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语篇中的隐喻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2015-03-17雷雨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隐喻语篇语法

雷雨惠

(1.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科技语篇中的隐喻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雷雨惠1,2

(1.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隐喻无处不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以及两者的互补性,说明词汇隐喻可以形象生动地描述科学现象,语法隐喻能有效地表达科技语言的逻辑美、整体美和简洁美,并对翻译有所启示。

隐喻;词汇隐喻;语法隐喻;科技语篇;翻译

隐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关隐喻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大多数学者都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是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 较少出现在科技语言中。但是,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对某一客观存在进行认知的思维方式[1]。换言之,我们的思维里缺不了它们,我们的语言中绕不过它们,以至于认知语言学家把它们称为是赖以生存的东西(something we live by)[2]。本文拟从分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及两者的互补性,探讨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的作用及其体现的美感,并对翻译有所启示。

一、理论背景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他在《诗学》中谈到掌握隐喻是修辞手段中的最佳技巧。1980年,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思维、行动及其依据的概念系统都是隐喻性的。即使在科学语言中,隐喻也是随处可见,如物理学的原子、黑洞,生物学的基因、克隆、进化、生存斗争[3]。“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科学中的基本概念都是比较抽象、晦涩难懂的,借助隐喻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它们,使读者以相对轻松的方式理解并接受科学术语和科学理论。人们无意识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思想,归结于隐喻产生于人类的体验和经历,并成为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语篇重组和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科技语篇中,隐喻不仅可以实现科学术语的表达、科学理论的阐释,还在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

隐喻无处不在,科技语篇中也常常存在隐喻。计算机科学、医学科学、航天学、经济学等领域都常依靠隐喻表达专业概念。不少这样的语言隐喻常能在另一个语言中照原文或基本照原文思路表达。尽管这种贴近原文隐喻的译法未必是最佳译法,但毕竟不失为一种让读者理解其基本意思的方法。之所以能被理解是因为它们所依赖的概念隐喻是来自无文化差异的基本认知。如计算机技术中mouse(鼠标)、databank(数据库)、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information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cyber space(网络空间) 、 transmission pathway (传输路径)等。医学文献中的隐喻,Metaphors in Medical Texts (Tongeren, 1997) 中的CELLS ARE HUMAN BEINGS计算机领域的隐喻同样很多,有人用metaphors we compute by来说明隐喻在计算机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航天学中的black hole(黑洞)、soft loading (软着陆)、moonwalk (月球漫步)、lunar rover(月球车)等。经济学中的free lunch(免费午餐)、safety net (安全网)、invisible hand(无形的手)等。此类隐喻充分反映了人类科技认知活动的隐喻性特征。

词汇隐喻是科技语篇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不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科学现象,实质上也成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认知沟通的酵素[5]。它在新旧概念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帮助读者减轻负担,以简单、明晰的方式接受并理解科学理论,加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亲和”[5]。

三、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Halliday 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他指出隐喻式通过改变语法结构,用名词体现过程、特征的方式,以非一致式语法结构体现意义,这体现了功能语言学所说的存在于不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导致了语法隐喻的产生[6]。

为了尽量避免给读者留下主观臆测的印象,科技语言应尽量准确客观地反映科学现象。因此,科技语言通常使用被动语态,并通过名词化结构来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语体效果。名词化隐喻可以隐藏动作的实施者,同时名词化结构还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7],从而体现了科技语言的客观和严谨。

例1:Biologists of China are also considering strenthening the researches on biodiversity.

