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
——基于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个案研究

2015-02-21曾祥敏关伟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两会流程图

■曾祥敏 关伟娜

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
——基于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个案研究

■曾祥敏 关伟娜

互联网时代,信息以及数据可视化已经成为新闻时政报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作为时政报道的重要舞台,也逐渐成为各大媒体可视化产品一较高下的竞技场,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产品技术结构和形态也不断突破。本文选取了2015年“两会”期间多家网络媒体的可视化产品作为研究范本,探析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可视化产品的创作规律与现存不足,逐渐厘清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视觉产品呈现脉络。

“两会”;时政报道;信息可视化;大数据

信息可视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教育、情报、知识管理等领域中,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已经成为帮助用户处理、获取复杂知识和大量数据信息的途径。可视化——Visualized,是将“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视觉表达形式,是充分利用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①。到目前为止,可视化发展经历了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等阶段②。

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产品化以及新媒体技术对传媒的推动,新闻报道的信息可视化获得了全新的发展,信息可视化产品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型,更成为近一年来媒体争相追逐的一股热潮。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作为时政等重要信息的交汇场,“两会”促使各主要媒体把信息可视化作为解读硬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说前两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信息可视化只是点缀其中的“小菜”,而从2014年开始,信息可视化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评判“两会”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2015年的 “两会”报道中,各大媒体在可视化的运用上集中发力。借助媒体融合的技术,可视化产品获得井喷式的发展。

从媒体的代表性出发,笔者着重选取了2015年3 月2日至3月15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四家中央媒体网站,以及腾讯、网易两家商业媒体网站,将这些代表性媒体“两会”专题的可视化产品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信息可视化的发布载体多样,但总体来看网页端凭借其发布及时、信息量大、覆盖受众广等特点,仍占据了信息可视化平台中的主流,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的这些信息可视化产品主要指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图表、图形、交互式界面、动画微视频等形态,针对电脑、手机等终端,对“两会”信息和数据进行直观、交互地可视化呈现的报道。具体而言,信息可视化产品主要形态为信息图表、网页交互界面、动画视频、手机 H5交互产品四类。

一、可视化报道产品的数量特征分析

信息可视化是“两会”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已成为了六家专业网站的共识。在2015年的 “两会”报道中,多家媒体的“两会”专题页面上出现了可视化专栏,集中展示各自的可视化产品创作实力。截至2015年3月15日,六大网站的可视化产品总量为192件,其中信息图表105件、网页交互界面19件、动画视频17件,手机 H5交互51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时下大热的HTML5技术带动下,交互产品设计成为了今年“两会”报道可视化产品中的亮点。

六家媒体的“两会”可视化专栏在形态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新华网的“数据观”突出了扁平和交互的设计特色,以信息图表为主要报道形式,一跃成为2015年“两会”报道中信息图表作品最多的网络媒体;人民网的“图解两会”“微解两会”采用每日一页的日记翻页形式,共计推出31个信息图和17个手机 H5产品,同时,人民网旗下的人民电视今年首次推出了5个动画视频;光明网推出了卡通形象“小明”,在“炫融特刊”中为读者带来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的复合报道;央视网“漫话两会”则采取了手绘漫画的风格,对“两会”热点进行可视化解读;腾讯网遍地开花,四种可视化的报道形式都灵活运用,在交互产品方面尤其突出,共推出了19个手机交互产品,交互设计的理念也别具一格,为时政报道增添了新的亮色;腾讯“一分钟说‘两会’”延续了2014年的制作风格,共推出了8期动画视频;而一些信息图表的常规栏目,如腾讯的“新闻百科”、网易的“数读”等,也配合 “两会”专题推出相关的平面图表。

人民网和新华网两家主流媒体的信息图表数量遥遥领先(新华网34件,人民网31件),两家媒体的信息图表数量就占了信息图总量的近 2/3,由此可见,信息图表以其便捷的表现手段,仍是主流媒体最重视的一种可视化手段。而人民网和腾讯在手机的交互产品数量上不相上下(腾讯网19件,人民网17件),尽管在数量上信息图表仍占可视化产品的主流,但不可否认手机交互产品已经成为了时政报道中的重要形式。从网易新闻推出的《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HTML5在微信朋友圈一夜走红之后,HTML5技术渐渐成为了时政报道的“新宠儿”。便捷的操作和轻松、交互的阅读方式一改时政报道的严肃枯燥,成为各大媒体吸引手机用户的一大利器,在2015年的 “两会”报道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动画视频和网页交互的数量上,腾讯网都以 8件产品占据榜首。

