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对话的新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媒实践

2015-02-20张晋升,许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议题协商民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升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5ZDA042)的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 作为社会协调和社会互动的实践主体,新闻传媒在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理念不仅赋予了新闻传媒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新角色,为实现社会阶层及群体之间的沟通对话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和平台,也蕴含着中国本土语境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质素。“对话新闻”作为一种尚待挖掘的新闻理念与实践样态,在接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本土语境的过程中,通过理念互通、议题互设和行为互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也为新闻传媒主动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一、绪论

新闻传播领域各种理念的生发和理论的形成都得益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时代性变革,并深深植根于新闻生产的具体实践中。在沟通对话与协商民主逐渐成为增进社会成员相互理解、缓解社会矛盾、弥合社会裂痕、消除社会误解的有效手段的情境下,如何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解释和定位新闻?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改革进程中,新闻传媒如何以批判性思考和建设性立场引领公众作出理性判断、协调解决公共问题?这些问题的诠释与探究都将使新闻传播理念与实践呈现出新的样态。

1研究缘起

在西方,1980年代末出现的公共新闻学与西方政治领域推崇的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有着相同的背景和时代脉络,政治思潮和新闻学领域理念两者主旨的深度契合引发不少学者讨论,西方公共新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应和了西方协商民主对公共领域的吁求。那么在中国,现阶段的一些政治、社会理念中是否蕴含着本土语境下新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质素?

在中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①在基层群众中间,也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

必须承认在中国现有传媒制度的影响下,通常“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令嵌入其中的新闻传播子系统产生变革的内在需求。” 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念在政治社会领域引发建设性对话的同时,也将促使新闻传媒行业自身的功能需求发生变化。作为在西方曾经极具影响力的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何差异?是否具有嵌入到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现实可能?发展中的新的新闻样态能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理念上的勾连?

2研究回顾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把协商民主理念同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研究成果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商民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的探索。“1980年,约瑟夫·M比塞特(Joseph MBessette)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 ③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化,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④可以看出,西方公共新闻运动所采用的方式是“引导、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让公众懂得应该如何去解决所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 ⑤但公共新闻在实践操作中面临着不少问题,也饱受质疑:媒体过度介入公共事务,甚至制造和推动事件的发展,在强大的商业运作下,公共新闻不再以促进公民民主为宗旨,而是以吸引新闻传媒消费者的眼球为目的,这显然背离了协商与民主的初衷。

第二,传播学视角下交往行动理论的探讨。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通过交往达成共识,其共性在于规范的一致性、共享命题知识以及相互信任对方的真诚性。而这些共性可以用语言的沟通功能加以解释。” ⑥在他看来,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处理的是主体通过沟通达成共识、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条件。这种交往行动体现的正是一种以协商和共识为基础的沟通式传播,研究者力求将哈氏的理论与当下中国的公共领域和传媒实践相结合,提倡传媒“在传播活动中应该树立一种对话交往的互主体意识,把传受两级都视为具有同等主体地位的伙伴关系,并注重互动的真正精神内涵。” ⑦这些探讨揭示了沟通交往对传播领域的影响及价值。

第三,国内借用协商理论分析传媒报道对公共政策个案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新闻传播实践的土壤中并不富含“对话协商”的质素,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基本以个案为依托,讨论大多集中在:一些由民众推动的环境保护、医疗改革等社会议题,通过作为“调停者” ⑧的传媒发挥作用,“搭建公众讨论的多元空间与场域,进而引导公众理性的参与及对争议性议题的认知” ⑨等等。学者们结合事实案例,从引入协商民主理论的“可能性”层面提出建议。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是中国主流政治话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引发的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讨理应从“是否可以”向“如何能够”的视角转变。

第四,关于“对话新闻”(dialogic journalism)新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有研究者分析“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认为“对话新闻学”作为后起之秀,要“修正、补充和完善‘客观新闻学’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适应新的媒介和社会生态变化的那些部分” ⑩,这已然把“对话新闻学”的地位提升到与早已在新闻界有着根深蒂固影响的“客观新闻学”相并列的高度。亦有研究者挖掘出这两种新闻学模式背后的深层观念——“对话观”与“反映论” 瑏瑡。

3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希望探讨如下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否如同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协商民主一样,具有引发新闻领域改革的一种可能?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的理念,有哪些可以运用到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与新闻实践的探索中?“对话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与操作模式,能否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媒实践中找到可行的发展路径呢?

