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兆勤教授临证医案3则

2015-02-23高熙静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施灸百会穴灸法

高熙静

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马兆勤教授临证医案3则

高熙静

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灸法;风牵偏视;阴挺;眩晕;医案;马兆勤

马兆勤教授是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山东省物理与康复医学会副主委,山东省针灸学会刺法灸法学会委员,济南市针灸学会副会长,济南市名中医,济南市第二届“十佳医师”,山东省五级师承教育第一批指导老师。从事针灸四十余载,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灸法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创新,针灸并用尤善灸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曾被当地百姓誉为“齐鲁第一灸”。笔者有幸师承学习,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采撷临床医案3则,与同道分享。

1 风牵偏视案

董某,男,40岁,司机,2014年4月以“右眼球外展受限,视物成双14天”为主诉来诊。14天前受风后出现右眼球外展受限,视物成双,在外院行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曾在当地诊所间断针灸治疗2~3次,效不显来诊。症见:右眼

球外展受限,视物成双,视力减退。直视时,右眼内斜位,向右注视时,右眼外展不全,无发热,无头痛头晕,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中医诊断:风牵偏视(风邪袭络);西医诊断:右眼外展神经麻痹。治则:疏风通络。方法:隔核桃壳眼镜灸右眼。操作:选核桃壳及长宽适当的医用绷带浸入药液[菊花、绿茶、蝉蜕、谷精草各6 g,冰片(包煎)1 g]200m L中约30m in备用。嘱患者仰卧,将浸液之绷带敷于眼上,核桃壳置于眼灸器上,在眼灸器上插一段3 cm长的艾条,点燃施灸,每天2次,灸疗结束后,闭目养神,待浸药之绷带慢慢变干。灸疗5天后患者右眼眼球能向外移动,大约到中线附近,复视范围缩小,继续隔核桃壳眼镜灸治疗8次后右眼眼球活动度恢复正常,视力有所提高,无复视,临床治愈。随访8月未复发。

按:患者长期长途奔波劳累,络脉空虚,感受风邪,乘虚而入,邪中经络,卫外失固,气血不和,筋脉失养,弛张不收而致本病发生。针刺眼周处理不当易出血淤青,而灸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疏通局部经络,安全无痛,操作灵活,具有重要治疗意义。临床上眼睑下垂多责之于脾;视物模糊责之于肝;白睛血丝责之于肺;瞳子有疾责之于肾;然眼睛属诸脏腑精气聚会之处,又比较娇嫩,不能直接施灸,故马教授在挖掘古籍基础上改良创新自制眼灸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证号:ZL2007 20018865.6),间接作用于眼部以治疗眼疾及头面诸疾,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2 阴挺案

庄某,女,66岁,退休,2014年6月以“子宫脱垂10月余”为主诉就诊。既往曾产后过早从事体力劳动。10月前出现子宫脱出,厂医院检查,妇检提示: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子宫脱垂Ⅱ度。曾内服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半月效差,遂来诊寻求针灸治疗。现患者自觉阴部有坠物脱出,劳则加重,卧则减轻,走路时坠物变大且有摩擦感,不敢下蹲,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白无华,纳可,眠安,便秘,小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阴挺(气虚下陷);西医诊断:子宫脱垂(Ⅱ度)。治则:补中益气、升提固脱。方法:贯顶灸百会法。操作:取升麻、炙黄芪各50 g,研末,黄酒50 g,和匀调膏状,分成十份,制成大约5mm厚,药饼如同一角硬币大小形状。置于百会穴上,穴位上先放一层纱布,以免弄脏头发,膏状药饼上放置中艾炷,3~5壮后百会穴有温热感,然后用手掌心轻轻揉按百会穴3~5 s,每天1次,每次30m in,10次1疗程。经治疗3次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阴部脱出物还纳,但行走较远距离或干活较多、劳累后仍能脱出,继续原方案治疗1疗程,诸症消失,临床治愈。嘱勿过度劳累。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子宫脱垂属中医学阴挺、阴脱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医宗金鉴》认为:“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因此,针灸治疗本病应根据补中益气和升提固脱的原则选穴施治。贯顶灸法是马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特色灸法,实属隔物灸的一种,是将艾炷置于头顶百会穴施灸。百会穴,督脉之穴,位于巅顶,诸阳之会,能补中益气,通督固脱,升提阳气。黄芪益气升阳,灸用重在走里,补中有升,一举两得;辅以升麻,助黄芪以增强升提之功效,马教授擅长(针)灸、药并用,各展所长,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3 眩晕案

李某,女,36岁,职员,2013年9月以“头晕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10天,加重1天”为主诉来诊。患者长期伏案工作,10天前劳累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视物旋转,体位变化时明显,不能转头,不能下地行走,无头疼耳鸣,在家休息后无缓解,由家人送至他院就诊,经针灸拔罐治疗并静脉滴注甘露醇、倍他司汀5天后症状略缓解,但遇劳即复,昨日劳累后症状再次加重来诊。症见:头晕、恶心,视物旋转,体位变化时明显,无呕吐,无头痛耳鸣,无心慌胸闷,自觉乏力,纳少,眠安,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神志清,精神差,C3~5椎体棘突旁压痛(+),击顶实验(+),旋颈试验(+),双臂丛N牵拉试验(-)。颈椎CT示:C3/4、C4/5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痰湿阻络证);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治则:化痰利湿,通络止眩。方法:苇管器隔耳灸。操作:取苇管数根,锯成口径0.5 cm左右,长4~5 cm段状,管口的一端削成半个鸭嘴形(即苇管器),将苇管器放药液(菊花、绿茶、薄荷各3 g)里面浸泡30m in后取出晾干备用。令患者取坐位,抬头双耳平衡,施术者将苇管器一端置入患者耳道内,保持管腔与耳道通畅,以便施灸时药力传导。置艾炷于“鸭嘴”上,点燃施灸,每次5壮,持续约30m in。每天1次,10次1疗程。经一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头晕症状减轻,未再恶心呕吐,治疗3天后头晕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无恶心呕吐,体位变化时仍视物旋转但较前减轻,能缓慢转头,自行行走平稳如常人,巩固5天后诸症消失,临床治愈。随访10月未复发。

按:本例病案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西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此类患者常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症。耳灸器是马教授在挖掘古籍基础上改良创新自制而成(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证号:ZL2007 20018863.7)。临床采用苇管器隔耳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主要是借助苇管腔径使艾灸载热及艾的药性通过耳道进入中耳、迷路、前庭神经及小脑部位,到达病变部位,改善椎-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以及前庭系统的功能障碍,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以达清利脑窍,聪耳定眩的功效。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49

B

0256-7415(2015)12-0282-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125

2015-05-12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鲁卫中综合发〔2012〕3号)

高熙静(1980-),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并用治疗颈肩腰腿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猜你喜欢

施灸百会穴灸法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中暑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针灸穴位保健——百会穴
《伤寒论》中灸法禁宜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