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哈区域经贸合作:理论、现实与实践

2015-03-13王丽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中国

王丽

摘 要: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之间区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互补性强、可达性好、干扰机会受克制等,总结了良性空间相互作用下中哈建交二十一年来双方经贸合作的实践成果,指出了两国经贸合作更进一步的发展策略——主动发现互补性、增进空间可达性、努力剔除不利因素等。

关键词: 中国;哈萨克斯坦;区域经贸合作;空间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01

一、中哈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背景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E.L.Ullman)提出。该理论认为:两个地理区域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是对某单一区域人地之间相互关系的补充;空间相互作用是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1]225该作用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既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又可能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就此针对具体区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王迪在其《抚远三角洲发展战略定位与实现路径》一文中指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中俄合作开发抚远三角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117-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吕卫国博士在《沪苏通三角区产业经济一体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一文中,以沪苏通三地为例,研究了三地之间产业经济一体化的时间和空间过程,从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可运输性和介入性等因素的影响机制。[3]679-685淮海发展研究所讲师车冰清在《苏鲁豫皖边界区经济合作模式研究》一文中,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等理论对淮海经济区的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划分了不同的经济合作模式。[4]86-91可见,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适用于研究跨国区域或省际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因而也同样适用于中哈区域间的经贸合作。

二、中哈区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空间相互作用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互补性、可达性和干扰机会。其中,互补性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的对某种要素的供求关系;可达性是指区域之间进行要素传输的可能性;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干扰。分析表明,中哈两国具备空间相互作用良性发挥的现实条件,两国的区域经贸合作也因此具有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一)互补性:中哈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互补性是区域间建立经济联系的前提。换言之,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可能。中哈双方在市场状态上存在明显的供需对接冲动,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5]114这得到了中哈双方人士的普遍认同。如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周力指出:两国的发展战略有许多共同点,双方有共同的需求和很强的互补性;[6]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荣剑英在第六届阿斯塔纳经济论坛上表示:哈萨克斯坦资源丰富且局势稳定,而中国有资金和技术优势,中哈两国优势互补,双方经贸合作前景广阔;[7]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所长苏尔丹诺夫也表示:中哈开展油气能源合作是互利共赢的;[8]任华、原帼力、程晓丽、龚新蜀、外力·依米提等学者也均认为中哈双方在资源、产业结构、贸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是双方进行贸易活动与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9]99-102[10]14-16[11]121-124

(二)可达性:中哈间可达性好,经济联系有保证

可达性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保证,而距离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距离”主要包括空间距离、政治距离和心理文化距离等三个方面。

1. 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经济、便捷与可行性,[12]19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但其往往受到地理关系和交通运输条件两个方面的制约。其中,地理关系指的是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邻近程度;而交通作为实现人与物质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作为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纽带,受交通网络本身及其通达度的影响。

首先,从地理关系上来看,哈萨克斯坦位于原苏联中亚北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交通要道;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哈中两国毗邻而居,山水相连,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有1 782公里的共同边界,是两国友好合作的重要纽带。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使得双方空间距离缩短,可享近水楼台之便利。

其次,从交通运输条件来看,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陆地并举、铁路公路交叉、沿边腹地互补的立体交通网络。[13]35其中,开放陆路边境通商口岸五个(公路口岸三个:吉木乃、巴克图、都拉塔,铁路公路口岸两个: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航空口岸两个(乌鲁木齐和喀什);油气管道两条(中哈原油管道与中哈天然气管道);并相继进行了铁路公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边境口岸的现代化改造等。这些都为两国跨境运输和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得益于双方相关协定及合作机制的保障,中哈间交通通达度较好。诸如,中哈在铁路、公路、航空等领域签署的一系列运输合作协定,为开通国际运输线路以及建立稳定互信的国际运输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14]19-21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的联合监管,边境海关执法,口岸统计数据互换,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监管,以及中国乌鲁木齐海关与哈萨克斯坦科里扎特海关和迈哈布其盖海关实施联合监管试点等国际合作项目,[15]有效促进了双方边境口岸畅通,节约了通关时间和贸易成本;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两国间的贸易交流及运输更加方便;中哈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与中哈合作委员会的统筹、指导和协调,更是为双方合作提供了保障。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缩短区域间的空间距离,增强相互联系,为两国间的开放及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政治距离

与其他因素相比,政治因素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对经济关系都具有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实践也证明,国家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对经济的相互依存无疑占有首要的地位。中哈两国自1992年1月3日正式建交以来,政治关系不断提升,由最初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为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7月),直到今天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双方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和高层互访机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两国关系发展至今,已经迈入了稳定、深厚的友谊阶段。[16]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叶尔梅克巴耶夫也曾表示,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好邻居、好伙伴”。[17]如此良好的政治关系缩短了两国间的政治距离,增进了区域可达性。

