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藏书家张嘉贞事迹述论
——兼论“张家三相”的藏书旨趣

2015-03-18何先成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张氏张家中华书局

何先成(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唐代藏书家张嘉贞事迹述论
——兼论“张家三相”的藏书旨趣

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张嘉贞为官有政绩,喜好奖掖后进,为官清廉,不为子弟置酒色之资,能赋诗,善属文,著述甚丰,好聚集名迹,于所藏钤有“河东张氏”藏书印。其子张延赏富于收藏,雅琴书画,印识为“鸟石侯瑞”。到张弘靖晚年,张氏的藏书已所剩无几。“张家三相”的藏书事业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了解古代学术文化史的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嘉贞;“张家三相”;藏书

张嘉贞(666—729),字嘉贞,本范阳旧姓,高祖子吒移家至蒲州,故籍贯为猗氏人(今山西临猗人),年二十以 五经及第,[1]80官拜平乡尉,至唐玄宗开元八年(720),累擢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数月,迁中书令。后为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累封河东侯。他为官有政绩,喜好奖掖后进。开元四年(716)至开元八年,张嘉贞任并州长史,这段时间,他举荐了并州太原县令路太一,尝密谓所亲曰:“雅道不陨,今复见於斯人。”[2]4893又礼遇未担任官职的下士王翰,史称“伟其人厚遇之”[3]5759。官至宰相后,赏识和举荐时任中书舍人的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这四人全都居职清要,他们常在嘉贞门下共议朝政,时人为之语曰:“令公四俊,苗、吕、崔、员。”[4]3091又荐万年主簿韩朝宗为监察御史。[4]3093

他历任高官近三十年,没有购置田产。他说:“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4]3092-3093听到这话的人都很佩服他的见解。不为子弟置酒色之资,也体现了他为官清廉的高尚品格。

他由登科士子而官至宰相,成为唐代读书人的楷模。唐懿宗时的宰相刘瞻,年轻时曾以张嘉贞为榜样,“廊庙咫尺易致,马周、张嘉贞,可以继踵矣”[5]332-333。后来刘瞻进士及第,历任清高显赫的官职,直到升为宰相。

张嘉贞能赋诗,善属文,著述甚丰,撰写过应制文章、碑记、诗赋等作品。今存文八篇:《空水共澄鲜赋》、《水镜赋》、《奏宥反坐罪》、《答劝置田园札》、《石桥铭序》、《先师仲弓赞》、《北岳庙碑并序》、《赵州瘿令李怀仁德政碑》。[6]3035-3039存诗三首:《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赐宴昆明池应制》、《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7]1138《全唐诗》卷一一一又收其残诗两句:“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7]1138

他还撰有《周静法师方坟记》、《荆州都督府长史孙公碑》、《唐荆州都督府长史孙公碑》、《房山汤记》。此外,他又与源乾曜、卢从愿、元行冲、宋璟、陆馀庆、姚崇等人合撰《孔子弟子赞》。

其中,开元十三年(725),他撰写的《石桥铭序》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中有“(赵州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之语,成为赵州桥由隋人李春所建造的最早证据。[8]《空水共澄鲜赋》体现了一种自然之道的美学观,许祖良先生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分析了此赋,指出“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自然也是美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其‘空水共澄鲜’的美学观,正是从这种自然之道而来”[9]30。他为定州刺史时,作《北岳恒山碑铭并序》,其时恒岳庙中有祈赛钱数十万贯,“嘉贞以为颂文之功,纳其钱数万”[4]3092。此碑在曲阳,其残拓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10]134

张嘉贞不置田园,生前喜好聚书,好鸠集名迹,[11]33有“河东张氏”印识一方,此印或系嘉贞收藏之用。虽然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他的藏书目录,但是,毫无疑问,其藏书品种齐全,内容丰富,且多是精品。作为一名政学兼优的藏书家,他的聚书校书活动,“一方面使社会大量文献得以妥善保存,同时又利用藏书进行咨政、著述、授业等文化活动,为社会学术、文化的延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2]228。”

张嘉贞之子张延赏,延赏之子弘靖相继为相,故有“张氏三世为相”之说,“张氏嘉贞生延赏,延赏生弘靖。国朝已来,祖孙三代为相,惟此一家”[13]39。由于弘靖之子张次宗担任过起草诏诰的官职,故张氏家族又有“四代掌纶诰”之说,“张嘉贞、延赏、弘靖、次宗。从嘉贞至弘靖掌纶诰继世,人以为冠古绝今。次宗又拜焉,前古未有,士林称之”[14]6。

“张家三相”之一的张延赏,是张嘉贞之子,他继承其父的爱好,好鸠集名迹,雅琴书画,富于收藏,印识为“鸟石侯瑞”。[11]152

张弘靖(760—824)本人“精于书”[15]188,为三公宰辅后,“书体三变,为时所称。金帛散施之外,悉购图书。古来名迹,存于箧笥”[16]1。其藏书很大一部分是从祖、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继承书籍是一笔非常厚重的财富,它有着能够走上仕途、门第高贵的特殊意义。故《新唐书》本传载:“家聚书画,侔秘府。先第在东都思顺里,盛丽甲当时,历五世无所增葺,时号‘三相张家’云。”[3]4448-4449其藏书印有“鹊”、“瑞”和“鹊瑞”等印文。

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三代聚集书画,宪宗时,累访珍迹,亲笔手诏,“索其所珍”。张弘靖被迫向宪宗进奉书画,“惶骇不敢缄藏,科简登时进献,乃以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魏、晋、宋、齐、梁、陈、隋杂迹各一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11]41。所进献书画全都收入内库,世不复见。宪宗在《答张弘靖进书画表》中云:“卿庆传台铉,业嗣弓裘,雄词冠于一时,奥学穷乎千古,图、书兼蓄,精博两全。”[11]44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幽州乱,张弘靖家被乱兵洗劫,所藏书画“皆失坠矣”。至此,张氏收藏已所剩无几了,“其进奉之外,失坠之余,在者才二三轴而已”[11]4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河东张氏的失势。[17]162-178

张家三相均有自己专属的藏书印。唐人张张彥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公私印记》中,收录了许多画藏家的印鉴,其中藏书家印有四十八枚。河东公张嘉贞藏书印印文是“河东张氏”;魏国公张延赏藏书印印文是“鸟石侯瑞”;高平公张弘靖的藏书印为二字小印,印文分别是“鹊”和“瑞”,又有“鹊瑞”二字同为一印。私家藏书印鉴的使用,为私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总之,“张家三相”藏书事业不仅促进了唐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也为我国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学术文化史成就和促进当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徐松.登科记考[M].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吴静波.《赵州大石桥铭》碑之我见[J].文物春秋,2006(1). [9]许祖良.张彦远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2册)[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1][日]冈村繁.历代名画记译注[M].俞慰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1.

[13]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李翱.卓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6]张彦远.法书要录·序[M].范祥雍,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7]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王晚霞)

G894

A

1673-2219(2015)11-0066-02

2015—09—20

何先成(1986—),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唐史、川陕苏区史。

猜你喜欢

张氏张家中华书局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霸王”不在家
张家塬村村歌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张家贵 藏石欣赏
秀秀台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