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探讨
——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5-03-17苏晓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苏晓敏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探讨
——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苏晓敏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采用实证和系统分析方法,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并提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刘旺洪在《法律意识论》中指出,“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1]。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和反映方式,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四方面的基本内容。

法律认知是指对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现行的法律法规的掌握,是法律意识形成的理性基础,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包括基本的法学理论、基本的法治观念和权利义务意识等,还包括高等学校的一系列教育法律和行政规章制度,以及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校纪校规等法律制度知识和纪律要求。法律情感是人们对于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是法律意识的感性

认识阶段,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的内在力量。大学的法律情感是大学生基于对法和法的现象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其作为社会法治主体,坚持现代法治原则,坚信法律至上的地位,对现行法律的公平正义的依靠和信赖感。

法律意志是敢于维护法律尊严,不畏暴力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在掌握法律认知,确定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基础上,将法律作为社会主体行为的重要评价标准,并能以法律为准绳,勇于承当相应的责任。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法律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深化。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体现在遵从和信服现有的法律规范,追崇法律最高精神,并对社会良好的法律秩序具有美好的愿景。

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人们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把握,形成了法治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结构,这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岭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中把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的法律认知

(1)法律知识薄弱。学生中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较高的占9.3%,48.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一般,还有4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薄弱。在了解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方面,仅有23.2%认为自己熟悉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高达54.2%的同学认为自己了解一点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还有22.6%认为自己对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不了解。

(2)法律基本概念混淆。调查显示,认为《宪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占12.1%。而认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占62.4%,是政治协商制度的占17.5%,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占20.1%。可见,部分学生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概念混淆,也无法分清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国体和政体等概念。

(3)法律评价失当。正当防卫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而“甲、乙两名同学在寝室发生了斗殴,导致乙受伤,事后乙不服气,拿凳子把甲砸成轻伤”,认为这是正当防卫的占25.3%,认为不是正当防卫的占67.1%,其余的占7.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二)大学生的法律情感

(1)人民主权意识不高。在调查中显示,认为法律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的占63.1%,认为法律体现的是各级国家机关意志的占28.7%,还有8.2%的学生认为法律体现的是少数社会精英或利益集团的意志。在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过程中,认为权力和义务对等只占39.4%。

(2)法治精神不被认可。大学生对于“你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的回答,认为平等的占45.7%,认为相对平等的占25.7%,认为不平等占28.6%。可见,部分学生对于法律主张缺乏归依感。

(三)大学生的法律意志

(1)自觉守法意识不高。当问到“你深夜经过市区马路斑马线时”,有46.2%的学生选择等绿灯才通过,占21.5%的学生选择不管红绿灯都会通过,占32.3%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可见大学生都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也认识到守法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是在实际生活正确缺乏自觉守法、护法的意志力。

(2)护法责任感不强。在个人的权益受损时,42.1%的学生采取“向当地派出所报案”的方式解决问题,而26.1%的同学采取“暴力手段解决”,占31.8%的同学会“自认倒霉”。 而学生在看到他人的权益受损时,“挺身而出帮助他人”的占42.1%,而33.6%的同学会选择“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占24.3%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

(四)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1)法律规范的信仰缺乏。在问及“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是否有信心”时,表示有信心的占47.6%,占42.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而占10.1%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而在问及“法律是否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法律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法律的公正性不被人们认可,法律规范缺乏公信力。

(2)社会秩序的信仰度不高。在关于法和权的关系,占49.3%的学生认为法大于权,占12.4%的同学认为法大于权,还有占38.3%的同学认为权力干预法律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大学生过分夸大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在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认为权能压法,钱能买法,对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仰四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体系。高校应更加明确法律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把“知法”、“守法”、“用法”三者贯穿于整个法律教育过程,从课堂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教育环节等方面,构建多渠道、全方位、与时俱进的法律意识培养格局。

(一)发挥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大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赖于课堂中的教与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是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否有成效的基础性因素。

一是发挥教师师德师风的感染力。一方面,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法治信仰。教师发自内心的法治认同感和对法治精神的追求,是其进行教学探索、做好学习法律指引者的力量源泉,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民主法治社会的法律权威、约束公权力、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价值追求的“灌输”,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司法腐败,帮助学生培养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法治思维。

二是进行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合理考核制度。高校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其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推进《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律修养》的课程改革,改变法治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树立宪政理念,认识到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权利是前提,义务是基础,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并突出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实施保障的规范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法,引导学生掌握讼诉的基本知识,学会用法律的途径保障自身的权益。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单纯的法律文本学习的枯燥无味,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实行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法积极性。此外,要实行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学法、用法。

(二)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发扬民主和加强法制纪律教育结合起来”,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注重学生“守纪律,讲规矩”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守纪律,将规矩”的意识是大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基础,是法治在校园生活中的具体化、实践化。因此,要做好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纪律教育,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来规范各自的行为。长期的纪律约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良好习惯,使其内化纪律要求,形成自觉的行为行为导向,明确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为坚定法律信仰奠定基础。

二是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激发大学生的学法动机和兴趣,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进行健康情感情绪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自我排解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行坚强意志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的抗压意志力;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大学生责任感、正义感的培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三)开拓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同时它还是与人们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学问。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把法律法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对学生实行法律能力训练。这是实践教育的隐性功能,能够促使学生的法律知识从“知法、守法”转变为“用法”的法律能力,并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设立校内校外的法律实践基地。联合校内法学专业,建立“模拟法庭”等专业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场所,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条件,让更多的学生接触法律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讨论判决等形式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同时,学校要充分资源,和当地的法院、检察院合作建设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了解法律讼诉程序,并可通过法院旁听、参与法律援助实践等过程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

二是组建法律社团。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了现代大学生个性的需求。因此,可以成立学生法学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开展法律辩论,法律咨询等形式刺激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依托社团,开展“送法下乡”的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做好普法宣传员,并提供一些基本的法律援助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律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树立坚定法治理想信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

三是营造校园法治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健康人格养成的自觉性。此外,高校要主动占领法治宣传的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和普法宣传,同时加强管理监督,建设有利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络环境。

[1]刘旺洪. 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张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 人民论坛,2010,(29):90~91.

[3]孙卫东,王爱红. 从服从到信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42~43.

[4]柳倩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4,(2):46~47.

2095-4654(2015)07-0095-03

2015-04-15

G420

A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有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