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软实力与校园文化关系探研

2015-02-21王滔韬

关键词:软实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

王滔韬, 雷 娟

(1.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2.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 重庆400011)

高校软实力与校园文化关系探研

王滔韬1,雷娟2

(1.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2.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 重庆400011)

摘要:从文化和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了文化与校园文化、国家软实力与高校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软实力的关系。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具有行为导向、秩序整合和传播传承三大功能。高校软实力本质上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可细分为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研究高校软实力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论文汗牛充栋,对高校软实力、校园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对其内涵和功能莫衷一是,但对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却缺乏深入的探究。笔者以为,要正确认识高校软实力和高校校园文化,应当从文化和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入手,抽丝剥茧,才能理清思路,为进一步研究作好铺垫。因此,不揣浅陋,略作探研,以就教于方家。

一、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一)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文化的定义不下数百种,但普遍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考古和人类学证明,从人类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文化就产生了,它是人与动物分野的主要标志,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是无所谓文化的。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人类的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

文化是有层次的。文化的表层是在人的衣食住行中蕴含了一定精神的物质形式,这一层面体现的是物质产品的精神寄托,可称为物质文化。文化的中层是借助物质载体以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政治、法律、制度等,这一层面无论是风俗、礼仪、艺术还是政治、法律、制度,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或规范,可称为制度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层面是文化的底蕴和精髓,可称为精神文化。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成为社会性动物之后,会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族群的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不同人类族群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和实践,会形成该族群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现实与未来的共识性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传统。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精神文化映射着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又蕴含着精神文化[1]。

既然文化是一种共通性的认识,那么它天然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行为导向功能,即文化为族群个体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二是秩序整合功能,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普遍认同和遵从。三是传播传承功能,同一人类族群中的下一代能认同并共享上一代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递下去;同时,不同人类族群的文化又能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国家软实力的内涵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度提出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其中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则包括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等。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认为其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2]。

(三)国家软实力本质上是一国文化之功能

笔者以为,约瑟夫·奈所谓的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文化所表现出的功能。导向力是指文化的导向功能,即为本国国民提供行为方向和方式的指引。吸引力可分为对本国国民和对外国的吸引力。如果是指对本国国民的吸引力,那显然是文化的秩序整合功能,表现为人心的凝聚。而对外国的吸引力,和效仿力结合起来,其实是指文化的传播传承功能。文化的传承是指纵向的传播,如果是在横向上传播,自然就表现为对他国的吸引力和他国效仿的欲望。各国效仿某一国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对其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倾慕,这自然是对其精神文化层面的向往;也可以是对某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上的官方效仿,或是对其风俗礼仪、社交习惯上的民间效仿,这就是对其制度文化层面的效仿;甚至还有对某国建筑、家具、服装等衣食住行方面的效仿,这可理解为对其物质文化层面的效仿。约瑟夫·奈所谓的“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显然侧重于某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精神文化层面;而“政治导向的能力”更侧重于某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文化层面。因此,约瑟夫·奈所谓的国家软实力,在本质上是一国之文化所表现出的功能,只不过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阐述的而已。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软实力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比照文化的定义,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应当是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则专指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中既包括大学精神、办学目标、学校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教风学风等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当然还包括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绿化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有的人还认为,高校校园文化还有行为文化[3],笔者以为不妥。人的行为是在某种文化指引下的结果,同时又创造和发展着文化,但它并不是文化本身。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实施过程。人的行为既要受到精神文化的指引,又要受到制度文化的约束和物质文化的熏陶。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自然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秩序整合功能和传播传承功能。行为导向功能是针对高校师生个体而言的行为指引功能,发挥的是一种浅层的作用;秩序整合功能是针对高校的全体师生,表现为一种制度的规范和人心的凝聚;传播传承功能则涵盖高校内外,包括高校内的代际传递及其外部的辐射影响。