本文首先将探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在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内涵层次,探寻其与新闻传播理论的理念勾连,结合中国语境梳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沟通及对话理念的逻辑关联,力求破解“对话新闻”模式在中国生发过程中的障碍,并为新闻传播领域寻找和定义新的新闻理念与模式提供路径。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层次及实践特质

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形式,要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政治理念与新闻传播理念的契合之处,首先需要明确其包含的内涵层次及实践特质。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政治层面。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了新中国,形成了国家治理过程中深厚的政治协商传统;第二个层次是社会议题层面。这一层面包括两类情况:一类是公众与官方的协商,对于公共政策的争议性议题,公众通过各种方式与官方沟通,再经由媒体的报道,各方经过理性商讨,使争议性的政策取向就发生了改变;另一类是公众之间的协商自治,利益诉求产生冲突的群体之间通过沟通对话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共识,此类情况最能体现协商主体间的平等关系。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特质

社会协商通常由利益诉求相异的双方所触发。事实上,基层一旦出现协商的需求是争议性议题与相异利益诉求倒逼的结果,参与者们往往试图通过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就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集体意志或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理念、言论,甚至行为的“冲突”自然而然地触发了利益主体进行沟通的诉求。

社会协商要以公共理性为前提。“协商是理性的,因为参与各方在提出、反对或支持其观点时,都需要陈述他们的理由。他们在给出理由的同时,希望那些理由(而不是例如权力)将决定其观点的命运。” 瑏瑢协商更多凭借的是“理”,而非情绪化的偏见,确保利益诉求相异的多方群体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前提就是公共理性。协商民主理性的特质不仅意味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具有达成体谅的可能,理性的表达平台更有利于促成他们形成共识。

社会协商主体需要处在平等的位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协商民主强调各个主体参与的重要性,普通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维护自身权益。协商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传达出来,通过对协商过程的呈现和对公共议题的解释,建构身份平等的参与主体,不因人数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贬损或抬升某一群体。

社会协商的有效方式是主体间的沟通。理想的协商方式是利益相关的各个群体,面对面地把自己的见解诉诸对方,在理性的沟通、反驳、自证中实现意见的整合,并就冲突议题达成共识,从而促使社会各方付诸实际行动来解决各种争议性问题。

三、作为“对话”:协商民主与对话新闻理念的耦合逻辑

在实际操作中,协商民主的实施难以在同一时空中覆盖所有相关群体,因此大众传媒的中介协同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新闻对冲突的渴求使得大众传媒成为协商民主实践的天然平台,协商主体在传播空间中所呈现与讨论的问题正是社会中各种冲突、矛盾的一种延续。大众传媒消弭了时间、空间等因素,源自各类群体的不同观点成为了媒体组织议题报道的素材来源,对话的聚合使传媒成为协商的“意见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新闻传播理论有着契合的理念勾连,协商过程中的冲突议题成为媒体报道的最优选择,媒体也能够通过提供意见聚合的公共平台,营造一种平等、理性的协商氛围。

1沟通作为协商民主的实践方式

哈贝马斯认为,民主意见和民主意志的形成过程,不仅表现在立法机构中各种利益的达成与妥协,更取决于公民在公共领域的自由商谈,这种自由商谈主要通过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来达成,其核心就是不同利益主体通过沟通、讨论达到对情境的共同界定。 瑏瑣

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质来看,沟通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逐渐突破了传受关系中的被动因素,特别是基层公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对信息的被动接收,而是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等社会公众事务进行讨论和评判。协商民主的基层实践恰恰为社会成员之间实现平等沟通提供了一种可能,在承认各方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商解决矛盾,是成本最低、伤害最少、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最佳选择。

