖广地区关于虞舜的传说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虞舜传说集中的地方,常常是瑶族同胞聚居之地。这一现象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瑶族”是中华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南岭一带,分布于湖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瑶族”的远祖是谁?起源在哪里?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截至目前,有所谓尤人说,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山越说、多源说、古摇民说、零陵蛮说,等等。在上述不同的说法中,蔡自新先生的“古摇民”说有其独到之处,今概述如下:

第一、他根据了先秦文献《山海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北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民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吴其昌说:“因民”、“摇民”、“嬴民”,一声之转也。蔡先生根据这段记载,认为“摇民”即“瑶民”,是帝舜的后裔。他说:“瑶族最早是上古时代东方夷人虞舜部族的一部分,大致生活在渤海湾附近;在华夏同化的过程中,由东向南迁徙,经历了海上漂泊的过程,于公元5世纪前定居在南岭山地。所以,今天的瑶人同样属于舜帝的后裔。”[9]101蔡自新先生的推断是有道理的。

第二,他根据了瑶族先民的创世纪英雄史诗——《漂洋过海的故事》。该故事说:“古时阴阳反乱,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瑶族被迫逃荒,途中十二姓瑶人分乘十二支木排渡海,遭狂风恶浪袭击,危急之中,向盘王祈求保佑,祁毕风平浪静,脱险到达彼岸。盘王于是自然成为瑶人的英雄偶像。从此,瑶族到达南方生息繁衍,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9]99这段传说,反映出瑶族祖先的艰难迁徙史。他们曾“漂洋过海”,最后得到了“盘王的帮助”,才落着到今日之南岭。可见,瑶族祖先,曾生活于渤海湾的北部,这才会有“漂洋过海”的想法和打算。其他的地方,是很难产生“漂洋过海”想法的。而渤海湾北部,古时是东夷之地,与“有虞氏”相距很近。他们崇拜虞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小丁自从上次在仓库被逮事件后,对甲洛洛更客气,更关照了,而且很多时候,有事没事跑到甲洛洛处坐坐,有时还偷偷在怀里藏一瓶江津白酒或几包红芙蓉烟,放到甲洛洛床头。甲洛洛很欣慰,总是对小丁:孩子,别给我拿东西了,我们之间没必要这么客套。有时看着小丁唉声叹气,甲洛洛又不忍心:过不下去就别糟践自己了。

作为民族称呼的“瑶”字,蔡先生指出:“‘瑶’字的写法经历了从摇到徭,大约在唐末以后变为瑶,后来在元代开始出现猺,将偏旁改为犬的写法。有人认为,‘猺’的写法是民族歧视的表现。但这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含义,由于狗是瑶人的图腾,偏旁用犬的写法,会不会是创字者通过把图腾物与民族的名称紧紧相连,而表达出更加厚重的敬意呢?”[9]101这一想法不无道理。瑶族是十分敬重狗的,将狗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祁求保佑。这是因为,瑶族祖先在艰难的南迁过程中,曾得到过盘王的帮助,而盘王是崇拜狗的。有这样一层历史的原因,将“瑶”写作“猺”,也就可以理解了。

结 语

湖广地区关于虞舜的传说很多,而且都是由“舜南巡”所衍生。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论,年满100岁的舜是不可能“南巡”的,虞舜的势力在那个年代也不可能到达南方。但湖广地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虞舜传说,这个问题的根源是虞舜族群的后裔南迁。本文用了“族群”二字,表明它不是一支,而是有很多支。他们迁徙的时间和所走的路线并不完全相同,到达湖广的时间也不会完全一样。在这些先后南迁的族群中,有“象”的后裔,有“舜”之直接后裔,有原东夷族中“舜”之亲族,有殷代“燕国”中的后裔。他们都崇拜舜,都视舜为他们的始祖。这些舜的后裔后来都融入到“汉”民族中,是汉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舜后裔中的一支——摇民,从渤海湾渡海南下,千难万险到达南岭山区,长时期与外界隔离,最后成为少数民族——瑶族。但共同的“舜”崇拜,又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个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凝聚成一个整体。

帝舜族群的后裔南迁,不但人来了,而且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人名、地名、祖宗庙宇统统都“搬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历史的长期积淀。九嶷山“舜庙”(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多支最重要的舜的后裔聚居于此的结果。这个时间有可能在西周初年,它距司马迁至少有一千余年。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九嶷山早就有“舜庙”(陵)了。至于其他的“韶山冲”、“韶州”(后改韶关)、桂林“虞山”等等,都是舜之后裔迁居到此的结果。它是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2011年10月7日于华威里寓所

2015年7月19日修订

[1]杨东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J].零陵师专学报,2002,(1):21. [2]黄家城.观石读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3]张京俊.鸣条舜碑考略[A].鸣条舜陵古碑录[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高至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与舜葬九嶷的对应及其他[A].舜文化学术讨会论文集[C].湖南永州,2007./曹定云.论《史记》“舜葬江南九嶷”及其相关问题[A].舜文化论文集:第一辑[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何强.印证“舜葬九嶷”的考古发掘[J].舜风,2005:9./人民日报:海外版[N].2005-08-20,(8).

[6]何光岳.东夷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7]罗泌.历山辨[A].鸣条舜陵古碑录[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8]曹定云.殷代燕国考——兼释甲骨、金文中“燕”字[J].义守大学人文与社会学报,2003,(2).

[9]蔡自新.瑶族的起源应为帝舜后裔[A].舜文化论文集:第一辑[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张京华)

K21

A

1673-2219(2015)11-0001-04

2015—09—24

曹定云(1939—),男,湖南衡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3年7月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古文字和殷商考古研究。

猜你喜欢

南巡后裔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寻找恐龙后裔
乾隆帝南巡对惠山泉文化的介入干预
一路向南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
金代与南宋府州折氏后裔汇考
草根粉丝微博与传统媒体微博在发布政务活动信息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