(二)高校软实力的内涵

要理解高校的软实力,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高校的硬实力。以约瑟夫·奈的定义来看,除了高校不可能具备的军事力量外,应当包括高校的基本资源、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高校的基本资源主要是指其占地面积、师生人数、硬件设施等;经济力量主要是指高校的经费渠道和经费多寡等,二者构成了高校人、财、物的基本状况。高校的科技力量应主要包括其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如博士硕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等,师资状况如院士、博士生导师等高水平教师的数量等。除了这些,大学精神、教风学风、校规校纪、建筑景观等所发挥的育人作用应该都可以归入高校软实力的范畴。从抽象的角度而言,笔者借鉴文化的三大功能,将高校软实力分为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导向力强调行为指引,凝聚力强调对内整合,吸引力强调对外辐射,生命力强调代际传递。

(三)高校软实力本质上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导向力

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如占地面积、硬件设施、经济和科技力量,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自然会形成一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正是高校的物质财富所展现出的功能,我们通常称之为硬实力。高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会慢慢体现为一种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既有深层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又有中层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当然也有物态化的包含了一定思想和历史韵味的建筑、景观等校园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学生会逐渐认同高校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倾向性的选择。在校园文化积淀深厚的高校,其文化气息如同和煦的春风,渗透在全体师生的观念和言行之中,体现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位新进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对自身行为的导向和指引。就像清华学子珍惜分秒时间的传统或北外学生早起晨读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关键不在于校规校纪的制度约束,而在于深入骨髓的内心高度认同。我们经常强调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其实就是指这样一种对个体行为的非强制的导向力。

2.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凝聚力

当师生都高度认同某种价值观,并作出类似的行为选择时,高校软实力中的凝聚力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凝聚力不是表现为在一套“严刑峻法”下的被动遵守,而表现为在大学精神和制度风尚的整合下,一种具有高度文化认同感的“人心齐、泰山移”的自觉状态。当全校师生对这样的校园文化高度认同并倍感自豪时,校园文化的秩序整合功能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的凝聚力自然就会更加凸显。

3.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吸引力

当高校的导向力和凝聚力逐步增强时,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相对于社会及其他高校的辐射作用,使大家钦慕和效仿。对内的凝聚力越强,对外的辐射面也就越宽。这就是“内聚素质、外树形象”的真谛。笔者以为,大家向往一些国内外的著名高校,难道真的非常了解这些学校的占地面积、基础设施、经费状况抑或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其实,可能更多的是希望感受到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制度文化的凝聚,精神文化的引领。普通社会公众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大学品牌,但这个品牌的内涵深深植根于校园文化,直指校园文化最深层的大学精神。这与所有著名商品品牌都源于文化深层吸引的道理一致。

4.高校校园文化会产生生命力

高校校园文化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向下传承更不言自明。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发展着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内一代又一代传递,并对社会保持持续吸引力和产生辐射作用。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校园文化会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子集,传承这样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某个高校的自觉行为,更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和责任。正如你能想象没有牛津和剑桥的英国吗?

高校校园文化有三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能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功能,即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四大功能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称的高校软实力。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基础,高校软实力本质上是高校校园文化所表现出的功能,二者的内涵是统一的。要提升高校的软实力,就要看是否有利于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层面提升学校的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必须承认,校园文化的积淀、高校软实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打激素似的短期刺激和强化,而只能在办学过程中树立校园文化意识,凝炼大学精神,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形成物质文化氛围,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大学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抓好高校校园文化这一先进文化的子集,高校的软实力自然就会彰显,正如波之于水、滑之于丝。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28-30.

[2]周琪.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4):89-96.

[3]谭付辉,韩文战.校园文化与高校软实力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59-61.

(责任编辑:张杰)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oft Power and Campus Culture

WANG Taotao1, LEI Juan2

(1.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2.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11, China)

Abstract:Beginning from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ulture and soft p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university soft power was discussed. It is believed that campus culture is the total wealth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ampus’ development, including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As a subset of culture, campus culture has three functions, including behavior oriented, integration and inheritance. It is a different expression with the same concept between campus culture and university soft power. The university soft power can be divided into guiding force, cohesive affinity, attractiveness and vitality.

Key words:college; campus culture; soft power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6-0110-03

作者简介:王滔韬(1977-),男,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史等。

基金项目: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育人机制构建”(13skszg02);2013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机制构建”(CQGJ13C150)

*收稿日期:2015-05-15

猜你喜欢

软实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