曾经试图将协商民主理论运用到传媒实践中的西方公民新闻运动遇到了不少问题。媒体过度的商业化运作“使公民退位成消费者,媒体的目的不在带动公民审议,而在吸引阅听人注意。而媒体又多聚焦在少数精英上,一般公民对媒体这项‘意义’制造系统,影响力有限。” 瑏瑤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共意见的表达平台,能够实现协商民主所倡导的主体间的理性话语沟通,在强化了这层理论勾连之后,需要思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促成新闻理论与实践的何种改变。协商民主正是在主体沟通的过程中才具有公共性,最终的公共决策才具备合法性,而对话是进行沟通的一种有效公共互动,让参与者在交流、自辩中达成信服与共识。

2协商民主蕴含着生发对话新闻理念的社会机制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借鉴国外理论,归纳了“对话新闻学”的核心内容,试图用“对话”理念来寻找本土化的渊源,探索促成新闻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改善。如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政治理念的明确提出,给了“对话新闻”在中国语境发展的另一种架构。事实上,“对话新闻”理念在新闻操作中的运用与当前推进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具有相当紧密的契合度。

推崇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者主张在社会结构及其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考察社会传播系统,并从功能需求的视角来检视传媒的变迁。新闻作为“对话”这种理念的催生是对社会变迁的调适,也是对新闻理论的重整。

第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传媒发展包含了协商与对话的质素。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增损与社会阶层分化伴随着多元诉求,这一变迁对作为现代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提出了具体的功能需求。如今传媒领域已经成为政策协商的平台,几乎重大公共问题都会呈现在这个平台上,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的对象。传媒空间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政策对话的空间。近年来一些公共政策的出台由于牵涉不同利益需求,会引发很多不同的声音,例如“闯黄灯到底如何扣分”“法定假期该不该调休”等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意见的交流与协商,不再是一条政策贯彻到底,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对话呈现,还是新媒体的话题发起,对议题的走向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参与具有重大公共意义事务的讨论成为转型期解决中国发展各种矛盾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第二,公众有参与基层社会自治管理的对话诉求。协商不仅存在于官方与民众之间,在很多情况下,群众的自我治理更需要对话的环境。媒体通过抛出矛盾、呈现冲突来关注和解释复杂的利益诉求及其与官方话语的互动,在矛盾冲突的呈现中,各方才能最大限度地平等发声,尽力消弭利益相异群体间的差异,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并使问题得以解决。协商民主既是不同的社会力量的妥协过程,也是人们通过商谈达成理解的过程。此时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尝试在对日常公共议题的报道中,从民众关注的角度切入,不忽视、不渲染、不盲从,探讨各方对话提出的立场及背景,呈现对话甚至冲突的过程,以协助民众了解并参与公共生活。

第三,传媒市场的竞争打破了单一传播的藩篱。面对强大的市场逻辑,新闻媒体的功能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延展,媒体的内容生产需要跳出自上而下的框架,代之以上下互动的方式,主动地为不同利益的诉求者开辟表达的渠道,提供更容易为公众接受的传播形态。由于协商民主要建立在能够鼓励公共对话的社会机制上,以使公民能自由公开地表达,在理性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角色就很重要,对话的本身就是新闻内容生产的素材,就是媒体报道潜在的市场价值。用对话新闻促使传媒成为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这一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理念同样合乎西方新闻传播规则,甚至可以说是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这就为中国传媒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与世界接轨提供了可能。

可见,作为“对话”的新闻生产理念在中国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同时不乏市场潜力和价值,又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理念相勾连,因此在推动协商进程的多方力量之外,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适合展现“对话”的实践主体和建构公共领域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协商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

