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战略联盟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

2015-02-28胡仁东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执行力战略大学

胡仁东(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大学战略联盟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

胡仁东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大学战略联盟具有社会性构建特征,是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一种自愿结盟行为。大学战略联盟的价值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增强大学组织的执行力等方面。大学战略联盟的实现路径表现为社会网络、契约协议和资源交换三个方面。大学通过结盟把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并获得更多机会,在不增加有形资源的情况下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从同质组织借鉴经验,把异质组织中的潜在资源变为现实资源为我所用。

大学战略联盟 价值 实现路径

一、引言

大学战略联盟是现代大学开放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与五校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的科技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与科技大学联盟、加拿大的大西洋大学联合会等都是大学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首创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的“硅谷”。

近年来,国内大学战略联盟也在悄然兴起。2011年5月,江苏试点组建区域高校联盟,位于仙林大学城的5所高校负责承担了建立“区域高校联盟”改革试点任务。这5所高校拟在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联合申报专业、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进行探索。同年6月,重庆市大学联盟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6所高校,其合作的立足点是各校的内部资源和真实需求。国内大学联盟除了“硬件资源共享”外,还包括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领域内的合作。除此之外,我国高教领域内的“官、产、学、研一体化”呼声也日渐高涨。

国内外大学战略联盟的实践表明,它既可以优化配置大学资源,避免大学之间对有限资源的过度竞争,又能够创造一种开放和相互激励的氛围,融合各大学的核心能力,形成聚合效应,从而提高联盟内所有大学的整体实力[1]。

二、大学战略联盟的价值

战略联盟源自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性网络组织[2]。大学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高校,或高校与其他特定组织、机构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或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3]。显然,大学战略联盟与企业战略联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为大学的使命、功能和结构不同于企业组织。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某种形式联合或合作,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一个特定的网络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由对一个特定的共同关注目标或关于一种资源利益的社会性建构而来”[4]。从大学战略联盟的实质来看,它主要具有社会性构建特征,是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一种自愿性结盟行为。

大学之间、大学与政府之间以及大学与产业界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不仅改变了过去相互脱离、分散的局面,而且加大了系统之间的渗透性,避免了重复浪费,转变了象牙塔里办学的思路。在大学战略联盟框架下,学校的资本、智力和服务资源得到共享,有效的成本控制变成了可能,有利于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建立战略联盟,使高校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强,教育领域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此外,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结盟也有利于高校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5]。总体来讲,大学战略联盟的价值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增强大学组织的执行力等方面。

(一)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迈克尔·波特认为,联盟是企业之间的长期协定,它走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这是一种不用实际联合就可以取得纵向一体化的低成本和特色优势的手段[6]。大学通过战略联盟策略,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合作中降低交易成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遵循“理工要结合、文理要渗透、优势要互补”的原则,通过互认学分、互开全校性选修课、互设辅修学位、互推免试研究生、合办新专业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在校企合作方面,一些高校通过“1+n”合作模式,即一个专业与n个企业合作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业、创业、就业“三业”贯通,以“出口”引导“入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校地合作方面,大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地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学生互派、教师交流、课程互设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于大学的发展要受到现有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约束[7],交易成本往往很高,而大学战略联盟是一种重复性合作,它能够降低大学办学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办学效益

大学战略联盟突破了传统大学作为一个孤立点的运行模式,它通过与同质及异质组织战略联盟的协同,促使学校资源和教学科研活动在联盟中能够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扩大了高校与外部环境的融合;通过信息的相互传递、教育资源的相互分享和配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获取更多的潜在利益,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大学战略联盟一方面扩大了高校对资源的使用界限,使高校在更大范围内对资源具有支配能力,提高其办学的经济效益[8]。另一方面,联盟使高校具有一种扩散效应,把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放大,使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外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提高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三)增强大学组织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完成执行的能力和手段。执行力是从管理理论派生出来的,是执行政策和策略的实际表现能力,仅指通过决策、命令,从上至下的执行行为,包括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战略设计与构想、过程展开和创新方法、过程的管理与评价以及最终的结果[9]。大学执行力是指大学实现战略目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执行力不是现成的,是在一定的学校情境中通过多种手段建构而成的[10]。大学执行力具有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的特点,即大学执行力是在一种环境中产生,同时也是在“目标-决策-结果”的框架下人为努力的结果。执行力是大学组织非常重要的能力。当一个组织具有了一定的资源后,如何组织执行就成了关键性问题。我们今天特别强调“如何办大学”,所重视的正是大学组织的执行力。而组织执行力的强与弱反映了大学管理的水平。大学战略联盟是多个组织之间的合作,打破了传统大学的保守风格,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在与其他高校、产业组织、政府等机构的联盟中,一些有效率的组织治理模式引入到传统的大学组织内,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运行机制的调整,提升了大学的组织执行力。大学组织高执行力主要体现为:即使现有资源不变,也会使大学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大学战略联盟的实现路径

