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言虚词四法(上)

2015-02-13包国勇董鸥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助词虚词指代

包国勇+董鸥

结合实例,归纳比较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用法却很复杂,通过归纳和比较来整理比较合适。同学们已有多年学习文言文的经历,积累了不少实例,也为归纳比较提供了条件。

对于兼具好几种词性的虚词,譬如“之”“其”“以”“焉”等,归纳比较时一般先区分词性,而后再对同一词性下的不同用法进行分类。

对于词性单一或较少的,譬如“者”,我们可以这样归纳:

从实用出发,我们不再强调“者”的词性,而是以“指代者”“时间者”这样的名称直白显示它们的功能和意义,同为三字词,又比较上口,配合文字说明,容易记忆。

当然,光有用法的罗列还不行,没有实例作支撑,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比较也无从谈起。因此,在整理和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例句,尤其是用法极易混淆的例句。在做题时,同样应该参考这些典型的例句。

完整的归纳离不开深入的比较,尤其是易混淆的用法之间,比较尤其重要。

譬如在“指代者”和“停顿者”这两个例子中,“者”字都出现在判断句中,位置也很相似,用法容易混淆。但仔细比较,前者可译,有所指代;后者不可译,表示停顿——“者”的指代功能和停顿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区分。

经过这样一番整理比较,“者”的意义和作用就比较清晰了。比如,在“齐谐者,志怪者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两句中,各有两个“者”字,用法各不相同。前一句第一个“者”为“停顿者”,第二个“者”为“指代者”;后一句第一个“者”为“数量者”,第二个“者”为“指代者”。

无论是他人的归纳,还是自己的比较,都应以准确为本、实用为要,而后呢,还需要真正理解、牢固记忆并时常使用,这样,整理成果才不至于成为“花架子”。

先实后虚,以实促虚

文言虚词,往往意思比较实,而用法则显得虚。有些文言虚词,明确了它在句中的意思,就能很容易判断出用法。以“于”“乎”“以”为代表的介词,以“之”“其”“何”为代表的代词,表现得尤其明显。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先实后虚、以实促虚的方法,通过把握意思来帮助判断用法。

以“于”为例,有“在”“从”“到”“对,向”“比”“由于”等意思,每一个意思对应着一种用法,意思不同,用法也各异。譬如,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出现了两个“于”字,意思分别是“从”和“比”,明确了这一点,就确定了二者在用法上的差别:前者引出动作发生的地点,后者引出形容词的比较对象。

不过,也有一些文言虚词,无法译出它们的意思,譬如结构助词“之”,在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和充当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时,在现代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原本用法就比较陌生,又没有意思来辅助区别,怎么办呢?

既然结构助词“之”都出现在“A之B”结构中,只要明确A与B的关系,就能明确“之”的用法。这也是先实后虚、以实促虚的一种表现。

由于结构助词与句式可能存在的对应性,运用此法,在明确“之”的用法的同时,也把握了其所在句子的句式特点,可谓事半而功倍。

以“而”为代表的连词、以“也”为代表的句末语气助词,有的很难译出,有的不能直接根据意思确定用法,同样适用此法。

“而”作为连词,总是出现在“A而B”或“a,而b”的结构中,只要明确了A与B(或a与b)的关系,也就明确了“而”在其中的功能。“也”充当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以辅助表达陈述、判断、祈使、感叹、疑问等语气,只要我们把握了整个句子的语气,也就把握了“也”在句中的用法。

这些都是先实后虚、以实促虚的方法。

猜你喜欢

助词虚词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