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5-02-21谢劲秋

关键词:回顾新世纪展望

孙 妮, 谢劲秋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世纪以来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妮,谢劲秋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由于实用主义和重商主义等因素,国内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来自学科内外的困境。新世纪以来,不少学者和英语教师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试图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新世纪15年来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了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景。

关键词: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回顾;展望

一、引言

英美文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提高语言基本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拓宽主要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①。可是这门重要的课程在高校里正悄无声息地被边缘化。根据全国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1-2],以及本课题组对部分院校的调研,这一现象可从课程设置中窥见一斑。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大大削减,两个学年的课程压缩到一个学年,每周仅有2课时,不少院校美国文学只开设一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根本无法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更不要说磅礴广大的文学史和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除了边缘化的教学地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模式、评价方式、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同样是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市场经济大潮使得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盛嚣尘上。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转向,人才培养趋向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追求的“学以致用”与文学教学的“学非所用”思想让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加剧了文学教学的困境。甚至有些院校因受到“文学无用论”和“外语工具论”的影响,将文学课程安排在大四毕业学年。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传统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地位明显,“一言堂”“满堂灌”成了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教与学失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理论强调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课堂。除了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理论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在文学课堂丧失兴趣的原因。在愈发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单纯的知识输入已经受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冲击,学生对文学的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与方法要紧跟时代步伐,革新迫在眉睫。

(三)教学评价

素质教育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和多元的角度评价学生,而当前普通高校大多以书面考试或期末论文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掌握情况。这种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不仅消解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热情,同时忽略了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特点。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施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适时做出评价。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评价的维度是任课教师的又一挑战。

(四)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

目前英美文学教材版本多样,各个高校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材。大多数教材在编写上都采用了“文学史+作品选读”的模式,课堂上教师大多遵循教材的设置环节,作一些文学背景知识的介绍,再加上相应文学历史时期作品片段的欣赏。这样的教材设计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强调文学知识点而忽略文学作品欣赏会导致舍本逐末。文学批评方法的引用,文学原著的阅读以及读后问题的启发成为教材建设新的关注点,教材建设的标准因此变得更有争议。除了教材建设和选择的困境,在一周2学时的课程设置中完成教学任务是高校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难题。

二、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现状

英美文学的教学状况和困境引起不少学者和英语教师的担心和忧思[3]。新世纪以来,不少学者和英语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调查分析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本课题组以“英美文学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到相关索引400多篇,经过梳理,实际相关的研究论文近300篇,基本反映了新世纪近15年里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教学的状况。这些针对国内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是教学理念与目标。根据教育部大纲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提高英语基本功,培养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质。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目标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严重失衡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中正逐渐被边缘化。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体现。蒋洪新在《大学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指出,文学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大学教育的重视,承担学校的办学理想,响应社会转型的需要[4]。蒲若茜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文中,直指实用主义思想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英语的工具化让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空谈。作者呼吁在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中,要将人文思想融进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5]。将英美文学教学与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探讨教学理念的还有刘英和张建萍。他们在《后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伦理诉求》中论述了在后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困境,他们指出文学批评界的伦理转向是给实用主义思想风行的教学界的一剂良方。文章强调英美文学的讲授者不仅是文学鉴赏者,还应是道德火炬的传承者。通过教授英美文学课,弘扬向善之心,提倡建立道德“共赢体”[6]。有些学者则详细论述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建议, 并试图以实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孙胜忠的《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建议, 并以具体实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作者认为, “高校办学不可太过功利性, 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学的这种无用之用,英美文学教师责无旁贷。”[7]学界对于教学理念的研究让人文理想回归课堂的倾向愈发明显。许庆红和戚涛在《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文学本体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反思》一文中强调文学教学要紧扣文学本体性,结合文本内外情境,让文本的内容、形式与作者、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成为实现大学人文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环节[8]。

伴随教学理念的革新与改进,教学目标也趋于多元化,呈现出英美文学教学课堂的多维功能。具体到学生的需要,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郭英剑在《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文中,就文学教学的形势和困境分析了大学文学教学的目的和大学英语教授应承担的责任,指出虽然各种文学理论的兴起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没有引起高校对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视。在社会大环境和学科设置的影响下,文学教学已经彻底变成了语言教学而被整个人文学科所遗忘。文章概括了文学教学目标的两个维度——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作者强调:“文学老师不能只是语言的教授者, 更应该是人文主义者。”[9]与传统文学课堂以专业知识为导向不同,思辨能力、跨文化意识、美育和文学能力逐渐占据教学目标的核心。张红芳的《英美文学课堂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读者反应批评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前提来建构英美文学课堂,认为“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应转换角色,从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与观点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10]。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

涉及介绍文学教学方法的论文较多,中心观点是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分为几类:以运用理论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师、教学法和考试的教学方法,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辅助文学教学、影视辅助文学教学和网络辅助文学教学,被专家学者们反复提及。

机械电气设备中三相短路的故障主要发生在高压绕线式的电机转子中。由于高压电机会在一瞬间启动,电流量快速增长,使得磨机转速增加,导致机械电气设备故障发生。造成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的原因有:第一,机械电气设备运转导致自身引线铜芯被破坏[3];第二,机械电气设备自身出质量问题,导致机械设备无法进行正常运行。

刘仪华在《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指出,目前英美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境,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便提高教学质量[11]。具有代表性的是史惠风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和刘丹的《多媒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12-13]。前者论述了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文学教学的思路, 并辅以实例,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Powerpoint制作符合易用性、文学性和开放性的文学教学课件;后者侧重理论,以图表对比分析了运用多媒体得以革新的教学和信息传递模式。