大学战略联盟是一种网络组织,按照波多尔尼等人的研究,网络组织是任何两个以上的行动者的集合。在该集合中,行动者追求相互间重复和持久的交换关系,交换所引起的争执并不由合法化的组织权威加以判断和解决[11]。大学战略联盟是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目的在于通过契约关系形成排他性的组织,追求合作组织共同的利益和组织目标。它属于重复性合作条件下的互利行为,通过交换资源而达成。基于已有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大学战略联盟的实现路径表现为社会网络、契约协议和资源交换三个方面。

(一)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到一个相对紧密的社会网络之中。在这个网络里,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结点,把与之有关联的组织机构纳入其发展战略视野之内,对大学组织现有的资源进行重组,把潜在的资源开发出来为我所用,把优势和特色进行扩散。哈梅尔等人认为,组织寻求建立战略联盟,反映了组织缺乏特定的资源和技能并试图通过战略联盟获得这些资源和技能[12]。美国五校联盟的宗旨就是资源共享,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之间的文化认同、合作内容对多元社会需求的满足、良好的管理和资金保障、学校间的互补性等[13]。英国的苏塞克斯大学与布莱顿大学通过联盟创建“学术走廊创新中心——尖端产品系统”获得成功,就是建立在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部门和布莱顿大学的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基础之上的[14]。大学之间的联盟强调的是一种互补性,在大学联盟体内,各大学各展其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了“任何单个组织功能都有限”的缺陷,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除此之外,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战略联盟模式包括部省市共建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学科技园区模式、“三区联动”模式等[15]。这些模式把大学组织融入到网络系统之中,通过社会网络方式获取发展资源和机会。近年来,大学异地办学成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等为争取地方政府及产业界的支持,把大学自身的优质资源通过地方政府、产业界、社会等形成社会网络对外扩散,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资源,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二)契约协议

契约协议是大学战略联盟体内各主体间的一个基本约定规则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契约性共同体——合作性伙伴关系:“合作”是基于契约精神的合作,操作层面表现为合同项目制,二者之间彼此独立、相互补充甚至互为依赖;“伙伴”指二者之间是一种共同体关系[16]。依据契约关系,各方是平等的,对整个合作的顺利进行负有共同责任,各主体既有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契约关系经常是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互相捆绑在一起的。2009年,首批“985”工程9所大学成立“九校联盟”,九校达成一个基本协议框架,在互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互相承认所修学分、举办暑期学校、扩大九校联盟的影响、与美国常春藤联盟及澳洲八大名校联盟紧密合作、建立联盟网站、博士学位论文互评等方面共同遵守一些基本规则[17]。同年,安徽省14所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它们的契约协议是“抱团发展”。伯顿·克拉克曾经提出高等教育的“三角协调”模型,即学术、市场与政府这三者构成一个“三角”结构。这个三角协调模型隐含的就是契约协议。在大学与政府的联盟中,大学的权利是以学术自由为前提的,自由地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其义务是基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活动。政府的权利是从大学组织获得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义务是通过政策、法律、财政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大学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公共管理的目标,把自上而下的内部管理活动转变为上下联动的大学治理活动,使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协调运行[18]。在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盟中,大学以自身的独特智力优势向产业界提供服务,从而拓展研究领域,获取发展的资源;产业界以现有资源获得大学的智力支持,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它们之间的契约协议是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纽带形成战略联盟的。

(三)资源交换

资源交换是大学战略联盟体内各个组织以其资源、产品来相互交换,以实现互利、共享、共赢的结果。大学战略联盟虽然不同于市场组织,但资源交换是其内在的一种重要动力,因为任何组织行为都是以组织本身为“中心”的利益扩展行为。大学之间的联盟是以特色和优势为基础的联盟,尤其是学科特色和优势。联盟体内的各个大学以此加盟,形成互补和合作之势,互补是相互交换的结果,合作是为了做强原来不太强的学科专业(包括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比如,大学之间通过共建科学研究平台、教学联合体等形式进行协作,每所大学都以部分资源参与合作,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交换关系,以资源交换方式保证联盟体的运行。大学与政府的战略联盟以大学提供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资源交换关系来维系,这里的“服务”是一种产品,而这种产品有其特殊性,即大学组织生产的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通过大学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具有服务外包的性质。大学与产业界联盟是指大学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要素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的网络组织,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利益,以技术研发、开发、转移为纽带,在共同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条件下,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盟形成了高端知识、中间知识和应用知识一体化的格局:大学创新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如果能及时应用到产业发展与升级过程中,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又使大学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盟通过势差(即各主体在不同方面的差距)、需求和特色进行交换[20]。

