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2015-02-20王子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近年来,伴随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高校舆情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公众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①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二者虽属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层面却具有高度统一性。一方面,网络舆情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域,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的重要构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延伸。网络舆情中有关基础理论、分析研判和管控疏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第一手实证材料和可靠依据,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方式的变化规律,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相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与理论支撑。网络舆情研究一直呈现开放性特征,汇聚了多学科的持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基础遵循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种学科特点为新时期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疏导,使之更符合社会舆论导向的要求。 ③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

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分支,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社会关注度明显提升,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成因与基本类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成因和类型划分是舆情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从不同学科出发研究舆情理论的前提。关于基本内涵的理解,简单来说是主体通过互联网对事件客体所表现出的态度的总和,主要区别是不同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范围的界定不一。关于舆情形成的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行为的特殊性、热点问题的持续发酵、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和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等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类型划分取决于引发舆情的客体,舆情客体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表现出阶段性、周期性和突发性特征。研究者大多采取归纳分析法进行总结,大致可以概括为校园内部事件和社会外部事件两大类,较为常见的如学校改革发展问题、学生事务管理问题、重大时政要闻、社会领域焦点,等等。

2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演进与转化机理。传播、演进与转化机理是舆情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从小范围形成到大规模演化的全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当前,学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系统周延的过程分析。在网络舆情的传播方面,往往伴随“意见领袖”的出现和非理性从众心理效应,其路径的多样化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得以不断更新与扩充,从时间脉络来看主要有:校园网、网络论坛(BBS)、贴吧、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MSN、QQ)、人人网、博客、微博、微信等。舆情演进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事态发展和态度改变,大家普遍应用“周期”理论对舆情从起始、潜伏、发展、高潮,直到消退的过程加以界定分析,得出一般性规律。舆情转化是舆情演进到后期阶段可能发生的一种特殊状态,有学者以舆情核心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了增长性舆情、稳定性舆情、衰退性舆情相互间转化的内在机制,认为这是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④

3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这类研究主要围绕技术层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展开。在新媒体交互传播打破传统单方向信息沟通的背景下,传播主体的数量和传播频次成倍增加,要求高校必须具备网络舆情管控的相关技术及应用,如基于网络爬虫模块开发的监测软件。从研究成果来看,绝大多数的舆情研究将监测和预警放在同一层面考量,舆情信息从数据捕获、跟踪、分析到综合研判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而舆情预警的出现是常规舆情监测的特殊阶段,其表现形式以管理者预设主题为转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智能软件并不能完全代替人本身,要避免对舆情发展的误判。当舆情预警出现后,网络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得以体现,高校要在应急处置中做到充分预案、协调处理、明确方法、强化互动、确保师生知情权。

4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与干预机制。引导、干预与管理机制是高校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的具体实践,从社会控制理论来看,引导和管理是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两个基本内容,引导是一种“软控制”,而对不良或非法舆情信息内容的管理则是“硬控制”。这种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舆情引导和管理方式日益受到教育管理界的高度重视。 ⑤舆情引导涉及引导的原则、手段和方法。舆情管理则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包括高校专门的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网络技术等等。舆情干预是弥补舆情引导和管理不足的必要手段,依据实效性可分为长效和快速两种干预机制。网络舆情干预是新形势下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教育、疏导教育、感染教育、冲突缓解教育等基本方法加以改进运用, ⑥还要广泛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法加以研究实践。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依托高校网络舆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强化理论层面的研究,更要立足网络舆情常态化,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新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好舆情的引导与管控。

1抢占舆论制高点,确保正面舆论强势引领作用。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在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相互联动、共同发声。二是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网络评论队伍,强化日常网络舆论引导。三是加强对重点传播载体的监控,加强预警研判。四是在现有知名学者、学生领袖、学生党员和社会公众人物中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意见领袖”。

2抢占理论制高点,加强重大理论问题阐释。重点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倡导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进一步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不断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避免网络舆情断章取义,引起高校师生误解。

3抢占道义制高点,揭露网络负面言论的实质和危害。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情中之所以会被所谓的“公知”误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民意”代言人。为此,要组织专门力量,针对性研究网络意见领袖的核心观点、表述方式,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集中分析其错误观点,采取各个击破方式,揭露其实质和危害,以正视听,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4抢占技术制高点,创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平台。建立一批专门的实验室,设立一批专门课题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规律,不断创新信息传播载体、媒介、方式。发挥好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格局,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宣传思维惯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有效开展。

注释:

① 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 荣燕:《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武警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④ 姚福生、王磊:《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关联性分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6期。

⑤ 刘振?、刘毅:《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2期。

⑥ 杜先涛、吕婷:《网络舆情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毓强】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