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学具操作,让数学思维丰满起来

2015-03-01江苏南通市理治小学226321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量角器学具刻度

江苏南通市理治小学(226321) 曹 云

课改以来,每个学生都配备了完备的数学学具,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因为使用不当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甚至忽略对学具操作这一环节的运用。无疑,这将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失去有利时机。小学生思维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借助多种途径的动手操作来实现,而学具运用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借助学具的有效运用,对数学思维培养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把握时机,突破思维困境

学具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对于小学生来说,频繁的学具操作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利于数学课堂的有效进行,相反,在合适的时机选用学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选准时机,把握学具的运用时机,在学生的思维困顿处实施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如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度,结果因为对测量的基本要素缺乏整体把握,经过多次测量,学生仍然频频出错。为此,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直尺的刻度“0”没有了,你还能测量吗?学生认为可以,此时我将一把损坏的直尺拿来让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度,学生发现,刻度“0”没有了,可以将刻度“1”当做起点。那如果刻度“1”也没有了呢?学生发现,可以将刻度2、刻度3当做起点,也就是说,任意刻度数都可以当做起点。此时我将直尺继续变短,这样刻度数不够,测量难度加大。学生认为,刻度不够量,可以多量几次,然后进行计算最终得到测量结果。由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起点可以自己确定,用任意刻度数都可以,测量的结果是将测量的大数减去小数。

通过这样富有针对性的学具操作,既避免了课堂上学生对学具的无效操作,又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概念,丰富了数感积累,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对比操作,发展思维深度

新课标提倡要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师可以借助学具操作,充分发挥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思维的深度。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我组织了两次学具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层次一,先让学生使用量角器画出角,如165度,75度;层次二,我出示残缺的量角器,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量角器,你还能用其他学具画角吗?怎么画?”学生提出可以使用三角板来画角,并自主选用学具,进行了如下组合方法:90+45+30=165(度);45+30=75(度)。

此时我让学生继续自主操作,尝试寻找这一种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案,看哪一种最简便快速,更具有实用性。学生针对165度列出了另外三种方案:

方法 1:60+60+45=165(度)。

方法 2:90+60+45-30=165(度)。

方法 3:180-(45-30)=165(度)。

哪种方案更为简便呢?学生经过探讨,认为方法2和方法3需要三种学具,操作比较麻烦,而方法1只需要两个学具,因而这种方案使用简便,也比较实用。

以上教学活动,通过两个层次的学具操作,学生在原有运用量角器进行测量的基础上,突破已有的认知水平,思维进行了“深加工”,并经过调整和改组,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让思维层次获得提升。

三、学具替换,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课堂运用学具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依赖学具,而是借由学具运用,找到思维切口,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既会运用学具,又要超越学具,才能实现对学具的灵活运用。正所谓“无刀胜有刀”,当学生建立了“学具思维”,他们随地随地都可以找到学具,并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的有效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带来精彩的数学课堂。

如教学“一百以内数的加法”时,我给学生准备了15根小棒,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35,很显然,这个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小棒不够,怎么能摆呢?但很快就有勤于思考的学生想出了办法,可以将几个人的小棒放在一起摆出3个一捆的是30,5个一根的是5,加起来就是35;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将一支和小棒不同的铅笔当做10,只需要摆3根铅笔,然后再拿5根小棒,就摆出了35。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替换思维,这朴素的方法蕴含着对应和假设的思维萌芽,为下一步数学探究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借用学具操作,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了很大的拓展,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发展自主思考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是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路径,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丰满起来,数学教师切不可忽略这一环节。

猜你喜欢

量角器学具刻度
残缺的量角器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谁大谁小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测量三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