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5-03-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张 潇

(江西服装学院 教务处,江西 南昌 330201)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张 潇

(江西服装学院 教务处,江西 南昌 33020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就业政策逐步向市场机制转变,已基本形成了面向市场的就业管理体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急速增长,应届毕业生更面临着非常大的就业压力。从经济发展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正常规律。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及就业辅导机构,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适应新的市场发展规律,整合各方就业资源,构建全面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及就业管理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解决思路

从我国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近几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达到749万,在2014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毕业时必然会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普遍性话题,也是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区域性人才分配失衡的问题十分严重

在人力资源自由配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多的向大城市集中、向发达地区倾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力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才分布失衡的问题,造成了国内人力资源分配两极分化的后果。一方面,在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在亟需人才的广大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很难招聘和留住应届大学毕业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主动选择去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并不多,许多大学毕业生依然抱着“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的传统观念,很少有大学生愿意主动下基层、赴西部就业、锻炼,许多大学生宁愿在城市过着“蚁族”似的奔波生活,也不愿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去实现自我发展,就连一些亟需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卫生等特殊专业也很少得到毕业生的问津。

(二)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求职者所具备的工作技能、工作位置的不对称而造成的失业。也就是说,由于求职者缺乏相应的技能和从业兴趣,即使是一些存在大量空缺的工作岗位,也无法顺利获得这样的工作机会。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一份足够稳定、轻松的工作岗位,当他们拼命参加各类求职考试时,很多企业却因缺人而闹起了“用工荒”。“挑肥拣瘦”的就业观念加剧了国内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事实上,多年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毕业生及家长对好工作岗位的追逐。这些从小被家长期望成为“天之骄子”的孩子们,一路被灌输“精英”式思想,也过分强调了一些与自身实际不符的社会定位,不良的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跟当前的经济发展现实矛盾突出。 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认为,蓝领技工、第三产业等是又苦又累、薪资较低的工作种类,不适合手握大学文凭的毕业生们。因此,大多数的毕业生在择业时,第一选择依然是瞄准政府部门、国企、外企等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职位,而这些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却一直处于低位。

二、当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狭隘的就业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情节,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将自己视为社会精英阶层,认为应当获得更加优越的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分配为原则的就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社会精英思想。这种观念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精英思想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里依然存在,造成一些大学毕业生只关注优越性的工作,盲目寻求一些工作稳定、待遇丰厚的工作机会。可以说,高校毕业生普遍对优越性的工作岗位情有独钟,但这些好工作都是稀缺性资源,要想顺利实现的困难可想而知。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最终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只占总人数的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包括私营等企业)约占到5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已经是高校毕业生的第一大雇主,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并不是这类企业,因为这些工作岗位既无高薪又不稳定,而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的工作岗位,虽然每年的招聘需求非常少,却依然让大学毕业生们趋之如骛。

(二)市场需求不足,人才供给失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逐渐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优录用”的新就业政策。简单说,就是改变了过去“按需分配”的毕业生分配模式,实行市场化的双向自主选择。在新的市场机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人才市场的弱势群体。另外,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下行通道,经济发展活力下降,导致就业市场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不断增长的毕业人数与萎缩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 随着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扩招,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再加上数量庞大的“海归”群体,各学历层次之间、专业之间、院校之间、培养特色之间、横向纵向之间正走向更深层次的竞争。

三、改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主要建议

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困难,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高校僵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就业管理模式造成的。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尽快推动高校培养模式和就业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系。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辅导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对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岗位。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然已不能只局限于对就业形势、择业观念等基本问题的分析,应是集合了就业形势分析、择业辅导、职业规划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应根据毕业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及时向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求职心理辅导、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研究、求职应聘技巧,职业形象设计、面试礼仪等不同学科领域的辅导。高校也应安排适当的学习课程,为准毕业生们提供就业辅导,满足毕业生提高自身择业、就业、从业能力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说,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而应是具备专业职业培训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因此,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就业管理机构向应届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的基础。

(二)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速度变快,特别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前人们希望“学一种技术,用一辈子”的愿望已经不可能。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再也不能指望像过去那样,只要踏进了大学校园,就等于抱上了“铁饭碗”的日子。在飞速的经济发展潮流中,只有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观念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在进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时,应强调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有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让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制定适合未来发展的人生规划。在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指引下,按计划付诸努力,以便激发他们自我塑造的意识,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应提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以便督促和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综合情况,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综合确立自己人生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加快就业信息系统多元化的建设进程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谁掌握了最新信息,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业市场也一样,及时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至关重要,谁先获得了重要信息,谁就有可能多了几分成功的把握。由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弱势地位,难以及时获得系统、有效的信息,在选择就业时就会失去主动权。这时就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构发挥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可以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的从外部市场获取就业信息,并及时、准确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每一位需要的毕业生,这也是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以及分析,不仅是为了满足毕业生的需要,还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因此,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应及时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分享平台的建设,利用高校网络资源向用人单位、人才市场互通就业信息,提高信息服务能效。可通过互联网、报纸、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信息发布渠道,力争实现多位一体的人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服务信息交流通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效率,降低毕业生择业成本。

(四)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长效跟踪与分析机制

高校作为毕业生的就业管理主体,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对自身毕业生就业管理能力的修炼。高校就业管理机构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毕业生毕业成绩、择业方向等信息的“静态”登记,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市场变化,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有效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满意程度。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长效跟踪与分析机制,长期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那些工作了2-3年的毕业生也要进行就业调查,通过对他们的分析,了解学生就业的适应周期,了解学生在就业后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了解人才跨区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程度,以便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变化。通过这种长效的就业跟踪及分析机制,高校可以作为确定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并据此对当年就业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既满足了大众化的教育需求,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真正树立市场调节为主的新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就是以市场需求来引导高校的招生及就业决策,以教学成果来服务市场需求。

[1]盛真.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大学生就业指导,2005,(14).

[2]曾天山.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看高教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3]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应松宝.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095-4654(2015)07-0100-03

2015-01-27

G647

A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