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2015-02-27韩世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三角形数学知识创设

韩世红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黄坑中学 江西吉安 343000)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韩世红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黄坑中学 江西吉安 343000)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

新课伊始,教师创设有疑问且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新课引入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师)"请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起",(同学站起后),(师)"这是用几个数说明了他的位置?同学们能说一下自己在教室的座位位置吗?"学生根据设疑,认识到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发现现实世界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直观形成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为建立坐标系打下基础。然后,进一步设疑:在现实生活中,用某一对数来确定某一个位置的现象还有吗?通过创设这一设疑式情境,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就在眼前,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意识。

创设设疑式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高好能力。

二、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理解数学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椐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实践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到6这几个数字,组织学生分组掷正方体的实验。每掷一次前要思考如下问题:出现的数字小于0吗?大于0吗?会出现7吗?出现的数字是4吗等等。这样,许多学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随机事件”内容,经过数学课堂转化到自己实验中来,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随机事件涵义的理解,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将提高。

再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先向同学展示一张大报纸,请学生猜一猜,可以对折多少次。许多学生回答能对折“几十次”,有的还说“几百次”。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对折到七次后,很难折叠了。许多学生心存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折纸与乘方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四、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巧妙设计这一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存成如图的所示三块: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你看行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你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本组自查结果,各组交流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角边角,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SA),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教学内容的感悟。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1]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

[2]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