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剑不期乎镆铘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及“微课”、“慕课”的思考

2015-02-28孟繁荣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吉林白城137000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课堂

孟繁荣(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吉林白城 137000)

良剑不期乎镆铘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及“微课”、“慕课”的思考

孟繁荣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微课”、“慕课”又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与时俱进、借鉴吸纳本无可非议,但必须考虑更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不能为模式而模式。要研究各种教学模式产生的基础,明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实效结合本地、本校、本班、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进而产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生成;仿“微”盲“慕”;法所以法;注重实效

毋庸赘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改变。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改革的方式从来都不可能整齐划一。“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考查近几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各种教学模式,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有它自身产生的特定条件和着力解决的个性问题。杜郎口作为乡村学校创造的一个教育神话,其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当初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颇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悲壮;昌乐建立“271学习动车组”,对教材内容进行两成不讲、七成讨论、一成点拨的处理并收到实际效果,凭的是高考名校、“领跑高中”的优势;郑州的“课堂自主”的前提是借地处省会、硬件条件好的“网络环境”优势,能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实现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铜都作为民办双语学校,构建“五环大课堂”是为突破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破解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无论冠以怎样的名词术语,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都要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当前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忽视地域的差别、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状况等客观差异,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套用别人的现成模式,如何使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慕课”“微课”又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俨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风向标,实现课堂的“翻转”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又一个浪潮。这种舶来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甚至有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不禁想起了鲁迅笔下柔石的一句话:“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我们知道,“微课”起初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环节进行的教学过程,其短小、精悍、便捷的特点对于学习者非常有利。而“慕课”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民化、全球化的进程。把讲授方式迁移到了课前,课堂上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巩固强化知识,提升表达、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综合素质,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极有裨益的。但要大规模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必须思考:当今的中国,当下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新课标的总体要求?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节奏来对待这种漂洋过海而来的新生事物,才能让它在中国的土壤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我看来,微课、慕课的实施有三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第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生成,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没有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微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预先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即便对于学情相当了解,没有实时的课堂,教师无法进行课堂即时观察,不能根据学情的变化,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合理调控课堂,精彩纷呈的双边互动无法发生,很难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当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第二,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录制微课的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对例题的讲解往往具体而详细,学生只要听老师条分缕析的讲解就可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在省时不费力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独立探究的机会。“慕课”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相机引导、机智点拨,不用自主探究,没有小组合作。这种课堂,翻而转之的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地点等外在形式,翻而不转的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翻而回转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

第三,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它必须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信息化教学技术,要求学生高度的自制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且不说老师在慕课制作过程中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只说慕课所需要的高门槛就是当下很多学校、很多学生无法操作实施的瓶颈——究竟有多少学校具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条件?又有多少孩子具备足够的自制能力,可以不用成人监督高效学习,而不是浏览兴趣网页或者进入其他程序?具体到学生个体,要按照怎样的标准、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慕集”到为他们量身制作的课程之后再进行有效学习?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的问题都是大规模、大范围进行课堂翻转必须解决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执教者必须注重教学实效,不能忽视客观条件,仿人“微”课,盲目“慕”课。

穿衣戴帽,遮阳避寒,实用、合体、美观就好,未必一定要大牌、名牌,小店、小品同样可以穿出品位,何况要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身材、职业、气质、材质等因素也不可忽视。教学亦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考虑它的实施条件,亦如任何种子都要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土质、光照、水分、酸碱度等等,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不同”。我们该做的,不是搬用别人的经验或者概念,更不是机械仿用别人的所谓“模式”,而是研究这种模式的产生基础,在此基础上找寻适合我们自身的套路,嫁接运用而不是整体挪移。正如《吕氏春秋》阐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时所说,“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古人尚且知道“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我们怎么能够无视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状况、教师素质、学科的差异、课型的区别,劳民伤财地危“微”盲“慕”呢?

拿语文课来说,新授课、复习课,阅读课、作文课,文言文、现代文,讲读课、泛读课……课型不同,教学方法、时间分配、训练题量、教师角色自然不同。作为一个有25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我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实效性,主张要让课堂“活”“动”起来,提倡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活动,但不刻意地“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也不一定让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我主张“要做学问先做人”,注重学生道德养成和品格培养,承认“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但不是非要按照优、中、差2:7:1设置小组,再按“10+30+5的份额来分配讲、习、测的时间;我非常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努力让学生把每一个“问号”变成“句号”,最好是变成“感叹号”走出课堂,再将课堂所学知识、所成能力应用于实践而不是带着省略号继续迷茫,但不刻板地把45分钟的课堂分成“35+10”两块进行“展示+预习”;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努力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交流’还给学生,但也并不教条地实施“一二几”的教学模式;我享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资源,但我们学校每个教室只配置一块教学白板,我就适时地选择一些音画字同步的在线节目或者影像视频辅助教学;我校是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市区60万人口的地级市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我无法将课型分为“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从昔日的孔子到当今的“诸”子,我如海绵吸水一样学习每一位成功师者的优秀经验,借鉴每一个名师大家的教学方法,但我笃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而并不机械套用谁的模式。偌大中国,近千万平方公里土地,十几亿人口,一亿多学生,一千四百万教师,如何能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上下一个模式一盘棋?大帮哄,一窝蜂,来得急,走得快,死得惨。

我很钦佩一生在政治夹缝中生存,虽不得志却不改初衷的苏轼。当“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宰相王安石要大刀阔斧地实行政治改革之时,他主张“渐变”,认为皇帝不宜“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保守派执政,宰相司马光要废除新法之时,苏轼又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认为新法与旧法各有利弊,且推行多年,即使要废除新法,也需循序渐进,不可骤然废之。在那个新旧党争的时代,苏轼的意见当然不会为当权者所喜欢更不会被接受,当然会一贬再贬三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今天的中国,当下的教育,是不是也该有苏轼这样的“不识时务”之士,挥舞着阿尔卑斯山谷那条汽车路旁的标语牌,深情款款地温馨提示:“慢慢走,欣赏啊!”

我很欣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经典阐述——“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模式亦是如此。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更不能为模式而模式;教学模式要基于教学本身来选择运用或产生形成,要以提高教学实效为前提。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肩负中华未来、助力中国梦的行者,我们又何必消耗自己的生命,浪费学生的青春,影响教育的发展,桎梏中华的未来呢?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作者简介:孟繁荣(1966-),女,吉林长岭人,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高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4-0134-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24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模式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