二、可视化产品的话题分析

1.可视化产品话题分布格局

在“两会”报道中,什么样的主题适合可视化呈现?笔者通过对192个样本产品进行分类分析,试图得出可视化产品主题分布的特点与共性。

2015全国“两会”六大媒体信息可视化产品192件产品主题主要针对热点分析、报告解读、工作总结、发言梳理、常识科普、代表委员、政要人物、提案仪案、“两会”概况等内容。

这其中,“热点分析类”的可视化产品最多,总数为65个,占33.9%。2015年的“两会”热点包括四个全面、立法法、反腐、法治中国、新预算法、互联网+、国家账本、新常态等等,围绕这些话题,各个媒体使用丰富的可视化手段进行全面解读,例如新华网图解新闻《你了解“四个全面”吗》、光明网炫融特刊《听小明讲立法法的故事》、央视网《国家账本如何影响小美的生活》等等。

“报告解读类”的产品共计40个,占全部可视化产品的20.8%。政府工作报告、两高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报告类内容通常都是几万字的长篇大论,通读甚至理解需要很长时间,而可视化的解读就可以提纲挈领,为政府报告的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一张图看懂XXX”是最为常见的信息图表标题,如人民网的《一分钟读懂政协工作报告》、光明网的《一张图读懂2015年民生发展目标》。

11.5%为“发言梳理类”产品,有22个,“两会”期间总书记、总理、代表委员的发言妙语连珠也是可视化报道的重点,如人民网的微解“两会”推出手机H5(《总理记者会最走心的十句话》、光明网炫融特刊推出《“两会”期间习大大都说了啥》,央视网则通过动画视频《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媒体对报告的解读。

7.3%为“工作总结类”产品,共14个,包括对领导人个人的工作总结、以及立法、反腐、简政放权、环保等多项改革工作的总结梳理。如《人民日报》“两会”中央厨房制作的《俞正声的2014也是蛮拼的》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手机微信等多个平台发布,获得了不俗的反响。腾讯网制作了网页交互产品《十八大后落马高官司法进度盘点》,新华网推出定制化的网页交互《政府报告与我》,让每个用户清晰的感受政府工作报告与自己最直接的关系。

6.3%为 “两会”的 “常识科普类”产品,尽管“两会”每年都召开,但民众对于“两会”的流程、制度却多是一知半解,因此“两会”期间,科普类的产品必不可少,动画视频作品中的科普性产品尤其多,且科普类的产品阅读轻松,成为增添趣味性的主要形式。如新华网常以“扫盲”为标题,如《扫盲!“两会”常识知多少》;人民网的手机交互游戏 《最强大脑之赶考“两会”》通过小测验的方式考察读者对“两会”的了解程度,寓教于乐;央视网的动画视频《“两会”上的特邀嘉宾》生动介绍了“两会”旁听和列席的代表如何工作。

其余的20.3%则包括了政要人物、 “两会”概况、明星代表、提案议案等其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腾讯网的“一分钟说两会”和“掌握两会”两个栏目就常常另辟蹊径,用短视频、轻游戏的形式展示这些“两会”的周边内容,比如人民大会堂的“小鲜肉”、“两会”神翻译等等,丰富的网络化语言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2.话题与议程的关系

可视化报道的话题在整体上紧紧顺应“两会”议程变化,例如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可视化产品多数关注的是政协会议、政协议案、政协代表;3月5日上午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完政府工作报告,各大媒体的可视化产品则悉数围绕“政府报告的解读”展开,仅3月5日、6日两天就有24个“报告解读类”的可视化产品推出。新华网仅在 3月5日一天就推出了6个信息图表和1个手机交互。

可视化产品的设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必须根据会议议程提前策划。而可视化产品的发布则具体分为议程进行前和议程进行后两类:

(1)议程进行前:对今年“两会”已知的变化进行总结,对即将开始的议程进行预估预判,或者给读者建议和引导,以“两会”概况、常识科普类居多,如新华网《必须关注今年“两会”的十个理由》、央视网《“两会”热点都有啥》、人民网《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变更一览》。

(2)议程进行后:可视化产品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议程进行的同时或结束的第一时间发布,根据会议内容梳理总结要点,以工作总结、报告解读、发言梳理为典型,如人民网《李克强作报告时的52次掌声响在哪?》、光明网《一张图读懂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成绩兑现》、新华网《图解外长答中外记者问》。

可视化产品的主题需要媒体对于会议议程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之后进行深度挖掘,仅仅停留在工作总结、报告解读、发言梳理等选题上势必会造成选题的雷同,“两会”的热点现象、热议话题都是可视化产品值得开采的“富矿”,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才能生产出打破常规、具有新意的可视化产品。

三、可视化产品的形态分析

信息可视化产品目前可以总结为信息图表、动画视频、手机交互、网页交互四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可视化形式适应不同的报道形式。

1.信息图表:可视化的常规栏目

信息图表在前几年还是可视化的“新宠”,如今已经算是可视化的常规栏目,在上面提到的 2015“两会”的可视化产品数量统计中,信息图表是唯一一种被六家媒体都采用的可视化产品形式。

信息图表具有形象化地揭示新闻事件中的要点、重点、发展过程以及人物或事情之间关系的特点,可视性强。为了清晰地展现复杂的数据或者文本,信息图表通常采用关键数字、关键词、流程图、对比图等形式,对新闻的信息点进行提取。

今年“两会”信息图表设计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数据来源更多样。信息图表的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方面除了官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媒体也在积极尝试寻找新的数据来源。例如从“两会”新闻的议程中挖掘数据,新华网推出了《40组数字都政府工作报告》、央视网推出《从“1”到“8”揭秘2014最高检的“成绩单”》、人民网的《李克强作报告时的52次掌声响在哪》等从新角度出发的可视化报道。除此之外,新华网还通过网站2015“两会”热点调查获得一手数据,通过 《2015改革的分量有多重》这一作品,对老百姓关心的“两会”话题进行了可视化的再现,并与往年的话题进行对比,分析相关领域的改革成效,属于典型的从数据中挖掘新闻。信息图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数据说话”,因此媒体应该拓宽渠道,挖掘新的数据,掌握独家的数据来源,才能生产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内容。

选题策划更专业。信息图表最初只作为文本内容的“配图”,因此只能展示局部信息。而在“两会”报道中,媒体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图表也可以独当一面,完整地呈现新闻事实。这就需要在图表设计前,对选题进行充分策划。在2015年报道中,网易的信息图表并未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读者关心的几个热点话题,推出了八个精细策划的图表新闻,如《户籍改革路在何方》《30年后如何优雅老去》《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向左右还是向右走》等,这些选题并没有完全按照“两会”的议程而来,但对于信息的分析和解读都更有深度,让读者在海量的数据和图表之中也能获得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2.动画视频:新鲜活泼的调味品

自2013年的 “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走红以来,动画视频越来越受到关注。相比平面图表,动画视频结合了图形、音频、动态效果,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数据含义、特别是设计者期望表达的含义,不易造成误读。而且将生涩的词汇、复杂的过程以清晰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静态图片更炫更加有趣。特别是在时政报道领域,动画视频诙谐活泼的风格和时政新闻严肃深奥的特点形成了强烈反差,因而更加突出了其比较优势,在“两会”报道中扮演了新鲜活泼的调味品角色。