四、展现“对话”: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传媒实践

“对话新闻”理念在接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本土语境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政治理念与新闻观念的交互也给新闻媒体的传播理念、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在明确了前文理论逻辑之后,需要探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如何进行传媒实践,“对话”理念如何在新闻生产中发挥作用,这种实践具体表现出怎样的形态与特征,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议题生成:以传播沟通开放新闻内容生产

在传统的新闻实践中,大多数议题的报道往往是媒体主动设置的结果,当协商民主理念逐渐成为公众共识时,就需要媒体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将公众参与纳入到专业化的新闻内容生产中,让报道议题在开放的环境下与公众关注达成融合。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及新闻频道节目改革时说:“想做两个小时的直播,可以叫《听证会》,完成全社会的沟通。全部立足在公共政策的讨论上,比如说该不该生二胎,劳教制度要不要取消,黄灯该怎么处罚。那我可能会把政府的决策者、反对者、媒体代表、公共知识分子、网友都叫来,这里有话题设置,大家公开讨论公共政策,最后以举牌的方式投票,是赞成还是反对。” 瑏瑥这种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主体在一起理性地表达观点、实现沟通,其中就包蕴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而媒体的报道就需要从“冲突出新闻”所惯有的对立模式向公众参与的协商民主模式转变,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元化的议题解释框架,打开新闻内容生产的大门,使新闻报道的议题在带有民主色彩的沟通过程中产生,使公众能够在多样化地选择中达成共识。

2沟通互动:媒体报道对协商议题的选择

在协商民主的传媒实践中,媒体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提供传统意义上供受众阅听的信息和书写的新闻文本,而是要通过议题与协商主体的交流互动,将协商民主的过程通过对话新闻保留在公共视野中,承担呈现公共协商与促进公民参与的双重功能。

《南方都市报》2013年开创了“坐下来,谈一谈”公众论坛,针对城市垃圾处理、城管小贩关系等公共议题,诚邀各相关的利益方放下成见,坦诚交换意见。在法治的前提下,各方提出建设性建议,为街头社会的有序安排提供思路,期望达成共识,寻找出路。论坛有陈述观点、有辩论交锋、有形成共识,众多日常生活议题成为媒体牵头讨论的对象,而讨论对话的成果将在具体的新闻生产实践中强化报道的深度、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与西方公共新闻运动不同的是,媒体并不直接把论坛本身作为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因为有制造“传媒假事件”之嫌,而是将论坛作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一部分,利用这个对话平台的交互作用来挖掘议题,在新闻报道之前了解协商主体之所想,从而在媒体上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新闻实践。

这种报道方式使对话理念贯穿新闻生产的全过程,不把眼光放在一时一事的新闻事件上。媒体的这种看似“介入”实质是脱离新闻报道本身的“假介入”,媒体的报道不涉及论坛的本身,这是对公共新闻的超越,既避免了媒体角色的错位,又能找出公众真正关心的议题,从而呈现不同意见以引导公民参与讨论,把公众从潜在参与者变成积极的关注者和对话者,使普通群众关注的层面和思考的角度得以在媒体的论述平台讨论和呈现。

3平等呈现:从公共政策的推动到基层协商对话的呈现

“一些对话性机制运用的是隐含在交流中的视角采取和角色承担的能力——站在其他任何人的立场上进行考虑的能力。” 瑏瑦以往的公共协商多数在“官-民”之间,而协商民主的主体更多的在于平等的“民-民”之间。转型社会多种观念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共处时,媒体在“矛盾-求解”议题的报道中呈现对话协商,让孤立的“他者”不会再轻易地被塑造。

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的《99%对1%的拆迁》,2013年1月28日报道了广州杨箕村的拆迁矛盾。《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以“新闻连续剧”的形式分别在2013年1月4日至8日和11月14日至18日分两季共18集播出《成都曹家巷拆迁记》。关于拆迁的报道,以往更多的是拆迁户与拆迁方的矛盾,这其中暗含了一种强弱的身份不平等,但是在曹家巷和杨箕村,却演变成了搬迁户和留守户、绝大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的博弈。节目中提到,如何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一种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居民自治改造。具体而言,是让多数群众(急盼拆迁)去做少数群众(不愿拆迁)的工作,就是让老百姓自己说服自己,自己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而“媒体的报道呈现了涉及拆迁的各个利益主体们在公共平台上各抒己见的过程,通过公开协商来参与对议题的决策,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以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瑏瑧

