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匣记

2015-03-13

中国收藏 2015年1期
关键词:蔡先生沈先生中南

岁末年初,一年中最特别的时节。

新旧交替之间,回眸让人感慨,而展望则是予人自信,

带来进步与延续……

今天要给诸位讲述的,

是2014年发生在八位不同门类的收藏者身上,

令他们每位感触最深的一件藏事。

思绪是最丰富的『藏宝匣』,

当中,有人收获良多,有人专注于一。

也许,用『情怀』来形容这些有些过于『高大上』,

于平凡普通中见真性情,

才是最质朴、本真与纯粹的快乐。

喜欢喝茶,由此喜欢茶壶、茶杯。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景德镇结识了陶瓷大师李见深和“柴窑王子”张建,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我从北京跑了五趟景德镇,只为看茶杯。当然,忍不住时也买,由最初买几十件,到最后一次去空手而归——不是没有心仪的茶杯,而是对茶杯的制作者有了清晰的了解,由此成为好友,于是我的兴趣由物转向了人。人,才是最好的茶杯。

以心待茶

一晃过去了一年,每日喝茶,见杯如见人。

前不久,好友黄河先生邀请我参加北京翰海举办的2014年秋拍预展。作为翰海拍卖公司古籍部经理的黄河,历时三年,准备了一场“台湾茶事”专场拍卖。当听说请来几位台湾茶人现场交流后,我爽快答应了。

台湾茶,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阿里山、铁观音、冻顶乌龙这些茶名,它们真实的口感,只有喝了比赛茶,才算真正知道。许多人以为冻顶乌龙都是清香型,其实好的冻顶乌龙都是焙火的,铁观音也是如此。说起来,台湾茶的根还是在大陆,台湾在清代属于福建省台湾县,岛上原住民人口极少,大部分都是由福建迁徙而来。这些人把生长于闽北茶树带到台湾,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一并传了过来。如今种植最广的青心乌龙,则是咸丰五年鹿谷举人林凤池从武夷山带回的三十六株矮脚乌龙茶苗繁衍而来。 黄河最先引见我认识了68岁的台湾茶人沈武铭先生。茶席的陈设极简单,一把茶壶,四只杯子。沈先生谈笑风生,几位素不相识的人环绕静坐。如何泡好一杯茶,这是我最关心的话题。沈先生认为,泡茶人的心境最关键,如果这个人情绪烦躁,心不在焉,无论用什么水、什么茶,也泡不出好喝的味道来。沈先生讲了一件事,他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邻居总来他家喝茶。一天他开玩笑说,你老喝我的茶,什么时候也请我喝你家的茶。那位美国人为难地说,家里只有立顿袋茶。沈先生说没关系,你拿来我泡。当沈先生将泡好的茶递给邻居品尝时,那位美国人脸上流下两行热泪,他说不敢相信袋茶也能泡出这么好喝的味道。

作为职业茶人,沈先生定期去日本讲授茶艺,剩下时间则云游四方。此刻,他专心为几位素不相识的人泡茶,却像老友相逢,照顾得格外体贴细心。沈先生说,茶是自然的东西,周边相应的东西都要自然,包括我们的内心。身体是心的居住所,在一个环境中,要让环境、身、心三者安定,不然就会喝到忐忑的茶。

茶过三巡,沈先生把几位用过的茶杯逐一拿到鼻下深闻,觉察到茶香的细微变化,于是告诉其中的一位女士,不要熬夜了;告诉另一位男士,此刻人虽在,心没在。随后,沈先生给每位茶杯里斟满清水,让我们用心品尝。我喝出甘甜的味道,其他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沈先生说,只要心里有茶,白开水也会有滋味。并且说,喝过几泡茶,啜一杯白开水,就像一个旅游的人走了一段路,停下喘口气,观望一下四周,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虽然和沈先生只相处了短暂的时光,我却对茶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关注茶的口感,其实,无论是碧螺春、大红袍还是普洱茶,带给人的只是舌尖上的“愉悦”,而心平气和才能泡出真正让人放松身心的好茶来。

壶为茶活

“茶是水,壶是火;茶是女人,壶是男人。”与来自台湾的陶艺家蔡中南先生刚见面,他就意味深情地对我说。

黄河对蔡中南先生十分钦佩,他向我讲述了与蔡先生初识的情景。

据他回忆,与蔡先生的交往,还得从茶人王三庆先生谈起。“记得一次在王三庆先生家里喝茶,聊起茶与器皿的关系,王三庆说道,台湾有一位壶艺家蔡中南,他做的壶一点不比宜兴差,甚至好过宜兴壶。他见我半信半疑,就让夫人拿出一把蔡中南做的新壶泡茶。试喝之后,口感十分甘甜。王三庆先生问,有泥土味吗?我答没有。他接着问,宜兴壶能做到吗?我答做不到。宜兴的新壶都要先开壶,去除泥土味,再泡茶。王三庆先生随即拿出一张旧报纸,指着上面照片中的人告诉我,这位就是做这把壶的蔡中南。我惊讶了!图中的人长发披肩,紧身衣、牛仔裤,弹着贝司。爵士乐手?陶艺大师?这完全对不上号。于是,我对蔡先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请王三庆先生安排见面。”