今年“两会”动画视频报道的设计特点可以用“短”“活”“趣”来概括。

“短”:在2015年 “两会”报道中,17个样本动画视频的时长不约而同都控制在一分钟以内,腾讯的动画视频栏目就叫“一分钟说‘两会’”。一分钟左右的视频长度使得视频围绕话题更紧密,内容更集中,避免了注意力的分散,也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让观众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活”:画面信息动态强、旁白叙述鲜活。旁白是动画视频区别其他可视化形式的关键,音频的加入使得读者接受信息时所调动的感官更加丰富。动画视频的语言一定要平实、通俗、接地气,2015“两会”期间的动画视频就多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时髦的网络流行语贯穿始终。如果旁白的语言像报告文字一样书面化、语气换成严肃正经的播音腔,那动画视频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趣”:除了在语言风格上平实诙谐,动画视频的选题也要突出趣味性、科普性。例如腾讯网的《小鲜肉如何走进人民大会堂》介绍了人民大会堂服务人员的选拔标准;《奔跑吧代表委员》分析了明星代表防记者的几大妙招;《最高法的新常态暖暖哒》《年年纠结的个税起征点》则趣味解读了“两会”热点。既有强调细节和娱乐性的花边话题,也有趣味解读的科普内容,话题轻松,满足了用户的娱乐需求。

3.网页交互:信息图表的2.0升级

网页交互报道是最能够体现网站特色和优势的可视化报道形式。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交互报道正在走出Flash与网页无机结合的窘境,演变成在网页内部实现动态响应”③,也就是说网页的交互不再仅限于页面的跳转,而是在一个页面里就可以进行幻灯片式的切换,还可以辅以声音和视频。

网页交互产品的可视化设计思路与平面产品基本相同,由于不受版面和篇幅的限制,网页交互产品在可视化应用方面比平面产品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可视化产品的视觉效果亦大大增强。以腾讯网为例,“两会”期间腾讯推出了“不一样的习近平”“老王这个人”等网页交互可视化产品,各种图表元素会根据鼠标的动作增加跳跃、翻滚等特效,画面不再静止单一。实质上可以看作是对信息图表的“交互升级”,原本平面的图表由静态变动态,局部变全屏,原本由设计者一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则变成“设计师+程序员”共同完成,产生的效果也是“1+1>2”的。这是一种形式的网页交互,另一种是通过交互行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对数据的诠释思路去查看不同的数据,从而对复杂的大数据进行筛选,让关键信息更加明确地展现出来,进一步降低用户理解的难度。具体而言,今年的网页交互报道呈现以下特点:

突出关键信息。相对复杂的交互报道主要用于综述和总结,但要突出关键信息点。比如,反腐报道由于设计庞杂的数字、复杂的关系,往往最能体现媒体交互报道的选题策划、资料整合以及技术支持的水平。腾讯网2014年就曾推出 《打虎进行时》,在今年的 “两会”报道中再次推出了《再向虎山行,中纪委反腐报告2014》。报告采用了标签页的形式对几个“大老虎”落马的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时间轴、树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表的动态形式,突出展现落马官员的落网时间、金钱关系、贪污数额等关键信息,使用户对于反腐工作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

增强受众参与感。新华网的网页产品《2015政府工作报告与我》就很好地体现了用户的主动获取和信息的定制化。产品的主页很像一个登陆界面,用户只需要输入自己的年龄、职业、户口所在、年收入、消费等几项个人资料,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份个性化的政府工作报告,让网民结合自身充分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这种互动参与的形式比一般的图表呈现更能调动网民的积极性。

4.手机交互:新闻报道的变革

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一则《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HTML5报道在微信朋友圈一夜走红,而今年的“两会”期间,HTML5的创新报道格外火热,媒体在移动端的战争可以说就是 HTML5的战争。HTML5到底是什么?事实上,HTML5是针对超文本语言HTML的第五次修订,以使网络标准达到当今的网络需求。通俗地说,H5是一种创建网页的方式。它可以让手机网页看上去更加炫酷,功能强大、互动灵活。H5技术带来的是整个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

游戏化体验。H5交互产品的初始形态还只是像幻灯片一样具备翻阅的形式,像电子贺卡一样具备图片、音频、视频融合的内容,但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手机交互报道打破了固有的形态,更加具有游戏化体验的H5产品频频打破用户对于时政报道的认识界限。H5互动小游戏不需要下载任何的应用,通过微信链接就能浏览,并且能够体验到和游戏应用一样的效果。例如人民网“最强大脑之赶考两会”用答题闯关的形式,加深读者对“两会”常识的了解。腾讯网开发的“猜成语,赞习大”结合了风靡一时的看图猜词游戏,用成语来总结习近平主席的个人品质和工作成果。在手机交互的游戏化方面腾讯网的经验最为丰富,本次“两会”共推出19个手机交互产品,紧紧围绕主题并突出游戏特色。