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建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协商机制,让涉事群体都能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进行平等、公开的信息交流、意见竞争以及协商对话,媒体不做价值判断,使各方利益最大化地实现,这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追求,这种传播精神同样是对话新闻所期待完善的。

4重建共识:协商目标的达成与“对话”的角色边界

协商民主的作用在协调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这就决定了对话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揭露社会问题。如何在具体的公共议题中促成“官-民”“民-民”展开公开对话和理性协商,把感性情绪的冲动降到最低,在公开陈述的理由中了解对方的价值和偏好,在共识中推动民主进程,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核心关切。研究者担心“对话新闻”会受市场影响,导致媒体越出实践协商民主的角色边界。但“一切新闻实践都应该致力于建构公共对话平台,反映多元化的声音,促进各个阶层、团体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而不是仅仅反映客观世界。” 瑏瑨这就要求记者和媒体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发起公民讨论,组织社会活动,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成为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而不仅局限于旁观记录。

然而,媒体在对话新闻中的“角色”边界不是介入事件,而是能够通过呈现对话协商的报道来让人们明白双方为什么这样,何以能够这样,他们的相异诉求是什么,在纷繁复杂的进程中是不是蕴含了能让双方都容忍的手段和能接受的后果等等。因此,展现“对话”由于能够反映民众与民众、媒体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就可能创造一种新的机制。各种利益群体之间不一样的观念和体验往往是冲突的来源,而冲突本身也是酝酿规则的过程。当冲突的各方在意见的磨擦中不断地摸索着问题求解边界,媒体的报道就是试图理解双方的体验、呈现双方的意见,才能尽可能地寻找共识。

协商民主的传媒实践拥有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力量,对媒体而言,对话新闻的理念也带来一种自我解构与重构的可能。一贯将客观性原则奉为圭臬的媒体也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角色,在守望社会的同时,更应具备一种呈现多元表达空间、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动性。

五、结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政治理念与新闻传播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前者的实践更有利于催发和营造“对话新闻”理念普及的传播环境。在这种前提下,公众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社会公共讨论、推进现代政治理念的普及,也会有一种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的可能。未来一个时期的新闻改革也一定跟民主、民生,更多的平等、参与、对话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紧密相连。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改革进程中,媒体理应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主体,通过“对话新闻”操作和实践,努力成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瑏瑩的渠道和平台。

注释: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0页。

② 常江:《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现代传播》,2012年第6期。

③ Joseph MBessette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 Government,In Robert AGoldwin&William A Schambra (Eds),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Washington: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1980,pp102-116,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代序)》,陈家刚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页。

④ 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代序)》,陈家刚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页。

⑤ 郑一卉:《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⑥[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⑦ 李欣人:《传媒互动观念的重塑: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探赜》,《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⑧ 曾繁旭:《传统媒体作为调停者:框架整合与政策回应》,《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期。

⑨ 陈刚:《范式转换与民主协商:争议性公共议题的媒介表达与社会参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⑩ 史安斌、钱晶晶:《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试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2期。

(11)蒋晓丽、李玮:《从“反映论”到“对话观”——论多重语境下新闻的转向》,《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2)[美]杰拉德·F高斯:《理性、正当性与共识》;[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1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70页。

(14)黄惠萍:《审议式民主的公共新闻想象:建构审议公共议题的新闻报导模式》,《新闻学研究》(中国台湾),2005年夏季号第83期,第49页。

(15)邹煜:《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白岩松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页。

(16)[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7)常江、许诺:《新闻连续剧:叙事策略与传播样态探析》,《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5期。

(18)Jay,RWhat Are Journalists Fo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p262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第2版。

(作者张晋升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许诺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议题协商民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