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绿色视域下高校生态德育与和谐校园建设初探

2015-03-18唐文玲申建英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校园

唐文玲,申建英

(邯郸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 邯郸 056001)

河北绿色视域下高校生态德育与和谐校园建设初探

唐文玲,申建英

(邯郸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 邯郸 056001)

高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对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全面健康发展,建设绿色和谐校园,打造美丽河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生态德育的相关概念、高校加强生态德育的重要意义与实现途径。

高校;生态德育;和谐校园

随着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河北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把改善地区环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了把河北打造成太行山区最耀眼的“绿色明珠”,高校应承担起培养适合绿色崛起的综合型人才。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使大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把他们培养成理性生态人,这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美丽河北、美丽中国的时代需要。

一、关于生态、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解析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德育日益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要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对之进行研究深入,提高生态德育的实效性,需要理清一些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道德、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等,因为这些概念是构建生态德育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石。

(一)所谓生态,就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而形成的生命状态[1]。

(二)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它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了人对自然、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

(三)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式,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己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3]。生态德育的实质是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代内发展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生态德育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教育范式和精神资源,同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需求,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高校生态德育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善的人格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高校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即不应当只传授科学知识,还应当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还有要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具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还应具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而加强生态德育,可以矫正高校重知识、轻人文,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养的弊端,契合了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之一。通过生态德育,唤起大学生的生态良知,消除他们对大自然和环境的冷漠、自私,体会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大学生把对人的关怀扩大到对自然的关怀,使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统一起来,这就使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有助于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效果,促进绿色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生态德育对于提高德育实效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长远的眼光来认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而“德”是人才的灵魂,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德又有才的人。生态德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良知,这也是高校德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懂得对大自然的恩赐心存感恩,使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为一体的。生态德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 ;同时生态德育有利于在生态行为实践中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一种和谐愉悦的心境。具有良好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的人,会自觉的关爱自然,关爱校园,同时对别人保护校园环境的人心存感激,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其他方面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高度,更加重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把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高校生态德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消费观,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改变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建成和谐社会。

三、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绿色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会给高校的发展注入活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为建设绿色和谐校园,高校生态德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德育与高校生态课程建设相结合

高校应该进行课程改革,推动生态德育课程建设,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危机,激发他们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生态情感,懂得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1.所谓生态德育课程,是指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理性生态人,具有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列入教学计划,以课程为载体所设置的课程[5]。利用这些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素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2.生态德育课程的内容设计。首先应该选择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反映当代前沿的生态知识,培养大学生前瞻性的生态意识。其次还应包括体现生态道德的生态基本规范和生态法律法规。

3.生态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途径

(1)首先开设生态德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如开设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伦理学”、“普通生态学”,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基本理论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提升生态道德素养。

(2)在高校开设国学选修课,丰富生态德育内容。高校教师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天人合一”主张尊重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云“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混沌的自然界,由它生成了世间万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高校生态德育的重要理论来源。

(3)开发生态校本课程资源。高校根据建设“绿色和谐校园”的教育理念,环境专业的教授或生态专业研究人员通过研讨、设计合作编制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德育校本课程,来增强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二)生态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1.充分利用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优美的物质环境,是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大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高端儒雅的教学楼、曲径幽深的校园小路、巍然耸立的主题雕像、四季如春的花草树木,无不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从而激发大学生热爱校园,从而产生保护和创造和谐校园的愿望和并付诸于行动。

2.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中的生态文化体现在全校师生的生态价值导向和生态实践行为中。具体表现为他们共同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高校承担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用这种生态智慧去培育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3.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高校制度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生态意识形成,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用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唤醒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鼓励他们在校的日常行为要与高校生态文化相协调,坚决杜绝与校园生态文化相背离的行为。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媒体如校电台、校园网络等,大力宣传和营造生态德育的氛围。

(三)生态德育与高校教师队伍相结合

高校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及独特的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生态德育中,坚持以教师为主体。高校教师是生态德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生态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良好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高校教师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同,有些学生喜欢显性教育,即目的明确、有组织循规蹈矩的教育,而有些学生对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很感兴趣。因此,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注重言传身教,寻找能触发大学生共鸣的点进行生态德育。

2.高校教师制定客观的生态德育评级体系。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标准设置时,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客观的生态德育评价机制来保证生态德育的顺利实施。这样,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生态人,从而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开展生态德育意义重大。在“河北绿色崛起”视域下,要顺应省内经济发展形势,体现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加强高校生态德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美丽河北、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1]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0.15.240.

[2]刘惊铎,王磊.生态教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

[3]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G621

A

2095-4654(2015)09-0013-03

2015-04-13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4030619):河北绿色崛起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校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