四、分析与探讨

(一)大学战略联盟意欲何为

大学战略联盟突破了大学组织封闭的办学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重构学习型组织,提高了创新能力。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灯塔,如果学习能力不足,它又何以成为精神灯塔?不仅如此,其合法性也将受到社会的质疑。这显示了大学组织由传统的守成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的趋势,即传统办学资源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等、靠、要,在内部配置已有资源;而在当下大学办学资源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政府获取资源并配置已有资源的方式无法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大学组织需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路径依赖,利用市场和自身优势,通过社会网络、契约协议和资源交换多种途径获取资源并使其增值。所以,战略联盟成为大学获取资源的一种重要平台,大学组织在战略联盟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组织执行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所以,战略联盟不仅拓展了大学办学资源,还回答了“如何办大学”的具体策略。

(二)大学战略联盟何以可能

大学战略联盟以一种网络组织的形式存在,进入这个网络组织的单个组织都需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即在契约协议之下保证其顺利运行。由于这种社会网络组织的平等性,又加之每个组织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大学战略联盟这个平台就能得到联盟体成员的共同推动和维护。此外,联盟体内各主体为着扩充自身的资源而来,每个组织都需要提供值得其他组织学习、借鉴以及合作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市场规则下的资源交换方式实现它们各自的目标就成为可能。

(三)大学战略联盟有何特点

综合地看,大学战略联盟具有同质性、异质性和协同性等特点。大学之间战略联盟具有同质性——它们属于同类型组织,在组织结构、制度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较为相似。大学与政府、产业界的战略联盟具有异质性——在社会大系统中,它们具有各自的组织特点:大学是一种学术性组织;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具有公共资源的配置权;产业组织主要通过组织生产性要素使之利益最大化。虽然异质性组织各自的目标和功能不同,但在平等、互利、共赢原则之下完全能够融入一个联盟体内。大学通过与同质组织、异质组织的战略联盟,把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充分发挥出来,而且通过联盟获得发展机会。同时,又以大学战略联盟为载体,从同质组织借鉴经验,把异质组织中的潜在资源变为现实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协同创新。

[1]毛帽.大学联盟引领区域高等教育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06-15.

[2]秦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理论与演变[J].财经问题研究,1998,(3):2-7.

[3]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J].高等教育研究,2005,(9):57-61.

[4][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5]汪怿.国外高校战略联盟与合作的几种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6-8.

[6]胡耀辉.企业战略联盟浅议[J].企业研究,2003,(6):41-42.

[7][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序)13.

[8]程勉中.论高校的战略联盟[J].高教探索,2005,(2):47-49.

[9]贾俊兰.建立大学执行力组织探析[J].江苏高教,2007,(2):52-54.

[10]赵运林.论大学执行力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0,(1):159-163.

[11]郭毅等.管理学的批判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0.

[12][EB/OL].Hamel,Gary,“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13]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58-60.

[14][美]戴维·沃森.高等院校战略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51.

[15]谢和平.开放合作:现代大学崛起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3/4):43-45.

[16]吴军.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运作机制和发展取向[J].理论月刊,2010,(12):149-151.

[17][EB/OL].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09-10/1255091987d24517.shtml

[18]罗大贵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调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中):21-23.

[19]苏竣等.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中国大学知识创新及科技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

[20]胡守忠等.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101-106.

(责任编辑:刘新才)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the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Hu Rendo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The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is a kind of voluntary 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other organizations,main with the feature of sociality building.It's significances display lessening transaction cost,improv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executive ability.Its realization paths embody social network,contractual agreement and resource exchange.With homogeneous organization and heterogeneous organization'alliance,the university gives full play to itself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by means of the three paths.Under the alliance,the university attains the chance and heightens strength without adding tangible resources.It uses for reference from homogeneous organization,and translates potential resources to realistic resources from heterogeneous organization for itself.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value;realization paths

G640

A

1005-5843(2015)04-0012-05

2015-04-03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权力场域视角下的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043)。

胡仁东(1968-),男,四川广安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执行力战略大学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留白”是个大学问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战略
战略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