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辅助教学法获得了较大的反响。王松林和李洪琴的《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14]在区分作品和文本的概念基础上, 指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将电影视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与小说平等的作品来阅读, 而不能视其为小说文本的附庸”。具有代表性的是白雪芳的《谈原声英语影视欣赏与英美文学课教学》,该文讨论了原声英语影片在英美文学课中的运用原则[15]。影视辅助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便捷让网络辅助教学成为了最热门的趋势。李新德的《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与学》[16]探讨了如何建设英美文学网站,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美文学教与学的改革, 将INTERNET引入课堂,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英美文学教学。张法科等在《校园网辅助下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建构》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应借助校园网便捷的交互性、大容量等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网络来辅助课堂文学教学。该文还以具体作品例证了操作步骤,如作品赏析知识单元的结构图等[17]。

除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外,有学者提倡在英美文学课上应用文化因素教学法以及和谐教学法。张慧荣的《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提出以文化主题为教学内容,结合纸质教材、网上超文本资源和电影录像创设文化语境的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模式,认为“文化是动态的、兼容的, 因而文化导入也应是开放的、发展的”[18]。田鹰的《和谐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上的应用》认为和谐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师生之间、教法与教材、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19]。同年,张显平的《构建语料库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认为文学语料库的构建与利用是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进行文学研究,尤其是对作家文体风格的研究,促进英美文学教学[20]。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促使了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转向。针对英美文学课时少、任务重的局面,不少学者认为有必要将西方文论引入课堂,运用文学理论来教授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本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崔少元的《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20世纪的主要文学批评流派,诸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教会学生文学鉴赏的方法[21]。除了文学理论,还有学者阐述了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课堂,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媛的《对话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一文。该文就如何在英美文学课堂中采用对话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对话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推动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22]。还有一些学者提及如何在文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阐释学理论、合作原则、互文性理论等。

世纪之初,就有学者呼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25],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同样改变了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受到不同的关注和运用,如互动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增强了,教师也从控制者变成了辅助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新型模式快速渗透到英美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水彩琴的《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26]认为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 应以网络环境为依托,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 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资源,强化练习,评价教学效果等, 构建网络环境英美文学“主导—主体” 的教学新模式。孙媛等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该模式的应用原则是创设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实行分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思维共享。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次、及时的评价,借以取长补短[27]。

(四)教学评价与课程改革

传统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往往是以学期论文或期末考卷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终结性评价的问题近几年也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和改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关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的文章近年来较多,其中论述较全面的代表性文章是李蓝玉的《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8]。作者认为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斯泰克的回应性评估和档案袋操作能有效实现对文学课堂的调控和管理。

有关课程与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表明评价体系正在逐渐被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已经受到大部分英美文学教师的认可。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逐渐退出新时代英美文学教学课堂。

三、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和展望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困境,许多专家和学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见解和方法。虽然学者们的意见各分轩轾,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谈教学改革,并且都是以提高人文素质和锻炼思辨能力为方向。在改革的具体实施上,众多文学教师发表了意见,体现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关教学方法和模式革新的研究成果最多,充分说明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不懈尝试与努力。

所有的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要想文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文学课堂。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如何在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无疑是一个挑战。教师应该承担起研究者、学习者和学者的多重身份,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文学历史平台,创建一个好的文学教学情境,用实例让学生熟悉多种文学批评方法,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时期的学生观指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动态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最后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基于新世纪以来众多高校教师和学者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未来的文学课堂会呈现出学生主体性、合作性、研究性,教师主导性、辅助性、组织性的特点。在师生交流、生生合作的课堂里,文学的人文价值与美育功能都会给学生带来创造性的阅读体验。随之,学生也能自然地感觉到读者反应批评、新批评等文学理论在阅读实践中给他们带来的启发。在教与学趋于平衡的和谐氛围中,英美文学的教学也将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注释:

①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6):12-14.

[2]简海红.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143-144.

[3]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2002(5):11.

[4]蒋洪新.大学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4-107.

[5]蒲若茜.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32-135.

[6]刘英,张建萍.后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伦理诉求[J].天津大学学报,2008(10):457-460.

[7]孙胜忠.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J].学术界,2010(4):131-136.

[8]许庆红,戚涛.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文学本体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反思[J].山东外语教学,2012(4):62-66.

[9]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35):5-7.

[10]张红芳.英美文学课堂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29):84-85.

[11]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4):147-149.

[12]史惠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3):36-39.

[13]刘 丹.多媒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成人高教学刊,2004(6):60-62.

[14]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9):21-24.

[15]白雪芳.谈原声英语影视欣赏与英美文学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17):148-149.

[16]李新德.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与学[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71-76.

[17]张法科,张海霞.校园网辅助下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04(6):58-62.

[18]张慧荣.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44-48.

[19]田鹰.和谐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上的应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90-92.

[20]张显平.构建语料库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32-135.

[2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0(3):52-55.

[22]张媛.对话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233-235.

[23]刘意青.从赏析到阐释:英美文学经典及其在我国教学与研究60年[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5):85-88.

[24]刘锦丽.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01-103.

[2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10-11.

[26]水彩琴.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3):59-61.

[27]孙媛,周国华,唐丽娜,等.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学刊,2013(7):125-126.

[28]李蓝玉.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55-60.

(责任编辑:张璠)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for the New Century

SUN Ni, XIE Jingqi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 China)

Abstract: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various difficul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tilitarianism and mercantilist view with the impact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many English teachers and expert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 to these difficulties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is paper attempts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o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at home as well as a prospect for its future.

Key words:the new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review;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6-0116-05

作者简介:孙妮(1958-),女,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谢劲秋(1964-),女,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英美文学》课程综合教学改革研究”(20100234)

*收稿日期:2015-05-11

猜你喜欢

回顾新世纪展望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