“第二天,王先生陪我去看望蔡先生,路上还告诉我,先生一家是穴居,住在崖壁,房子都是他一手搭建的,外面下多大雨,屋中不会落一滴水。车开到山脚,沿一条弯曲小路前行,不多时跨过搭建的小桥,抬头见到一幢简陋的建筑。进得内室,迎面是崖壁,柱子上悬挂着‘骊山岩’木匾。见到主人,完全出乎预料,我面前站着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交谈中得知,蔡先生是因为喜欢喝茶,才四处买紫砂壶,宜兴的大师壶买了不少,泡茶都不如意,于是,他开始自己做壶,并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在深山里一待就是三十年。找土、炼泥、做壶、烧窑、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令他满意的茶壶。”

我听到蔡先生的传奇经历,面对安详平和的蔡先生,不由得肃然起敬。蔡先生使用泡茶的壶看似极普通,没有繁复的工艺,没有五彩的泥色。他根据不同的配方土采用不同的烧结温度,制成各种不同形制的茶壶,呈现茶汤最完美的内涵。用蔡先生的话说,喝茶要讲究点。当年,就是因为讲究点,蔡先生进山三十年,烧制出不一定好看,但泡茶非常好喝的壶。

接过蔡先生递过来的茶杯,我好奇地问了他一个问题,宜兴的能工巧匠制作了那么多造型精美的壶,怎么就没有一把称心的呢?先生笑而不答。后来话题转到寻找胎土的经历,他讲起其中的艰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火山口采到不少火山灰,经过与各种泥土混合,终于配出适合做壶的泥料。说到烧窑,蔡先生问我,现在的陶艺家有多少人懂配料,有多少人会烧窑?其实,一把好用的壶,从选料、成型,到烧窑,所有工序都是相关联的。

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一件事。一位专收老紫砂壶的藏家周先生曾对我谈起过顾景舟的壶泡茶不好喝,并解释是因为紫砂厂有规定,顾景舟的壶要单烧。为了保证成品率高,避免烧坏,炉温比正常的要低。这样一来,大师的壶成了“夹生饭”,泡茶有泥土味,中看不中用。周先生比喻道:“闷米饭最好吃的是结了嘎巴,但这有风险,火候稍过饭就糊了。”大师的壶都是用来观赏的,谁舍得用来泡茶呢?而蔡中南偏偏把好用放在了好看的前面,于是留着长发进山,蓄着长须出山,整整搭进去三十载。

大味至淡

见到台湾茶人后,我马上想到北京的茶友鞠肖男,请他前来分享茶聚的快乐。他接电话时刚下飞机,说要先回家取茶再过来。我明白他的心思,显摆他的宝贝——茶祖茶。

鞠先生早年做古董生意,在北京开了一家古玩店,主营高古石雕。也许是鬼使神差,五年前他跑到云南临沧,买下6万亩原始森林。他看中了这里的上千年的野生茶树。

“一叶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印在鞠肖男名片上的诗句。鞠肖男与台湾的蔡中南有相似之处,蔡先生因讲究泡茶的壶而苦修深山三十年,鞠先生因讲究好喝的茶而踏遍青山寻茶祖,为的都是一口干净的茶汤。在鞠先生管理的原始森林里,能喝的野生茶树仅有千余棵,每棵茶树每年只能采摘到2两茶叶。

鞠先生把这里的野生茶命名为茶祖茶。他坚信,第一棵野生茶树是在这里出生,茶是从这里走向全世界的。他还有一套理论,即最好的茶等于最好的茶原料加上最恰当的加工。他认为最好的茶,首先必须要有最好的茶原料,最好的茶原料必然生长在最适合茶生长的地方,最适合茶生长的地方,是长出第一棵茶树的地方。鞠先生曾向我详细描述过临沧野生茶树的生态环境:海拔在2000米以上,土壤富含丰富的有机肥和矿物质,略偏酸性;四季如春,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和循环代谢;一年中有200天的云雾笼罩,降雨充沛;空气清新,是“无毒之地”……

说到茶叶的加工,鞠先生讲过一件有趣的事。他把采摘的野生茶利用山风晾干,不做任何加工,拿到茶叶质检站检测。填表时他为难了,不是绿茶,更不是乌龙茶、红茶。站长破例给他做了检测,结论是天然纯净。

鞠先生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千味万味,最美妙的是淡味。茶叶种植经历了上千年的迁徙,在中国形成了四大茶区。不同的地区,茶叶的苦涩程度不同。茶原料愈苦涩,加工手段就愈繁琐。加工的目的是去除茶叶的不良口味,是一种“救赎”。而鞠先生不畏劳苦,寻找到的野生茶,就是要喝出自然的味道,茶叶本来的味道。

我品尝过鞠先生新采摘的茶祖茶,汤色淡绿,口感清淡,但穿透力极强。这样的茶不需要任何加工,原料越好,加工越简。

自从鞠先生找到了临沧野生茶,他比以前更忙碌了,忙着请茶友分享他的快乐。

我喜好喝茶,更喜好和茶人交往。沈武铭、蔡中南、鞠肖男,他们三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对茶而言,他们都很“讲究”,但都不是外在形式上的奢华,而是返璞归真,还淳反素。沈先生一壶一杯,袋茶也好,清水也罢,皆是好茶;蔡先生就地取泥,摒弃壶艺,只求好用;鞠先生素手采摘,山风凋干,原汁原味。从他们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茶,是问道的引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茶的影子。如果懂茶,也就懂得如何生活。茶道,其实就是做人之道。

猜你喜欢

蔡先生沈先生中南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胜任
中南重工:拟收购文化传媒资产
奇怪的邻居
我收获了几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