虚拟人物报道。为了让全国“两会”报道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可视化报道中还催生了许多拟人化形象。比如新华社以GDP为引创造了名叫“小七”的暖男,光明日报的“小明”、中新社的“小新”也相继横空出世,其中在手机交互作品中,光明网的炫融特刊的“小明”尤其出彩,在整个“两会”报道中,光明网所有的手机交互产品都借助了“小明”的形象,对“两会”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和解读,比如《听小明讲立法法的故事》《法治中国我们一起来点赞》,并且这一形象在“两会”结束后还将继续沿用,继续出现在光明网的融合报道中。

四、可视化产品中的问题解析

通过信息图表、手机交互、网页交互、动画视频四种形式的结合,全国“两会”的可视化报道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立体多样的生动态势。但距离可视化报道进入成熟阶段尚有一段距离,笔者认为,目前的可视化报道中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设计思路的“去文本化”

无论是四种可视化形态的哪一种形式,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将报道的内容由文本、数据向图形转变,目前的可视化作品中,少数作品仍然依赖文字内容,难以通过图形设计来独立、直观地传达新闻的含义,有的甚至通篇都是文字,根本无法让受众将其与可视化挂钩。我们说适当分量的数字可以让可视化的产品更容易理解,但过度“文本化”的图表、网页并不能称作可视化产品,只能叫做美化过的长文档。这样的设计显然没有从用户角度出发,忽视了用户体验,而成为了只是自说自话的产品。因此,设计者在选择主题时,应从适宜可视化的文字、图表入手,或者为抽象的文本内容选择适宜的可视化形式,尽量避免做从“文本”到“文本”的无用功。

2.信息内容的有效传达

可视化表达形式的出现,将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媒体将文本或数据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大大降低了内容的潜在多义性和理解难度,即信息能够通过可视化产品更有效地传达。但部分产品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例如,人民网的《怎么找到你身边的人大代表》动画视频,诙谐幽默的解说是为了增强趣味性,但解说语速过快,缺乏语调上的抑扬顿挫,一分钟的短片过后,观者只记住了短片热闹炫酷的形式,却很难对片中的数字信息留下太多印象,这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因此,为了让信息内容有效地传达,可视化作品在“编码”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模拟读者的阅读体验,反复测试,让可视化的形式真正为内容服务。

3.交互形式的丰富与完善

交互形式能让普通的可视化产品效果“更上一层楼”,带给用户更加具有趣味性、开发性的阅读体验。所谓开发性是指,信息触发和筛选的形式打破常规,更具创新。而有些交互作品仅仅停留在翻页、页面元素出现的动画效果上,作品的交互形式像幻灯片一样,这种交互仍没有与内容真正的结合,如果用户只需要手指不停地滑页就能浏览内容,那么如果内容的吸引力不足,很有可能就会被用户快速翻阅而忽略,而具有开发性的交互形式则可以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比如新华网《政府报告与我》的个性化信息筛选以及手机H5的交互小游戏,都是为提升用户参与感所做的积极尝试。

2015年“两会”可视化报道可以说是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后进行的首次集中演练,中央媒体、商业媒体都通过多种可视化的报道形式,为读者烹制出了一次生动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新闻大餐。在技术手段不断推进可视化产品创新的潮流中,媒体必须冷静总结“两会”演练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可视化产品的设计理念,丰富可视化的报道形式,才能生产出真正好的可视化产品。

注释:

① 韩丽影、刘伟:《信息可视化——知识服务网站的新形象》,《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周宁、陈勇跃、金大卫、张会平:《知识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比较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② 邱婷:《知识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页;谭章禄、方毅芳、吕明、张长鲁:《信息可视化的理论发展与框架体系构建》,《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

③ 邓伟:《“两会”报道中的可视化创新》,《网络传播》,2014年第4期。

(作者曾祥敏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伟娜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毓强】

猜你喜欢

两会流程图
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