这句话中名词化结构的出现省去了“to strengthen”的执行者或参与者,使语篇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表达更为精确。

例2:摘要: 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的植物有很高的丰富度。(摘自《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25 )

这是一则典型的科技论文摘要,原摘要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这一动词词组在译文中用名词词组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表示,这一名词化隐喻使译文简洁明了,“结果表明”译为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was indicated as follows,用被动态隐去了动作的执行者或参与者,避免了we的出现,使语篇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表达更为精确。

名词化是科技语篇中常见的表达结构,也是语法隐喻的核心资源。以上的例子是以名词化为语法隐喻的典型代表,虽未能囊括所有类型的语法隐喻,但它们足以说明语法隐喻不是一个空泛的术语,而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语言运用现象,当然也广泛存在于科技语言中。

四、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互补性

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它们都是我们通过扩展语义来识解经验的隐喻策略,两者都涉及将一个域重构为另一个域,它们分别促进了科学概念的表达和科学理论的发展。前者是用同一语言符号表现不同的概念意义,而后者则是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现类似的概念意义[5]。前者的源域是人们易于理解的认知领域,后者同样是把易于把握的源域的知识搬到难以把握的目的域。两者都是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来代替相对复杂的概念,帮助科学家借助隐喻使抽象晦涩的科学术语具体化,向公众传达更为通熟易懂的科学知识。

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相互蕴含。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理论表述为连贯的科学语篇,这不仅需要语篇中词汇层面上的转义,也需要语法层面上的变化。两者相互蕴含,共同作用。一方面,词汇隐喻在科学家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读者轻松地接受并理解晦涩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语法隐喻的大量使用使科技语篇具有简洁、客观、正式等文体特征,体现其技术性、逻辑性和理性色彩。因此,我们讨论科技语篇的隐喻性,不可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两者共同作用构成科技语篇中隐喻的全部内容。

五、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体现科技语言的美感

人们通常认为文学语篇具有美学价值。Alastair Fonler在其《文学的种类》中说过:“如果科学论文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那么当科学内容被认为过时的时候,该论文也就走向了坟墓”[8]。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普遍存在恰恰体现了科技语言的美,主要表现为逻辑美、整体美和简洁美,对这三方面的追求则集中代表了科技翻译对“美”的追求。

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化繁杂为简单、化晦涩为明晰”,体现了科技语言的简洁美,突出科技语言的一大特征——精炼,这是因为其适用范围限制了其在表达上必须要用最少的文字符号传递最大的信息,精炼简洁给予人以明快直率的美感[9]。

科技语篇中众多的语法隐喻使科技语篇具有客观、正式的语体特征,体现了科技语言的逻辑美和整体美。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逻辑美。作为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和表达科技事实、概念、原理的文体,科技文章在阐述时往往呈现出推理严谨、逻辑缜密的特点,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次是整体美。在整篇的科技文献中,无论是各种复杂的句型还是科技汉语中独立的句子,都是为了体现同一个概念而存在的。这种对于同一个复杂概念的完整呈现,体现了科技语言的整体美,它和逻辑美是紧密相连的。

总之,科技语言中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科技语言的美感,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应该用这两大类隐喻实现科技语言的美感。

六、结语

本文指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同时存在,互相蕴含,共同作用。科学语篇中的词汇隐喻为科学界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术语,在科学家和公众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读者以相对轻松的方式接受并理解晦涩的科学知识。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大量使用使语篇具有客观、正式的语体特征,突出其严谨、推理性强的语体风格,并体现科技语言的逻辑美、整体美和简洁美。同时研究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对科技翻译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了科技语言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及两者的互补性,但并未涉及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这是本文的局限,更是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1]陈小慰.作为修辞话语的隐喻:汉英差异与翻译[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2) : 85~89.

[2]叶子南.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48.

[3]李醒民.隐喻: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 : 28.

[4]周萌.语篇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内江科技,2010,(5) : 58.

[5]朱永生,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4):5~8.

[6]张德禄,雷茜.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J].外语教学,2013,(5):1.

[7]孙滢.学术论文摘要语篇中名词化隐喻的对比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29~131.

[8]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0.

[9]范敏.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16~120.

2095-4654(2015)07-0135-03

2015-03-20

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农林类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JBS09336);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认知视角下大学生隐喻语用能力的培养”(20150015)

H315.9

A

猜你喜欢

隐喻语篇语法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