3. 心理文化距离

文化是指社会性的精神产品,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共同或相似的文化基础可以增强边界两侧经济行为体彼此的信任感和认同感,缩短心理距离。[18]3-5山水相连使得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之间民族构成相似(且许多民族有亲缘关系),语言文字相通,风俗习惯相近,宗教信仰一致,行为方式近似,造就了深厚的民族、宗教、文化情结,形成了独特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而且两国民间交往由来已久,人文交流和人文合作一直以来也稳步开展。所有这些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有利条件无疑会更好地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增强彼此的认同感,缩短心理文化距离,增进区域可达性。

(三)干扰机会:中哈间存在干扰因素,但克制性的力量同样存在

干扰机会作为一种介入性因素,其存在可能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的格局,使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中哈间存在干扰因素,但克制性的力量同样存在,如俄美等国在中亚进行着渗透、控制、争夺与防范的利益博弈,但基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考虑,竞争之外有合作;“中国威胁论”给哈国一些人士带来疑虑与抵触,但中国历来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并曾明确表示在中亚地区,既不谋求政治势力范围,也不谋求经济势力范围;[19]中亚“三股势力”的猖獗对投资环境造成破坏,但中哈两国囿于共同的政治愿望和经济利益在多边框架内务实深化合作,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为两国和地区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基于多种利益的权衡,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的合作要远大于竞争。

三、良性空间相互作用下中哈区域经贸合作的实践成果

在互补性强、可达性好、干扰机会受克制等诸多利好因素所引致的良性空间相互作用下,中哈两国的经贸合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二十一年来,双边贸易额总体呈增加态势,由1992年建交初的3.69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256.82亿美元,增长60多倍,年均增长25.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是1999年,比上年增长79.2%。中哈贸易的多数年份里,中国是进口大于出口,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而哈国是出口大于进口,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见表1)目前,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则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结构上,多年来中哈两国经贸合作集中于能源领域,中国从哈进口物资多为能源原材料产品,如原油、钢材、铜及铜材等,对哈出口物资多为轻工制品,如服装、衣着附件、机电产品、鞋帽等;最近几年两国贸易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对哈出口的钻井设备、钻井技术、矿山设备大幅增加,在能源、金融、高科技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贸易方式上,由最初的现汇和易货贸易两种发展到现汇贸易、易货贸易、边境小额贸易、补偿贸易、旅游购物贸易、边民互市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20]158-159

就位于中哈贸易前沿的新疆而言,在1998—2012年的15年间,两者的双边贸易额由4.88亿美元增长到111.67亿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27.5%;出口贸易额由1.60亿美元增长到71.39亿美元,增长40多倍,年均增长44.0%;进口贸易额由3.28亿美元发展到40.28亿美元,增长10多倍,年均增长21.2%。(见图1)多年来,哈萨克斯坦一直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新疆对哈贸易占中国全国对哈贸易比重上,虽然15年间新疆对哈贸易总额占比由八成降至四成,进口贸易额占比由七成降至两成,但出口贸易额占比始终保持在六成以上,且最高时达到九成多,(见图2)这表明新疆在中哈经贸合作中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迪.抚远三角洲发展战略定位与实现路径[J].学术交流,2013(4).

[3]吕卫国,陈雯.沪苏通三角区产业经济一体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6).

[4]车冰清等.苏鲁豫皖边界区经济合作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6).

[5]董藩.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构建依据与发展规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新华网.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中哈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2-06/4388396.shtml,2012-12-06.

[7]新华网.专家称中哈经贸合作前景广阔[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22/c_115870609.htm, 2013-05-22.

[8]人民日报.互补性强 效益明显[EB/OL].http://news.163.com/13/0802/03/958AJECF00014AED.html,2013-08-02.

[9]任华,原帼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0]程晓丽,龚新蜀.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互补性实证分析[J].市场论坛,2010(1).

[11]外力·依米提.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共建贸易合作区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8).

[12]王海江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7).

[13]王海燕.中哈自由贸易区:机遇、挑战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9(11).

[14]车探来.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合作和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4).

[15]新疆日报.中哈边境海关合作 十年架起通关高速路[EB/OL].http://www.xjdaily.com.cn/xinjiang/002/770340.shtml,2012-8-19.

[16]中国网.中哈关系成熟稳重 推动经贸结构向多元化转变[EB/OL].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3-09/01/content_29888512.htm,2013-09-01.

[17]中国新闻网.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中哈贸易应多元化发展[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8-24/4132711.shtml,2012-08-24.

[18]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边境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J].人文地理,2004(6).

[19]新华网.中亚关系四项基本政策和六点主张[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2/19/content_735901.htm,2003-02-19.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五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哈萨克斯坦中国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哈萨克斯坦外汇管理概览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使用法将作重大修改——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使用法典(草案)》解析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